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知道: 沈阳市 东北军讲武堂旧址 在哪


东北讲武堂的前身是清末在奉天(今沈阳)设置的东三省讲武堂。1907年8月,东三省总督徐世昌遵照清廷1904年颁布的《陆军学堂办法》规定:“各省应在省垣设立讲武堂,作为带兵者研究武学之所”,借用陆军小学校舍(大东区大北关德增街老将军府)创办东三省讲武堂,最初设普通科,招收新军和巡防营军官入学。1908年5月,徐世昌制定《东三省讲武堂章程三十六条》上奏朝廷,并获得批准。1908年10月,东三省讲武堂从陆军小学移至奉天省城小东边门外(今老龙口附近讲武堂旧址)。

讲武堂设立之时,即颁行《东三省讲武堂暂行章程(三十六条)》,《章程》规定“本堂为三省各营现带兵官长研究武学之所”,“全堂设总办一员、监督一员、分科教练官四员、总教习一员、分科教习四员、分科助教习二十员、执事官一员”,各级教官俱以陆军学堂出身人员充当,同时聘请各部队长官来堂讲习。从1908年10月第二期开始设置两科,第一科招收新编陆军军官,第二科招收巡防、捕盗各营军官,学期一年。学员均由各镇(师)、协(旅)、标(团)、营摊派选送。教学内容分为学科、术科两类,学科有战术、军制、兵器、地形、筑垒、交通、卫生、马学、服务纲要、军用文牍等课程;术科为各兵科操练、野操、体操、剑术、射击等操练。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东北讲武堂被迫停办。民国成立后,在原讲武堂旧址成立军官团和军士团,阚朝玺、高维岳等人曾任军官团教育长。

1912年民国成立后,在原讲武堂旧址成立军官团和军士团,训练在职军官,阚朝玺、高维岳等人曾任军官团、军士团教育长。1915年,因中日“二十一条”事件再次停办。

1918年末,张作霖就任东三省巡阅使,为了培养军事人才,于1919年3月在原清末东三省讲武堂原址重新开办讲武堂,校名定为“东三省陆军讲武堂”,隶属东三省巡阅使署。讲武堂改总办为堂长,由张作霖兼任,委任熙洽为教育长、孙旭昌为总队长,本部设教育、庶务、军需、军医、兽医、书记各官,学员编为四个区队。1919年5月,第一期学员由奉军各部队选送,共有222名在职而无正式出身之军官入堂学习,授以初级军事理论知识,1920年4月毕业。5月续招第二期,毕业学员352名。1921年5月招收第三期,毕业学员391名。

1922年10月举办第四期,并调整机构,堂长之下设监督一人,由张学良兼任,肖其煊为教育长,增设步、骑、炮、工、辎术科担任官各一名,由队长或教官兼任,改区队为中队,设置步、骑、炮、工、辎五科,培训对象主要是奉军各部队在职初级军官,每期400名,学期一年。学习内容分为学科和术科两大部分。学科有两项,一为六大教程(战术、兵器、地形、筑城、交通、军制),二为典范令(各兵科操典、射击教范、阵中勤务令、通信教范、内务规则、陆军惩罚令等),以及马学、卫生学等。术科包括操场教练、野外演习、技术体操、劈刺、马术等。教官由国内各军官学校和留日回国军官担任。第四期学员共有335名,除招收现役军官外,同时招考青年学生约占三分之一,学习期限为一年,但青年学生毕业后须见习三个月方准补用。1923年10月本期学员毕业。1924年1月复招第五期学员324名,改术科担任官为科长。9月曾因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学员临时解散各回原职。翌年4月复又召集入校,于10月毕业。1926年6月改称“东北陆军讲武堂”,8月招收第六期学员,委任朱继先为教育长,增设各科主任教官,由各兵科教官兼任之。

