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现存的城门,主要始建于明代,开城门十三座,都与市内大街贯连,街道纵横交织,主次分明,井然有条。城门与城池构成了这座城市的坚固防御体系和便利的交通网络。明朝皇帝朱元璋发现东郊的皇宫紫禁城离钟山太近,对军事防守不利,遂又下令利用应天府城外围的黄土丘岭,用砖砌一部分外城墙,先后开了十八座城门。
这些城门自东南向西北顺时针依次是:朝阳门(今中山门)、正阳门(今光华门)、通济门、聚宝门(今中华门)、三山门(今水西门)、石城门(今汉中门稍南的汉西门)、清凉门(又称清江门)、怀远门(今定淮门)、仪凤门(今兴中门)、钟阜门、金川门、神策门(今和平门)、太平门,这就是常说的“里十三”。“外十八”指城郭的城门,东面有麒麟门、仙鹤门、姚坊门、观音门、佛宁门、上元门、沧波门、高桥门、上方门、夹岗门、凤台门、大小安德门、大小驯象门、江东门。在清朝以后又增辟草场门、丰润门、挹江门、武定门、汉中门、解放门等等。而明朝所开的城门今仅存聚宝(中华门)、石城(今汉中门稍南的汉西门)、神策(今和平门)、清凉四门。
六百多年来,内城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自清末开始,随着城区的扩大和交通发展的需要,又陆陆续续增开了十一道城门,它们是:1908年开草场门;1909年开丰润门;1913年开海陵门;1929年开武定门;1931年开汉中门、中央门、小北门;1934年开新民门;1935年开雨花门;1952年开解放门;1992年开集庆门。这样,加上原来的内十三,就成了内二十四,事实上,经过多年变迁,有的已不复存在,有名无门了。至于城门名称,也常有改动。例如:三山门改作水西门;石城门改作大西门、汉西门;清凉门改作清江门;定淮门改作淮远门;钟阜门又称小东门;金川门又称三民门;太平门曾称自由门。改动最多的一次是在1928年,一下改了七个。1927年4月,国民党政府定都南京,有人认为老的城门名称不合时代潮流,遂由政府出面,下令更改七个门的名称。即改朝阳门为中山门;改仪凤门为兴中门;改海陵门(1913年新开的)为挹江门;改神策门为和平门;改丰润门(1909年新开的)为玄武门;改聚宝门为中华门;改洪武门(原正阳门)为光华门。这样,“内十三”当中,只有通济门没有改过,保留至今。
经历六百多年的风风雨雨,现在保存比较好的仅有城南中华门、西北挹江门、城东北玄武门、城东的中山门。至于外城墙和“外十八”城门,早已不在,单留下原城门名称当作地名了,其中只改了一处,即改姚坊门为尧化门
南京京城城墙开有13座城门,正阳门(内二瓮) 、通济门(内三瓮)、聚宝门(内三瓮)、三山门(内三瓮)、石城门(内二瓮)、清凉门(内一瓮)、定淮门、仪凤门、钟阜门、金川门、神策门(外一瓮)、太平门、朝阳门(外一瓮);设2座水关,东水关,西水关。
1、正阳门(光华门)是南京城墙十三座内城门,是京城的正门,内外均有瓮城的复合型瓮城,是中国城墙建造史上独创。外国使臣来朝觐见必须经正阳门出入,正阳门也就是明朝“国门”。光华门为南京内城南段城墙三座城门中,最靠东的一座。
2、通济门是南京城墙十三座内城门中占地面积最大的城门,是一座福船型(鱼腹型)内瓮城城门,内部结构极其繁复,其形状在中国也绝无仅有,一座城楼,两条上城马道和人行道,三座瓮城,四道门垣皆为拱券砌筑,以及若干瓮洞,瓮城周长约690米,立面城宽约90米,均为条石砌筑。
3、聚宝门(中华门)是南京城墙内城十三座城门中规模仅次于通济门的瓮城城门,是京城的正南门,中华门是中国现存最大的瓮城堡垒,也是目前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结构最复杂的古城堡,堡垒瓮城。
4、三山门(水西门)规模仅次于聚宝门(今中华门),与通济门略同,建有内瓮城三座,门垣共四道,每两道城墙间设瓮城,内瓮城呈船形或者鱼腹型,供作储兵防守之用。
5、石城门(又称汉西门)坐东面西,由两道瓮城、三通城门组成,皆为拱券砌筑。
6、清凉门是明代南京内城十三座城门,由一道城门和一圈椭圆形瓮构成。
7、定淮门是南京市明代内城十三座城门靠城西的城门,位于外秦淮河东岸,具体规格不详。
8、仪凤门(兴中门)是城北进入南京城的要道,军事位置十分重要,为单孔城门,上设两层箭楼。
9、钟阜门坐西向东,几乎和仪凤门相对,也是两座距离最近的城门。两座城门取龙凤呈祥寓意。
10、金川门坐南向北,因古代有金川门涵洞使得金川河由此出城而得名,门外设有金川桥一座,城门附近设置有水闸,控制护城河和外金川河的流通。
11、神策门相对其他城门规模较小,是南京明城墙十三个内城城门中唯一一个设有左右两个门洞的城门,也是十三座城门中唯一采用了古老的外瓮城结构的城门,且瓮城门不正对着城门,而是开在瓮城的东北角,因此成为十三座城门中结构最独特的一座城门。
12、太平门是南京城北面的正门,原为单孔城门,2014年复建为三孔城门。
13、朝阳门(中山门)原为单孔券门,1928年(民国十七年),国民政府为迎接孙中山先生灵柩,兴建中山大道时,将朝阳门拆除,把门基挖低,重建了一座三孔拱形的砖门,并改名为中山门。
扩展资料:
南京明城墙在军事防御功能上,针对当时的攻城器械和火兵器,结合南京地区地形、地貌,无论在城墙的高度、厚度、基础、建材、城垣关键部位的设防,其城防建筑体系,达到了中国城垣建筑较完美的程度。
南京,地处雨水丰沛的江南,丘岗连绵,河湾如织,湖泊池塘星罗棋布。城墙择址的地段或山石嶙峋,或低洼松软,或平坦如砥。为防止高大的城墙下陷、开裂、倾倒,建造者根据工程的要求,采取了不同的科学处理方式。
有的顺山势而建,城垣与山体岩石连结成整体;有的深挖基础至原生土,上铺巨石为基;挖不到原生土的低洼地段,还打下10余米长的木桩,上面铺设圆木井字形木排,借以达到转驾城墙压力的作用。
南京城墙最大的条石,每块重达千余斤,城砖每块一般重20余斤,层层叠叠垒砌成高达12~24米、底宽8~27米、顶宽3~18米的墙体,其重量可想而知。如此沉重的负荷,城墙能够屹立迄今,与牢固的基础密不可分。
在冷兵器时代,城墙无疑是国家最重要的防御工事。城墙的坚固与否,不只体现着王权的威仪,更直接关系到社稷的安危。所以,历朝历代的最高决策者在筑造城墙时,始终将工程质量视为头等大事,丝毫不敢懈怠。然而,沧桑变幻,曾经一时雄奇伟岸的城墙,大多都没能经受得住岁月的检验,最终湮灭于炮火或风雨中。
在中国古代的城墙中,朱元璋亲自监理的南京明城墙,不仅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城墙,也是迄今世界上最坚固的城墙之一,历600多年风雨而未倒,今天依然固若金汤。明城墙安若磐石的秘密,在于它在修建过程中严格质量管理。从现代企业管理的视角来看,明城墙堪称卓越质量管理的典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南京明城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