洮是什么意思

舍利子是什么2023-03-13  16

洮的意思:盥洗。古同淘,洗去杂质。

详细字义解释:

1、形声。从水,兆声。本义,洮水。

2、同本义

洮,洮水出 陇西临洮,东北入 河——《说文》

3、在甘肃省西南部,黄河上游支流,源出甘肃、青海边境的西倾山东麓,东流到岷县折向北,经临洮县到毛帘峡附近入黄河。长500余公里。通称洮河。

4、古地名

5、春秋时曹地

盟于洮。——《春秋·僖公八年》。注:“ 曹地,在今 山东曹州府。”

6、故址在今山东省鄄城西。

7、春秋时鲁地

公会杞伯姬于 洮。——《左传·庄公二十七年》。注:“ 鲁地。”

8、故址在今山东省泗水县境

词性变化:

1、动词

冲洗

王乃洮頮水。——《书·顾命》

所以洮汰涤荡至意,使之无凝竭底滞卷握而不散也。——《淮南子·要略》

解释先圣之积结,洮汰学者之累惑。——《后汉书·陈元传》

2、洮頮(盥洗)、洮盥(盥洗)、洮洮(形容人品高洁)。

3、打捞

他们第二天清早便在辽河一带洮河,想洮得你的尸首。—— 郭沫若《星空》

与"洮"相关的词语:

洮州、洮汰、洮沬、洮河、洮河绿石

洮县城距省会兰州市仅100Km。甘川、兰郎等三条国道穿境而过,兰(州)临(洮)高速公路 2001 年正式开工建设,定新、甘大等省道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城乡道路畅通,全县村村通了汽车。近年来,共投资3亿多元,进行了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城乡总面积扩至15.2平方公里,市政设施建设初具规模;上万门程控电话已并网开通,移动电话、无线寻呼、有线电视等通讯设施,功能完善,辐射城乡。洮阳、中铺两个省级乡镇企业和高新技术开发示范区基本实现了“三通一平”并具雏形;新添、玉井等 10 个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以撤县设市为目标,拟把临洮建成兰州的“卫星”城市,将为开放开发和招商引资创造良好条件。

临洮,古称狄道,位于甘肃中部、定西地区西部、洮河下游,自古为西北名邑、陇右重镇,是古“丝绸之路”要道、陇上历史文化名城,素有“彩陶之乡”、“文化县”之称,是“全国田径之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中国花木之乡”、国家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县、国家退耕还林(草)试点县和国家花卉.....

远在新石器晚期(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1000年),即有马家窑、寺洼、辛店文化,是甘肃仰韶文化发轫较早之地。据史籍记载,周安王十八年(公元前384年),秦献公灭西戎部族狄、桓,建立狄道、桓道二县,是临洮建置的起始。至秦绍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80年),置陇西郡,郡治狄道。东晋十六国时,属武始郡。唐初,置临州,后置狄道郡。安史乱后,陷入吐蕃。五代时吐蕃置武胜军地。宋置熙州,治狄道。元、明、清均置临洮府,府治狄道。乾隆五年(1740年),迁府治于兰州,升狄道州,民国二年二月降州为县。民国十八年( 1929年),改为临洮县。新中国成立后,初属临夏地区,后属定西地区。1960年,成立临洮地区,不久裁撤,仍为定西地区辖县。

