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幽燕无双地,天下范阳第一州”
早在新石器时代(距今10500~9700年左右)人类就在此生衍繁息,固城镇西南两公里处有南庄头遗址(中国北方地区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
境尧唐时为冀州、舜虞时为幽州,夏属冀州,殷商为幽州,周并州燕国地,春秋战国燕国地。
秦王嬴政二十一年(公元前226年)初设范阳县,因在范水之北而得名(范水:今定兴县固城镇鸡爪河),辖区大约在今河北省定兴县境内,治所在固城(今河北省定兴县固城镇)。
西汉时继续为范阳县。新朝时更名为顺阴。
汉景帝中元三年(公元前147年)十二月丁丑,置范阳侯国。
三国魏黄初五年(公元224年)置范阳国,治所在固城;黄初七年(公元226年)又将涿郡改名为范阳郡,治所在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辖今北京昌平区、房山区及河北涿州市一带。
西晋泰始元年(公元265年),封司马绥为范阳王,都涿(今河北省涿州市)。范阳郡改称范阳国。后在北魏时期又复称范阳郡。
西晋泰始元年(公元265年)复置范阳县,治所在固城(今河北省定兴县固城镇)。
北齐武平七年(公元576年),范阳县治所由固城迁至伏图城(今定兴县百楼村北“官城”)。
隋开皇元年(公元581年)改范阳为遒县。开皇十年(公元590),治所移至城子(现属容城县)。
唐武德七年(公元624年), 涿县改称范阳县。
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范阳县属河北道幽州。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幽州改称范阳郡,更幽州节度使为范阳节度使,治所在今北京境内,辖范阳县。范阳郡辖境屡变,约在今河北怀安、新城以东,抚宁、昌黎以西,霸州、天津以北的地区。安禄山后来在这里发动了安史之乱。
宝应元年(公元762年),李怀仙投降唐朝,范阳郡又改称幽州。
大历四年(公元769年),分幽州南部范阳、归义、固安三县置涿州,州治在范阳县(今河北省涿州市),同时又分固安东南部置新昌县。涿州共辖四县。
太和六年(公元832年),分涿州范阳县古督亢地大部置新城县。
金大定二十九年(公元1189年),划范阳、良乡、宛平三县边地设万宁县以卫金陵,属涿州。范阳县辖境内缩,但仍为涿州治所。
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撤销范阳县,并入涿州。
中华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置范阳道,属直隶省,治所在今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县。次年,范阳道改称保定道。
不是“范水关”,而是“汜(sì)水关”,位于今天河南省荥阳市区西北部16公里的汜水镇汜水关原名“虎牢关”,据《水经注·河水》记载,周穆王姬满在圃田泽打猎,命随从掠林惊兽时,忽然看到有老虎在芦苇丛中游荡,“天子将至,七萃之士高奔戎生捕虎而献之天子,命之为柙,畜之东虢,是曰虎牢矣。然则虎牢之名,自此始也。
自秦代起,开始在“虎牢”设立关口:秦代名之为虎牢关,东汉建武元年置成皋关,东汉灵帝中平元年设旋门关,魏、晋为黄马关,隋设金堤关;东晋太宁三年赵主石虎讳虎为武,唐代避高祖李渊祖父讳,亦改虎为武,称虎牢关为武牢关;北宋大中祥符四年,真宗以虎牢关为“玉关之枢会”,“鼎邑之要冲”,诏改为行庆关;明洪武四年改虎牢关为古崤关;明晚期至清复为虎牢关;因在汜水之西,有时也被称为汜水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