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樊在那里

硫化氢气体2023-03-13  29

襄樊市地处湖北省西北部,居汉水中游,秦岭大巴山余脉。被汉水分为南北两城,南为襄城,北为樊城。襄樊交通发达,自古即为交通要塞。素有“南襄隘道”、“南船北马”、“四省通衢”之称。历为南北通商和文化交流的通道。

襄樊市襄阳地区合并后,现辖襄阳、南漳、保康、谷城四县和枣阳、老河口、宜城3个县级市。总面积1.98万平方公里,总人口500多万。其中市区面积326平方公里,人口55万。

襄樊市呈不规则的正方形,属于我国地形的第二阶梯向第三阶梯过渡地带。西部为荆山山脉放武当山余脉的山区,东部为大洪山和桐柏山之间的低山丘陵区,北部地处武当山、桐柏山之间,素称“鄂北岗地”,汉水流域及南部地区为较开阔的冲积平原。全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5—16o C,年降水量1000毫米左右,具有我国南北过渡型的气候特征。

中国历来最悠久的地区之一,远在60万年前,人类已在此繁衍生息。襄樊系襄阳、樊城两城合称,樊城因周宣王封仲山甫(樊穆仲)于此而得名,襄阳以地处襄水(今南渠)之阳而得名。樊城始于西周,襄阳筑城于汉初。自东汉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荆州牧刘表徙治襄阳始,襄阳历来为府、道、州、路、县治所。襄樊市始建于1950年5月,1979年6月升为省辖市,1983年9月与襄阳地区合并,实行市带县体制。1986年12月8日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

襄樊已有2800多年的建城史,华夏第一古城池保存完好。中华民族智慧的化身诸葛亮在襄阳城西13公里处的古隆中寓居10年,成就了著名的“前出师表”“后出师表”和“隆中对”,闻名中外的《三国演义》120回中,有31回发生在襄樊这片大地上。宋玉、杜审言、孟浩然、皮日休、张继、李白、杜甫、米芾等一大批文人名士使襄樊大地更具人文底蕴。

襄樊拥有丰富的人文资源和自然景观。这里是中华民族的始祖炎帝神农氏和东汉汉光武帝刘秀的诞生地,有造型奇特的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多宝佛塔,有号称“华夏第一城池”全国最宽的护城河。诸葛亮在襄阳隆中躬耕10年,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襄樊既是群雄逐鹿的古战场,也是历史文人骚客荟萃之地,孕育了楚国诗人宋玉、战国时期政治家伍子胥,唐代诗人杜审言、孟浩然、张继和宋代书画家米芾等文人名士,留下了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等历史贤达雅士的足迹和传颂千古的诗章。李白在《襄阳曲》一诗中写道:“襄阳行乐处,歌舞白铜堤。江城回绿水,花月使人迷”。近几年,全市大力开发了被确定为国家名胜风景区的古隆中风景区,修建了代表鄂西北民居的仿古一条街,恢复了建安七子之一王粲当年写下脍炙人口的名作《登楼赋》的仲宣楼以及明王府、昭明台,开辟了岘山自然风景区、潭溪万山风景区、鹿门山自然风景区和邓城遗址风景区。杜甫诗曰:“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王维的《汉江临眺》更是将悠悠汉江水融入了滔滔汉江情中,把汉江之美,襄阳之魅贯穿其中。

襄樊主要旅游景点:襄樊隆中 ·襄阳城 ·鹿门寺 ·米公祠 ·夫人城 ·习家池 ·广德寺 ··古隆中 ·襄阳古城 ·隆中风景名胜区 ·锦绣园 ·鹿门寺国家森林公园 ·米芾纪念馆 ·襄阳王府绿影壁 ·五道峡 ·水镜湖 ·南河小三峡 ·白水寺 ·九道河漂流 ·承恩寺 ·龙王峡河流·白竹园寺 ·唐梓山 ·薤山 ·野花谷 ·香水河·汤池峡温泉

三国里的樊城就是现在的襄樊市,古代的时候,双方被河水分割成襄阳和樊城、现在两城合二为一,成为襄樊市。

知识拓展

樊城之战

东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219年),蜀前将军关羽北进荆、襄(魏荆州治新野,今河南新野;襄阳郡治襄阳,今湖北襄樊)的作战。

襄阳市樊城区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汉水中游,地理坐标东经111°45′—113°47′,北纬31°13′—32°35′,东面和北面与襄州区接壤,南面以汉江为界与襄城区接壤,西面与谷城县、老河口市接壤。

樊城区是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襄阳的中心城区,是襄阳市的经济、交通、信息、物流中心,素有“南船北马,七省通衢”之美誉。

樊城区基本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冬寒夏暑,四季分明。全区下辖8个街道、2个镇,面积566平方公里,2016年总人口约91万,占襄阳市区人口的70%。

