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篇·西次三经·符惕山

受难日2023-03-13  12

原文:

又西二百里,曰符惕之山,其上多棕枬,下多金玉。神江疑居之。是山也,多怪雨,风云之所出也。

译文:

再往西二百里,是座符惕山,山上到处是棕树和楠木树,山下有丰富的金属矿物和玉石。一个叫江疑的神居住于此。这座符惕山,常常落下怪异之雨,风和云也从这里兴起。

我离那儿不远,欢迎有空来玩啊!具体位置在大路镇。

圌山的地理位置

圌(chui)山西距江苏镇江市区30公里,雄峙江浒,扼锁大江。传说圌山原名瑞山,秦始皇东巡途经此地,见瑞气升腾,龙骧虎视,立即传旨将瑞字左边的“王”去掉,用“囗”将余下的“专”框起来,以免王气外泄危及万年江山。于是这座山便叫做“圌山”。

圌山壑深谷幽,怪石嶙峋,古木参天,竹林摇曳。山上36处悬崖,72道险坡,一步一景,万里长江第一塔——报恩塔直冲云霄。令人心醉,令人流连。

圌山山清水秀,素为佛家修行的绝佳去处。极盛时期这里仅尼姑庵便有数十座。现有西林寺、东霞寺、绍隆寺、楞俨禅寺更是长年香客信众络绎不绝。

圌山是一座英雄的山,为抵抗外侮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倭寇沿江入犯圌山,遭无为州同知齐思率军痛击,斩首百余级,齐思等21人也壮烈殉国。明天启年间倭寇再次来犯,参军毛文龙率部迎战,杀得倭寇狼狈逃窜,从此不敢再生觊觎之心。圌山扼长江江防,成为拱卫镇江和南京的门户。唐代这里便设有谯山戍(即镇海军),宋代建圌山寨,宋将韩世忠在此屯兵抗金,韩营、韩桥等遗址至今犹存,并已沿用为地名。

圌山山险、洞奇、景幽。这里佛教文化和民间传说互补,抗击外侮,浩气长存。这里将是游人们情不自禁的选择。

圌山风景区景点:

报恩塔

报恩塔位于圌山之巅楞俨寺侧,砖石结构,高七层,明崇祯年间秦观阳所建。

陈观阳,镇江丹徒人,自幼家境贫寒,经悬梁苦读,终于考中进士,官至明代吏部尚书。为报答家乡父老养育之恩,鼓励后辈认真读书,倾其历年积蓄建成此塔,命名“报恩塔”。后来,此塔竟成长江航道上的标志。溯江而上,这是航行者见到的第一座塔,故又被誉为“万里长江第一塔”。

箭洞

箭洞位于主峰西南山脊,顶高百丈,远看有如悬空而架的天桥,两边巨石突兀,中间山壁洞穿,传说是后羿射日时一箭误穿而形成的。

圌山上洞穴很多,但均非石灰岩溶洞,而是地壳运动的结果。譬如箭洞,地质学上称为天生桥。圌山的洞穴都有很好听的名字,什么仙人洞、葛仙洞、滴水洞、鸽子洞、蝙蝠洞、盘蓝洞、观音洞、透天洞、老虎洞、仙桃洞、野猫洞等等,数得过来的整整72洞。或分布在巉崖,或隐蔽于幽谷。有趣的是大多数洞门前均建有小庵,原系僧尼们孤影青灯修行的地方。这些洞穴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都曾发挥过巨大的作用。尤其仙桃洞和野猫洞,当年还是抗日游击队的红色堡垒。

绍隆寺

绍隆寺位于圌山北面,始建于宋绍兴(1131—1162)年间,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重新修建。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玄烨首次南巡,驻跸镇江金山,赐绍隆寺为金山寺下院,后又赐为安葬祖师塔院。历史上绍隆寺也曾叫做莲觉寺、灵觉寺。

绍隆寺在“文革”前有灵塔近300座。清代金山寺十四位高僧均安息此处。如《中国佛教史》中提及的铁舟海大师、观心大师等高僧。铁舟海大师系康熙母亲的师傅。 “铁舟海和尚塔铭”的篆额出自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之手。安葬僧人的灵塔有普同塔和单塔之分。普同塔,顾名思义就是不担任职务的普通和尚圆寂火化后的骨灰合葬处。单塔则是有功德的高僧世寿尽后的灵寝。原先那近三百座灵塔下绝大多数是一般佛门子弟的遗骨。