1926年3月,决定在北京黄寺成立讲武堂分校,招考青年学生千余名,定名为东北陆军第三、四方面联合军团候补军官入伍生队,学期六个月,成绩优良者进入讲武堂北京分校继续深造。8月,在北京、沈阳两地招生,经过考试录取1000名学员。1927年3月末,入伍生队学员经过考核全部通过,正式进入讲武堂北京分校学习,称为第七期。1928年3月,随着控制区域扩大,张作霖就任陆海军大元帅后,又将东北二字取消,就称“陆军讲武堂”。

1928年6月,皇姑屯事件后,张学良就任东北保安总司令,改校名为“东北讲武堂”。堂长一职取消,张学良仍为监督,鲍文樾为教育长。为了统一东北军事教育机构,所有东北军事教育机构统归讲武堂监督管辖,原东北讲武堂改为“东北讲武堂辽宁本校”,又先后在黑龙江、热河增设分校。1928年6月,第七期学员由北京移入本校,至8月毕业,共968名。第八期学员曾于1928年4月解散,调入关内听候分发,至8月复召集入校学习。第八期学员原为四队,1928年秋并入金陵军官学校未毕业学生一队,共计学员559名(一说为480名),于11月毕业。张学良就任东北保安总司令(1928年7月)后,着手整顿缩编奉军,将具有一定文化基础的编余军官2000名送进讲武堂培训,编为第一总队(后改称第九期)。另招收各教导队、模范队学员2000名入校学习,编为第二总队(后改称第十期)。第一总队下设步兵十二个队,骑、炮兵各一个队,工兵、辎重一个队,吴玉琳为总队长。第二总队下设步兵十二个队,骑兵一个队,炮、工兵各二个队,其辎重兵科因人数过少归附于工兵第二队内,王静轩为总队长。此外,总队长之下设四个大队长以分辖各队。

1928年冬,所有学员均招集入校,因原来校址狭小不敷应用,遂迁至东大营,于次年(1929年)2月开始授课。1929年9月,第二总队经过选拔淘汰学员百余名,遂将步兵队裁并为十一个队。1930年1月,教育长鲍文樾奉令调出,由周濂代理。4月,第一总队学员1999名提前毕业,即为第九期。第二总队学员属于第十期,于同年9月毕业,共有1871名。

自第十期学员毕业后,当即续办第十一期,并将讲武堂监督管辖的其它军事教育机构,如高等军事研究班、步兵研究班、炮兵研究班和步炮兵教导队以及新成立的技术班,全部迁至东大营。在原校址设立讲武堂本部,统一负责各军事教育机构的一切行政事务,监督仍为张学良,监督之下另设副监督主持工作,由周濂担任,同时设置教务、训练、事务三个处,王瑞华出任辽宁本校教育长。10月所有堂本部及辽宁本校与新设立之各研究班等均已先后组织成立。同以前相比,此时的东北讲武堂学科更全,规模更大,学员更多,并设立了各种专科教育班、研究班,还设有陆海空专门班。1931年1月,招集各军队无正式出身之军官及优秀之军士共约2300名入堂学习,按学员素质分为甲、乙、丙三级。甲级即按本校原来教育计划教学,乙、丙两级则各增加一个学期,补充基础知识。

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时,第十一期学员尚未毕业,大部分学员随东北军第七旅一起撤入关内。11月上旬,校方宣布:因困难当头,开学无期,东北讲武堂停办,学员提前毕业,东北陆军讲武堂就此结束。第十一期学生一部分回原部队任职,一部分进入黄埔军校第八期和南京炮兵学校学习。

从1907年徐世昌创办东北讲武堂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被迫停办,东北讲武堂先后举办近二十期,加上黑龙江分校以及各研究班、教育班总共毕业学员一万余人。

题主是要问沈阳讲武堂在铁西什么地方吗?沈阳市铁西区虹桥路富云花都。

沈阳讲武堂位于沈阳市铁西区虹桥路富云花都,是东北地区历史最久,培养干部最多的军事机构。

沈阳讲武堂设立于1906年,它与"云南讲武堂"、"保定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并列为中国四大军官学校。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097696.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