临洮历来为控扼陇蜀的战略要地。秦筑长城以制南牧之患。蜀姜维出狄道以扰关陇,魏人据狄道,使姜维不能得志。唐哥舒翰镇边,宋王韶安抚熙河,均以洮河流域为必争之地。明徐达盛称熙河对经略湟鄯的战略作用。辛亥革命后,甘肃数次军阀争夺战中,临洮得失,关系兰州、临夏的安危。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一兵团王震司令员率军渡洮河,解放临夏、西宁,以侧翼迂回作战,配合解放兰州的战略任务。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县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加快发展,使全县经济建设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全县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在1987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第一个翻一番的基础上,又于1996年提前四年实现翻两番,并于1998年提前两年实现了整体基本解决温饱的目标;到2000年底,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亿元,比“八五”末增长57.9%,年均递增9.6%;其中,第一产业完成2.02亿元,增长36%,年均递增6.4%;第二产业完成2.48亿元,增长75.8%,年均递增11.9%;第三产业完成2.5亿元,增长62.5%,年均递增10.2%;第一、二、三产业的比重由“八五”末的33.5:31.8:34.7调整为28.7:35.5:35.8;工业增加值达到7600万元,增长2.58倍,年均递增20%;农业增加值达到3.48亿元,增长14.8 %,年均递增2.8%;“九五”期间,最高年份1999年的粮食产量达到1.7亿公斤。

哥舒翰,唐代名将,生于公元704年,卒于公元757年,他是突厥族哥舒部人,世居安西,轻财任侠,勇冠全军。他长期驻守巡防于边防重镇临洮一带,屡破吐蕃的进犯,收复黄河九曲。唐元宝六年公元747年),为陇右节度使,兼河西节度使,进封西平郡王。安禄山叛变时,哥舒翰统兵20万坚守潼关。当时他身体病弱,因受杨国忠猜忌,被逼出战,兵败残遭杀害,传诵千古的西人歌:“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就是歌颂他充满传奇色彩一生和光辉业绩的。

矗立在临洮县城南大街的“纪功碑”,据考证为唐天宝八年公元749年)所立,距今已有1240余年。青砖碑座托举着高大的碑体,碑正面刻文12行,为隶书,字体遒劲,笔力雄健。额刻有云纹和盘绕的蛟理,据传碑文为唐明皇御笔,只因长期的风雨剥蚀,岩石风化,仅存50余字。但拂去历史的尘封,浓缩哥舒翰悲壮人生的辉煌,都始终熠熠闪光,所以,常有人来此碑前瞻仰。

张维(公元1889年-1950年)临洮人,字维之,号鸿汀。早年,他以诗文著称乡里,及后追踪乾嘉学派,致力于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诸氏之学。治学主明事理,重实用,迄后乃专力史志、金石之学,所著有关西西北史志,深有见解,为国内史学界所重视,他的辞条被列入40年代《中国名人图鉴》。

海巅峡东依南屏山,南和康乐县接壤,距县城30多公里,海巅峡两岸绝壁千仞,峡口如蜿蜒银蛇,洮水奔腾,汹涌澎湃,其势如万钧雷霆,期间蕴藏着丰实的水利、森林、煤炭等资源。清代诗人吴镇这样写道“我忆临洮好,城南碧水来;崖飞高石出,峡断锁林开...”所以海巅峡又称锁林峡。

近代王熙之《临洮金琐录》中略称,峡中东岸石壁有“摩崖”二字及“绍圣四年十二月二十七日毕工”十二字,列为两行,后列王存、王安刊记,大约五寸,均为正书,而州志卷一上记

载“......今峡上有古篆字,盖宋金时所镌云”当为闻词。峡内东岸石壁上,镌四方形,五六寸孔甚多,昔曾于此建道,以通交通。海巅峡煤矿即在此,面积约40公顷,煤层厚约1米以上。现峡内距水面约1米的悬壁上,遗存杨继盛所撰《开煤山记》石刻一方,高约2米,全文为楷书,保存完好。

如果在这里观赏洮河流珠,则更令人流连忘返。洮水流珠是洮河独有的奇观,堪称天下一绝。由于洮河上游山岩险峻,落差很大,三九严寒时节,溅起的水珠冻结为冰珠落入水中浮在河面而形成。每到严冬季节,北国大地银装素裹,洮水奔腾不息,一泄千里,河面上一簇簇的流珠滚圆晶亮、玲珑剔透,浩浩荡荡地随波而下,特别是冬日的早晨,旭日东升,朝霞满天,给洮河流珠镀上了一层火红的霞光,显得更为美丽、壮丽。