绍隆寺存有几件稀世珍宝。如,明代弘治年间的一口铜钟,从五台山移到金山寺后却撞不响,置诸绍隆寺其声则浑厚悠远绕梁不绝。还有,寺内供有一尊呈倚坐姿势的观音像,上身半裸,肌肤丰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这尊观音像请自雪域西藏的寺庙,而最早则是从佛教的发源地印度引进的。

中国是崇尚龙的国度。尽管作为寺庙,但绍隆寺也不例外。

传说绍隆寺本身就建在龙地上,而寺庙的整体造型则是一条卧伏深山幽谷的巨龙:寺门前的六十三级石阶——龙须,寺门东墙呈“八”字——龙嘴,龙嘴正对数里路外呈馒头状的横山——龙珠,寺前两旁分别长着一棵血榉和一棵皂角树——龙角,进入寺门藏经楼下的殿堂中央有一块约一平方米的凸地——龙舌,寺庙东西各有一口井——龙眼,寺庙西北角有一块悬挂的巨石——龙鼻,龙身压在圌山下,龙尾则藏于长江之中。确实似龙,且惟妙惟肖。

据说康熙皇帝首次南巡临幸于此,见状大骇,不免担心这块“真象龙脉”孕育出真龙天子从而取代了大清的江山。谋臣建言道,该寺不宜住尼姑,理由是女人阴气太盛恐难以压阵。康熙颔首称是,遂传谕将绍隆寺赐给金山寺为下院,并赐葬乃母师傅铁舟海塔院,因而,绍隆寺的天井院落远不象别个寺庙那么宽敞,小巧玲珑仍保持着清代以前比丘们在此修行的格局。

圌山古炮台

圌山北麓的五峰山,犹如一个巨大的神龟伸颈探入江中,与对岸的顺江洲(现名高桥镇),把两公里多宽的江面勒成了不到一公里的隘口,这就是万里长江闻名的"圌山关"。而圌山关炮台则由圌山炮台、顺江洲的大沙炮台和江都的三江营炮台组成。三足鼎立的炮台设置,是扼守长江的第二关(第一关是由江阴要塞和南通狼山炮台构成)。

圌山炮台就设在突出江面的大矶头、二矶头上。一走进炮台遗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傲然耸立的"圌山抗英炮台遗址"纪念碑。炮台共有三处,眼前这一处保存比较完整。它雄峙在二矶头上,暗堡式的结构,全长30余米,跑口对着江面。分三个炮室,内呈腰鼓型。炮室中部最大宽度6米,脊顶高3.6米,进深8米,炮台口宽2.5米,门宽5米。门侧附小弹药库4个。堡壁厚3-5米。从塌落的顶部看,炮台系用黄泥、石灰、细沙分层浇筑夯实。据史书记载,当时圌山炮台共有20门大炮,80余名守军。

站在炮台上,俯视脚下,只见矶峻流急,形势十分险要。眺望对岸,大沙炮台遗址在滩头隆起,蹲伏在炮台南西两侧的两座弹药库还依稀可见。极目北望,三江营隐藏在迷漫的水雾之中……圌山关,作为兵家必争之地,名不虚传!凭吊古战场,人们的思绪不由得不飞回160年前,仿佛看到了就在这荒僻险峻的崖头上,就在那芦苇丛生的江滩上,就在眼前这奔腾澎湃的大江里,中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外敌:

1840年,英帝国主义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1842年7月14日,作为保卫镇江的外围战在圌山关打响。

鸦片战争的战火刚刚燃起,就引起了作为江防重镇的镇江人民的警惕。尽管当时清廷负责江南抗英的"威武将军"奕经和两江总督牛鉴等正向敌人求和,但镇江全城官绅仍捐银数万两,加固城池;民众自动捐献铜、铁十八万斤,铸造大炮,圌山增设炮台。圌山周围的乡民,在各地人民抗英斗争的影响下,自动组织起来,准备抵御外寇。圌山脚下的大港、大路人民组织了"乡勇",积极配合炮台将士作战。

在圌山关狭隘的江面上,地方民众与守军配合行动,用巨石木排沉江以阻敌舰。又征用大粮船若干艘,船上满载苇草,浇上桐油,做成"火筏",准备对来犯敌舰施以火攻。

1842年7月,英军舰队由英政府全权代表璞鼎查率领,侵入长江,溯流而上。7月13日,英舰25艘,运输补给船47只,作战部队2000多人,到达三江营水面。次日,派侦察舰伯鲁多号和复仇神号驶至圌山进行测量侦察。早已严阵以待的圌山炮台纷纷开炮,大沙炮台也协同作战,激战一个多小时,命中敌舰后舱,许多英军掉落江中。敌舰吓得退回三江营锚地。

圌山炮台首战告捷,圌山附近人民欢欣鼓舞。7月15日,英军调集9艘军舰前来报复。面对来犯的英军舰船,守军和协助作战的乡勇毫不畏怯,集中所有弹药向敌前锋还击,打得敌舰在圌山关江面上乱转,始终不能上行一步。双方对峙许久,终因孤军苦守,弹尽台毁,守军将士才忍痛撤离。由于圌山关防线的失守,镇江城军民虽浴血奋战,也终被英军攻占。

恩格斯在《英军对华的新远征》一文中高度评价了镇江军民的抵抗。他说:"如果英军在各地都遭到同样的抵抗,他们就绝对到不了南京。"这是对镇江保卫战,也是对圌山关炮战的高度评价!

