秦——南北朝
公元前623年(秦穆公三十七年),岷县进入秦国版图
公元前221年(始皇二十六年),统一中国,秦朝的疆域“西至临洮羌中”(《史记秦始皇本纪》),临洮即今岷县,羌中即今甘南。临洮县为今岷县境内设县之始。
秦亡汉兴,汉承秦制。汉代今岷县地区为陇西郡下辖的临洮县,并设有南部都尉。延至南北朝时期,于公元445年,设临洮郡,治所在今岷县,下辖赤水(在今岷县境内梅川一带)、石门(北魏孝文帝太和九年即485年置;在今卓尼县石门乡)、龙城(太和十年即486年置,在今岷县西北古城一带)三县。
南北朝——南宋 魏文帝大统十年,即公元544年,始设岷州,并设同和郡,改原临洮县为溢乐县,岷州、同和郡治所在溢乐县(今岷县),因境内有岷山,故名岷州。辖区规模相当于今岷县、宕昌一带。
公元583年(隋文帝开皇三年),废设岷州,改西魏溢乐县复为临洮县(今岷县)辖于临洮郡。
公元742年(唐天宝元年),改隋置岷州为和政郡。肃宗乾元元年,即公元758年复置岷州,领溢乐(今岷县)、祐川、和政(均在今岷县境内)3县。“安史之乱”后,吐蕃势力渐强,乘机侵入陇右。肃宗上元二年(761年)吐蕃攻陷岷州。在300多年的历史时期为吐蕃占据,直至北宋中期“熙河之役”期间复归中央王朝统属。
公元1073年(北宋熙宁六年),王韶收复岷州,岷州下辖三县、五寨、三堡、一监,分别为:祐川县(今岷县境内)、大覃县、长道县,临江寨、荔川寨、麻川寨、闾川寨、宕昌寨。遮阳堡、谷藏堡、铁城堡。滔山铸钱监。
南宋初移岷州治于白石镇,后因“岷州”之“岷”字犯金太祖完颜旻名讳,遂改为“和州”但安徽也有和州,于是改称西和州。
元代至今
南宋以后岷州地方多为西番所居,公元1271年(元世祖至元八年),划岷州归脱思麻路(今安多藏区)所辖,吐蕃等处宣慰使脱思麻路治岷州(今岷县),辖岷州,领铁州(治今岷县维新乡元山坪)。“路”为元代第二级建制。
公元1378年(明洪武十一年),在今岷县设岷州卫,,领西固城守御千户所(在今舟曲)。统属于陕西都指挥司。
公元1730年(清雍正八年),岷州卫改称岷州,属巩昌府(治今陇西县)所辖。
公元1913年(民国2年2月),改岷州为岷县。民国时,曾为甘肃省第一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一度属武都地区,八十年代划归定西地区。今为定西市所辖。
1、烧制的时候铁器是软的,通过对铁件的锻打来进行塑形,以生产出符合生产需求的铁器。
2、古代手工锻造中锻打的过程,是通过人工反复均匀敲打对金属坯料施加压力,使其产生塑性变形以获得具有一定形状、尺寸和机械强度的锻件的加工方法。可以说在老铁匠手中,坚硬的铁块变方、圆、长、扁、尖均可。
3、铁器成品有与传统生产方式相配套的有农具,如犁、耙、锄、镐、镰等。也有部分生活用品,如菜刀、锅铲、刨刀、剪刀等,此外还有如门环、泡钉、门插等。
扩展资料:
冶铁的发展:
1、春秋时期
春秋时期的铁器还极为贵重,考古发现的铁器往往镶嵌于其他材质中出现在贵族墓葬,像前面提到的虢国墓地发现的就是一把铜柄铁剑,河南淅川下寺的楚墓中更是发现了玉柄铁匕,可见当时的铁器奢华而昂贵。
2、战国时期铁器使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到了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据《管子》记载,仅齐国一地“出铁之山三千六百九”,齐国故城的勘探中就发现冶铁遗址六处,证明了战国时已进行大规模冶铁生产。
这一时期,各种制作和加工铁器的技术迅猛发展,影响最大、意义最深远的有铸造技术和炒钢法、可锻铸铁的发明。这些成就了中国一直领先于世界的技术,是我国最为钢铁大国的立身之本。
3、平稳
汉末“灌钢法”的发明节省人力物力
汉末大乱,铁的生产遭到很大破坏,接下来的南北朝时期,冶铁生产主要是在恢复战前的水平,自然难以发生像块炼铁到铸铁这样革命性的变化,但技术的发展仍没有停歇。
其中一位名叫綦母怀文的人,他曾使用“灌钢法”冶炼钢刀,是目前所知灌钢法最早的实践者和革新者,为这项技术的发展作出了无与伦比的贡献。
4、南北朝至唐朝
钢铁冶铸业最早只是在中原地区比较发达,南北朝时期长江流域的铁器制造逐步发展起来。
到了唐代,位于东北的渤海地区也有了铁器生产,《新唐书·渤海传》就记录了“铁州”的名字,肯定是因为当地产铁著称而取名。辽初耶律阿保机征服渤海后,在铁州“置采炼者三百户”,这也是辽代冶铁业一大技术渊源吧。
5、加速
宋代最大技术突破是燃料改进
这一时期是钢铁冶金技术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时期,北宋铁产量激增,农具、武器甚至钱币都用铁铸造,魏晋时期出现的灌钢法、百炼钢等技术在宋代广泛推广,这些在沈括的《梦溪笔谈》中都有详细的记载。
宋代最大的技术突破是开始大量用煤炼铁,缓解了传统木炭燃料短缺的问题,并能获得更高的炉温,提高冶炼效率。不过用煤作为燃料也有不好,那就是煤炭燃烧过程中释放的硫会影响生铁的质量。
5、衰落
元明清时期并无实质上的飞跃
解决燃料问题后,中国的冶铁业一路高歌猛进,元代仅在腹里地区,即今山东、山西、河北、河南就前后设铁冶26所,每地冶户多达760~6000户,可见当时规模之庞大。此外,江浙、湖广也有铁器生产,除腹里外,元代征收的钢铁税“独江浙、湖广之课为最多”。
明洪武六年,在全国置铁冶13所,为使南北平衡,南方设6所、北方设7所,但南方的产铁量已远远超过了北方,不过为了钢铁生产的平衡,明朝中、后期在河北遵化开设了著名的“遵化铁冶”,是当时最大的钢铁生产基地,工人最多时曾达2500多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铁器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揭秘中国古代冶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