清代诗人陈钟秀《泳洮河流珠》一诗曰:

万斛明珠涌浪头,晶莹争赴水东流;

珍奇难入俗人眼,抛向洪波不敢收。

清代诗人王维新在《洮阳八景.洮河流珠》一诗中写道:

冬日河流急,浮波珠粒粒。

不劳象罔求,自有鲛人泣。

回答者:风行侠 - 助理 二级 1-27 10:43

--------------------------------------------------------------------------------

西南起临洮(今甘肃岷县)

回答者:付二の大便纸 - 举人 五级 1-27 10:44

--------------------------------------------------------------------------------

临洮地处东经103°29'至104°19',北纬35°03'42"至35°56'46"之间,在陇西盆地的西缘,青藏高原的东边;位于甘肃中部、定西地区西部、洮河下游;东向越山穿谷达渭源、陇西境,西向渡河过岭接康乐、临夏,南向翻山绕壑至漳、岷界,北向跨梁渡关抵兰州市。境内四山环抱,一水北流。

临洮县城距省会兰州市仅100Km。甘川、兰郎等三条国道穿境而过,兰(州)临(洮)高速公路 2001 年正式开工建设,定新、甘大等省道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城乡道路畅通,全县村村通了汽车。近年来,共投资3亿多元,进行了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城乡总面积扩至15.2平方公里,市政设施建设初具规模;上万门程控电话已并网开通,移动电话、无线寻呼、有线电视等通讯设施,功能完善,辐射城乡。洮阳、中铺两个省级乡镇企业和高新技术开发示范区基本实现了“三通一平”并具雏形;新添、玉井等 10 个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以撤县设市为目标,拟把临洮建成兰州的“卫星”城市,将为开放开发和招商引资创造良好条件。

临洮,古称狄道,位于甘肃中部、定西地区西部、洮河下游,自古为西北名邑、陇右重镇,是古“丝绸之路”要道、陇上历史文化名城,素有“彩陶之乡”、“文化县”之称,是“全国田径之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中国花木之乡”、国家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县、国家退耕还林(草)试点县和国家花卉.....

远在新石器晚期(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1000年),即有马家窑、寺洼、辛店文化,是甘肃仰韶文化发轫较早之地。据史籍记载,周安王十八年(公元前384年),秦献公灭西戎部族狄、桓,建立狄道、桓道二县,是临洮建置的起始。至秦绍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80年),置陇西郡,郡治狄道。东晋十六国时,属武始郡。唐初,置临州,后置狄道郡。安史乱后,陷入吐蕃。五代时吐蕃置武胜军地。宋置熙州,治狄道。元、明、清均置临洮府,府治狄道。乾隆五年(1740年),迁府治于兰州,升狄道州,民国二年二月降州为县。民国十八年( 1929年),改为临洮县。新中国成立后,初属临夏地区,后属定西地区。1960年,成立临洮地区,不久裁撤,仍为定西地区辖县。

临洮历来为控扼陇蜀的战略要地。秦筑长城以制南牧之患。蜀姜维出狄道以扰关陇,魏人据狄道,使姜维不能得志。唐哥舒翰镇边,宋王韶安抚熙河,均以洮河流域为必争之地。明徐达盛称熙河对经略湟鄯的战略作用。辛亥革命后,甘肃数次军阀争夺战中,临洮得失,关系兰州、临夏的安危。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一兵团王震司令员率军渡洮河,解放临夏、西宁,以侧翼迂回作战,配合解放兰州的战略任务。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县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加快发展,使全县经济建设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全县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在1987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第一个翻一番的基础上,又于1996年提前四年实现翻两番,并于1998年提前两年实现了整体基本解决温饱的目标;到2000年底,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亿元,比“八五”末增长57.9%,年均递增9.6%;其中,第一产业完成2.02亿元,增长36%,年均递增6.4%;第二产业完成2.48亿元,增长75.8%,年均递增11.9%;第三产业完成2.5亿元,增长62.5%,年均递增10.2%;第一、二、三产业的比重由“八五”末的33.5:31.8:34.7调整为28.7:35.5:35.8;工业增加值达到7600万元,增长2.58倍,年均递增20%;农业增加值达到3.48亿元,增长14.8 %,年均递增2.8%;“九五”期间,最高年份1999年的粮食产量达到1.7亿公斤。