抗日战争初期,英雄的圌山关再次为捍卫中华民族尊严作出贡献。1937年11月12日,日寇攻陷上海后,即从水陆两路同时向内地侵犯。11月28日,日寇海军突破江阴要塞,并于12月初到达圌山关以北的三江营附近江面停泊,待机突破圌山关的炮火封锁。

由于国民党消极抗战政策的影响,淞沪前线六十余万大军仓皇撤退,溃不成军,布防于南京周围地区的十余万国民党军队,也不战自溃。这时,圌山炮台台长袁某奉镇江要塞司令部命令,下令自毁炮台,弃阵逃亡江北。当时,一些已在当地农村娶妻安家的炮兵,出于爱国热情,决心留下抗日。留下的12名炮兵组成敢死队,修复大炮一门,严密监视敌情。

日舰队到达三江营后,关闭灯光,乘夜幕掩护,悄悄向龟山头驶来。敢死队在队长彭永义的率领下,派一人下山躲在江边芦滩中,发现敌舰靠近,当即用手电向炮台示意。彭永义见信号立即下令开炮,首炮过远,二炮靠近。彭永义见连发二炮落空,推开炮手亲自瞄准,轰的一声巨响,第三炮命中日方一艘军舰。日舰队见首舰负伤,慌忙退向三江营。次日清晨,日军出动大批飞机,轮番俯冲,轰炸圌山炮台,炮台基本被毁。第三天早晨,日军认为圌山炮台不再有威胁,才敢重新启航。圌山炮台虽被日寇飞机炸毁,但也有力地震慑了日寇舰队,阻拦、推迟了日寇舰队对南京的入侵。

1949年4月20日夜,百万雄师过大江,解救江南人民于水火之中。英国四条军舰竟粗暴干涉我国内政,与国民党海军军舰狼狈为奸,一起炮击正在渡江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打死打伤我军250人。我军先头部队强渡长江抵达南岸后,立即利用圌山炮台有利地形,发挥强大炮火威力,与北岸我军炮兵配合作战,狠狠惩罚了英舰和国民党军舰。激战中,三艘英舰仓皇逃窜,紫石英号舰被打得遍体鳞伤,挂旗投降。圌山关再次为捍卫中华民族尊严立下了功劳。

江畔涛声拍岸,山崖松涛阵阵,四野禾苗滴翠,到处野花溢彩……站在古炮台下,回眸望去,纪念碑耸立在山崖上,庄严、神圣、威武、凝重。这就是历史。历史使人们感受到屈辱的刻骨铭心和民族正气的荡气回肠。而如诗如画的现实又使人们萌发出作为中华儿女的骄傲和自豪!

圌山关古炮台,是镌刻在圌山人民心中的丰碑,也与中华民族的历史永存!

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镇江圌(chui)山景区,其总体规划今天(2007年08月7日)正式出台。这标志着圌山风景区的建设工作全面拉开序幕。

镇江圌山景区总体规划理顺了管理体制,将圌山风景区划归镇江新区。将圌山风景区开发建设纳入新区沿江开发的总体规划。这样,既有利于圌山风景区的统一管理和开发,也有利于解决圌山风景区在建设和管理上资金不足的困难,同时镇江新区也可借此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为新区建设增添人文色彩。

圌山最早由秦始皇定名,36处悬崖,72道险坡,一步一景。为进一步拓展景区功能,打造镇江城东旅游名片,出台的圌山总体规划面积为1003公顷,由圌山和五峰山两大板块构成。其中圌山以报恩塔为中心,涵盖奇洞、古寺、旅游服务区等6大功能区;而五峰山景区则以体现大江风貌为主题,具体分为五峰山、桥头、绍隆寺、运动休闲区4大功能区。

庐山,在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区泰山,在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黄山,在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天山,天山山脉长约2500千米,宽约250--300千米,平均海拔约5千米。,横跨乌鲁木齐市,昌吉回族自治州,奎屯市,石河子市峨眉山,在四川省眉山市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089143.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