樊城百度百科

就是现在的湖北襄樊市襄阳区。古代襄阳、樊城二城为军事重地,并称襄樊。后来合并为一个市的两个城区。

自春秋战国时代以来,襄阳一直军事要地,历史上发生在襄阳的军事事件不计其数。金庸在小说中描写的郭靖守襄阳的战斗就是发生在元朝入侵南宋的元宋襄樊之战。

蒙古至元五年(宋咸淳四年,1268)至元至元十年,元军长期围困,并最后夺取南宋重镇襄阳、樊城(今湖北襄樊市)的作战。

忽必烈即蒙古汗位后,实行了统一内部、稳定后方、奖励农耕、采用汉法等政策,日益强盛。至元五年,为了攻灭南宋,采纳宋降将刘整的建议,改取蜀入江、席卷江东,为夺取襄樊、浮汉入江、直趋临安(今杭州)的新作战方略。九月,派都元帅阿□、刘整率各路兵进攻襄阳、樊城。

襄阳、樊城隔汉水相对,顺流可直入长江,是南宋的军事重镇,城高池深,粮草充足,驻有重兵防守。蒙古军针对襄樊设防情况,采取长期围困、待机攻城的战法。到七年,先后在襄阳西南30里的鹿门山、城东北10 里的白河口修筑城堡,控制白河、汉水及陆路交通。又在城西10里的万山筑城以断其西路,在城南30里的灌子滩立栅以断其东路。在樊城迎旭门外汉水中,筑实心台(今东敌台),上置弩□,阻宋水上援军。时南宋权相贾似道把持朝政,昏庸腐败,曾与忽必烈订有割地称臣的密约,不派得力将领率兵增援。所以,虽有几路援兵,守将吕文焕也多次出击,未能改变被围困的局面。蒙古军因缺少水兵,围城不严,每当汉水上涨时,宋军仍可由水路运送物资进城。蒙古军为加强水上作战能力,练水兵7万,造战舰5000艘,切断襄樊与城外的交通。襄阳一再告急。八年六月,宋廷被迫派殿前副都指挥使范文虎率水军10万增援,未至鹿门,即被蒙古军击退。九年,城内盐柴布帛奇缺。宋军不得已暗派人到襄阳西北清泥河上游均州(今湖北均县)境内,造轻舟百艘,募勇士3000,由民兵部将张顺、张贵率领,乘五月汉水上涨,先将载有物资的船只隐蔽于白河口内,夜间,驶入汉水,途中遭蒙古水军截击,转战一夜,张顺战死。黎明,张贵才将物资运入襄阳。后张贵率军从水路接应南来的援军,遭截击全军覆没。此后,两城与外联系断绝,仅借汉水上浮桥,互相支援。

十年正月,元军采取各个击破战法,烧毁襄樊之间的浮桥,集中兵力,配以威力大、射程远的回回炮,水陆夹攻已被孤立的樊城。城破,守将牛富战死。元军转兵进攻襄阳。二月,主将吕文焕以城降,守将范天顺不屈而死。此战是元灭南宋关键性的一战。元军取胜的主要原因是作战方略正确,指挥得当,适时克服了缺乏水军的弱点,加强了作战能力。南宋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朝廷腐败,救援无力。

咸淳五年(1269年),忽必烈派丞相史天泽亲自前来督师。蒙古军在襄、樊四周修城筑围,封锁汉水,扼守通往襄、樊的水陆要冲。同时造战船、练水军,屡次打败南宋的援军。襄、樊被困三年,贾似道一直对宋度宗封锁消息,甚至有敢说蒙军攻宋的,就被贬斥,也有被藉故杀掉的。咸淳六年(1270年),南宋以李庭芝督军援襄、樊;但另一将领范文虎却不受李庭芝节制,只听命于贾似道,这样就牵制甚至束缚了李庭芝的救援行动。

咸淳七年(1271年)十一月,蒙古正式建国号为元,并加紧对襄、樊的进攻。咸淳八年(1272年)三月,樊城外城被元军攻破,宋军只好退守内城。这时,城中虽尚有粮,但其他物资皆缺。为了援助襄、樊,李庭芝屯兵郢州,并利用襄阳西北的青泥河,以轻舟百艘,装满衣甲物资,在张顺、张贵带领下,乘夜转战一百二十多里,于五月二十五日黎明,到达襄阳城下,张顺战死。外援船的到来,极大地鼓舞了襄、樊军民。张贵入襄之后,派人潜水与在郢州的宋军范文虎相约,会师于龙尾洲。但范文虎却于会师的前两天,退屯三十里。元军得到这一消息,在龙尾洲以逸待劳,大败宋军。张贵受伤后被俘,被元军杀害。从此,襄、樊便与外界中断了联系。咸淳九年(1273年)正月,元军攻破樊城,都统范天顺自杀,统制牛富率军巷战,后亦赴火自尽。这年二月,襄阳宋将吕文焕向元军投降。襄、樊这一军事重镇的陷落,决定了南宋灭亡的命运。

http://military.china.com/zh_cn/history2/06/11027560/20050407/12225235.html

襄樊政府网站:http://www.xf.gov.cn/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090387.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