哥舒翰,唐代名将,生于公元704年,卒于公元757年,他是突厥族哥舒部人,世居安西,轻财任侠,勇冠全军。他长期驻守巡防于边防重镇临洮一带,屡破吐蕃的进犯,收复黄河九曲。唐元宝六年公元747年),为陇右节度使,兼河西节度使,进封西平郡王。安禄山叛变时,哥舒翰统兵20万坚守潼关。当时他身体病弱,因受杨国忠猜忌,被逼出战,兵败残遭杀害,传诵千古的西人歌:“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就是歌颂他充满传奇色彩一生和光辉业绩的。

矗立在临洮县城南大街的“纪功碑”,据考证为唐天宝八年公元749年)所立,距今已有1240余年。青砖碑座托举着高大的碑体,碑正面刻文12行,为隶书,字体遒劲,笔力雄健。额刻有云纹和盘绕的蛟理,据传碑文为唐明皇御笔,只因长期的风雨剥蚀,岩石风化,仅存50余字。但拂去历史的尘封,浓缩哥舒翰悲壮人生的辉煌,都始终熠熠闪光,所以,常有人来此碑前瞻仰。

张维(公元1889年-1950年)临洮人,字维之,号鸿汀。早年,他以诗文著称乡里,及后追踪乾嘉学派,致力于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诸氏之学。治学主明事理,重实用,迄后乃专力史志、金石之学,所著有关西西北史志,深有见解,为国内史学界所重视,他的辞条被列入40年代《中国名人图鉴》。

海巅峡东依南屏山,南和康乐县接壤,距县城30多公里,海巅峡两岸绝壁千仞,峡口如蜿蜒银蛇,洮水奔腾,汹涌澎湃,其势如万钧雷霆,期间蕴藏着丰实的水利、森林、煤炭等资源。清代诗人吴镇这样写道“我忆临洮好,城南碧水来;崖飞高石出,峡断锁林开...”所以海巅峡又称锁林峡。

近代王熙之《临洮金琐录》中略称,峡中东岸石壁有“摩崖”二字及“绍圣四年十二月二十七日毕工”十二字,列为两行,后列王存、王安刊记,大约五寸,均为正书,而州志卷一上记

载“......今峡上有古篆字,盖宋金时所镌云”当为闻词。峡内东岸石壁上,镌四方形,五六寸孔甚多,昔曾于此建道,以通交通。海巅峡煤矿即在此,面积约40公顷,煤层厚约1米以上。现峡内距水面约1米的悬壁上,遗存杨继盛所撰《开煤山记》石刻一方,高约2米,全文为楷书,保存完好。

如果在这里观赏洮河流珠,则更令人流连忘返。洮水流珠是洮河独有的奇观,堪称天下一绝。由于洮河上游山岩险峻,落差很大,三九严寒时节,溅起的水珠冻结为冰珠落入水中浮在河面而形成。每到严冬季节,北国大地银装素裹,洮水奔腾不息,一泄千里,河面上一簇簇的流珠滚圆晶亮、玲珑剔透,浩浩荡荡地随波而下,特别是冬日的早晨,旭日东升,朝霞满天,给洮河流珠镀上了一层火红的霞光,显得更为美丽、壮丽。

清代诗人陈钟秀《泳洮河流珠》一诗曰:

万斛明珠涌浪头,晶莹争赴水东流;

珍奇难入俗人眼,抛向洪波不敢收。

清代诗人王维新在《洮阳八景.洮河流珠》一诗中写道:

冬日河流急,浮波珠粒粒。

不劳象罔求,自有鲛人泣。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090006.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