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山江为总兵营则源于清朝镇压苗民起义时在此驻兵设过总兵营房。至于叫“山江”则因解放后在寨西北山上修了座山江水库,苗寨缺水、水库修成后观者如潮,人们称“叭固”为山江,久之,行政区名便随之改为“山江”。
有人说,游凤凰不到山江,你将终生遗憾。在山江,你能看见最具特色是苗族女装服饰。出门时,头上戴着青丝帕,身上穿着滚边绣花无领满襟,滚边绣花裤;头帕和上衣缀满银饰,有银帽、银凤冠、银项圈、银手镯、银戒子、银牙钎、银挂链、银腰带等,雍容华贵,落落大方。山江女装,衣着色彩鲜丽,银饰造型精美,是苗族女装的精品。山江,保留着古老的苗家习俗。苗家娶亲嫁女,亲戚朋友都要上门送礼贺喜。好客的主人和贤惠大方的亲朋戚友,总是要把这门喜事办得体面热闹,同时也总是要借个良好的机会展示自己的富有,广交朋友。主人把事先早已准备好的包谷烧酒,请来寨子里德高望重的族老和歌师,在自家的大门口摆下大方桌,桌子上摆满了一碗碗喷着清香的美酒。客人来时,由主管把门的族老首先唱讲贺词,然后,客人中最年长且声望高的长者唱答谢词。这就是情调别致的苗家拦门酒。除此之外,风格独特的卡鼓、拦路歌、边边场,会使你耳目一新,如痴如醉。还有传统节日“四月八”的跳月跳花,“六月六”的山歌对唱,又会使您心动神摇,叹为观止。
凤凰的南方长城已经是家喻户晓,作为一种防御体系,它是明朝政府为了隔离开还没有归顺的苗人而修建的,与之相对应的是,在当年湘黔边境的苗族聚居地,苗人为了抵抗朝廷的进攻,同样也修建了大量的保家楼和防御墙。具有很强的军事防御功能是山江苗寨的最大特点,碉楼和防御墙又是构成苗寨的两类主要建筑。碉楼,又称保家楼,它雄踞在村 寨的高处,至今仍然透露出一股威严气概,凛然且断不可欺。碉楼的基座用石块堆积而成,上方筑土,一般上下两层,四面都开有窄窗,用于了望和射击。在山寨里,以前几乎每家每户都建了碉楼。
最大的一座碉楼是上个世纪三十年代,这里的苗王龙云飞建造的,这位苗王生前也曾保境安民,至今仍然有人在怀念着他的好处。不过,随着时间的逝去,这座碉楼目前也已经破败不堪。
与碉楼相呼应的是防御墙,它环村而建,一般高4到5米,墙体上同样有了望和射击孔。由于山江苗寨依山而建,防御墙也就一直沿着山势蜿蜒直上,并且在山寨的顶部还仿效长城建立了烽火台。寨门作为重要的附属性建筑,大多开设在险要位置,为了增强防御能力,寨门的上方还加设了碉楼。
山江苗寨到底有几百年历史,当地人谁也说不清楚。而形成这样一种建筑风格的原因,可能是当时这一带位置非常偏僻,苗族同胞为了抵御野兽和土匪骚扰,设计和建造了这些建筑和山寨。一旦有野兽和土匪来犯,首先可以起到抵抗作用的是防御强;如果来犯者突破了防御墙,进入山寨,各家各户的碉楼又可以各自为营,与来犯者斗争。
现在,这种碉楼式建筑已经逐渐演变成为当地民居的一大特色,山江镇的街巷新兴建筑也是石墙高耸,壁垒森严,不同程度的沿袭了苗寨的建筑风格。
如今这座曾经充满兵匪之患的山寨已经找到了安宁和平静,那些防御用的石墙也早就只剩下断壁残垣,青苔斑斑,惟有这些起于风云年代的碉楼,到今天依然傲立,向后人讲述着那正在消逝的历史。
湘西三江苗寨改革开放前确实很落后。改革开放后,经过几十年的努力,逐步摆脱了贫穷落后的状况,大部分农村也过得去,除了极个别偏僻的村寨,大多都通电、通水、通车。生活比过去好得多。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
著名的西江千户苗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东北部的雷公山麓,距离县城36千米,距离黔东南州州府凯里35千米,距离省会贵阳市约200千米。由10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成片,是目前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
西江千户苗寨所在地形为典型河流谷地,清澈见底的白水河穿寨而过,苗寨的主体位于河流东北侧的河谷坡地上。千百年来,西江苗族同胞在这里日出而耕,日落而息,在苗寨上游地区开辟出大片的梯田,形成了农耕文化与田园风光。
扩展资料:
西江千户苗寨是一座露天博物馆,展览着一部苗族发展史诗,成为观赏和研究苗族传统文化的大看台。西江有远近闻名的银匠村,苗族银饰全为手工制作,其工艺具有极高水平。
截止2019年11月,前往苗寨交通指南:
1、凯里客车站乘坐往西江镇的中巴,车费20—25元,45分钟左右可到达,交通顺畅,中班车次不多。或者在凯里花20元打的士直达西江。
2、凯里客车站坐雷山车,半小时一趟,一个小时路程,12.5元/人,然后在雷山车站换乘到西江的中巴,10元/人,早上七点到下午五点四十,每小时一班。雷山到西江包车,面的7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