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的十八怪,哈尼族哈尼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现有人口1253952人。主要聚居在滇南红河和澜沧江之间的元江、墨江、绿春、金平、江城等县,思茅、西双版纳、澜沧等市、州、县也有分布。主要从事农业,善开梯田。哈尼族见于汉文史籍的名称,有“和夷(蛮)”、“和泥”、“窝泥”、“阿泥”、“哈泥”等。自称多达30余种,如“哈尼”、“僾尼”、“碧约”、“卡多”、“豪尼”、“白宏”、“布都”、“多尼”、“叶车”、“阿木”等等。哈尼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内部可分哈(尼)僾(尼)、碧(约)卡(多)、豪(尼)白(宏)三种方言和若干土语。哈尼族原无文字,20世纪50年代为其创制了一套拼音文字,今仍在试行中。哈尼族大多居住在海拔800至2500米的山区,主要从事农业,梯田稻作文化尤为发达。墨江的紫胶,产量居全国之冠。西双版纳僾尼人居住的南糯山,是饮誉中外的普洱茶主产地之一。逶迤连绵的哀牢山,有茫茫的原始森林和许多受国家保护的珍禽异兽。红河自治州个旧市,是闻名我国的“锡都”。哈尼族认为万物皆有灵,人死魂不灭,于是盛行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有丰富的口头文学、民间舞蹈。男女老少都喜欢随身携带巴乌、笛子等乐器。以农历十月为岁首,传统节日主要是“扎勒特”(十月年,即新年)和“矻扎扎”(五月节)。 在起伏连亘的哀牢群山中,一座座几十级、上百级的梯田,从山脚顺着坡势蜿蜒向上伸展,层层叠叠,直通茫茫云海,蔚为壮观。千百年来,面对高山峡谷的生存空间,哈尼人民创造、总结出一套垦种梯田的丰富经验。他们根据不同的地形、土质修堤筑埂,利用“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自然条件,把终年不断的山泉溪涧,通过水笕沟渠引进梯田。到了初春,形状各异的大小梯田盛满清泉,在明媚的阳光下,山风微吹,波光粼粼;三四月间,层层梯田青翠欲滴,宛如一块块绿色壁毯;夏末秋初,稻谷成熟,放眼望去,一片金黄。这简直就是一幅变化奇巧、简朴秀美的水墨画。哀牢山哈尼族有句俗话:梯田是小伙子的脸。小伙子美不美,主要看他造田做得怎么样,若是他筑埂、铲堤、犁耙田样样来得,就会得到大家的称赞,并赢得姑娘的爱慕。姑娘美不美,关键要看她在梯田里做的活计好不好。梯田是哈尼族重要的衣食之源,因此,他们对水特别珍惜。为了不误农时,自古以来就有“刻木定水”的民约:根据一股山泉所能灌溉的面积,人们友好协商,拟定每块田应得的水量,按水流流经田地的先后顺序,在水沟与田块的入水口处设一横木,并在横木上将那块田应得的水量刻定位置,让水自行流进田里。哈尼族家家户户还习惯在梯田里养鱼。阳春三月栽过稻秧后,人们投入鱼苗,任其自然生长。深秋时节,在收割稻谷的同时,一箩箩鲜鱼便成了餐桌上的美味佳肴。水牛是耕种梯田的得力助手,所以哈尼族的敬牛习俗经久不衰。母牛生下牛犊,全家即上山觅割嫩草喂它,有的还加喂肥肉和红糖水;如遇冷天,不惜用旧衣服、棉絮为之包裹御寒。牛犊生下的第三天清晨,主人家将蒸好的一大甑子糯米饭放在牛厩前,按家中人口和水牛母子数字,捏制如碗大的若干饭团,给牛各喂一团后,家人分取一团就地食用。此俗意味着人、牛地位平等。
旅游偶遇最奔放民族,女性居然嫁人次数越多越值钱!这个奔放且神秘的民族正是我们国家的民族之一“哈尼族”。
这个哈尼族的女性有着特殊的习俗,而且一直延续至今。哈尼族细分下去,有一个分支名为“奕车人”。奕车人和当地其他民族有着很多相似的地方,他们主要生活在云南红河县。充满了自己的文化色彩和原始风俗,也有自己特色的服饰,宗教饮食,婚姻和文化。也有自己传统的节日。特别是女性,她们不仅会穿上自己传统的服饰,这些传统的服饰不仅色彩缤纷,有着独特的风味。最重要女性一生几乎都在袒露双腿,就像我们现在的女孩子穿短裤一样。不同的是,顶部和裤带会系上美丽缤纷的彩球。
而且女孩子还会佩戴一个白色的顶帽,这个顶帽被称为“帕常”,会有不同的图案,会在上面,也会系上一根白线。这是最原始的风貌之一,因为女孩大多都外出打工,接触外面的社会,所以几乎很难能看到当地女性穿的这个类服装。他们保持着最淳朴的民风,最原始的农耕生活。当然也少不了终身大事!在当地人的理念中,女性嫁的人次数越多就越值钱。这里值钱的说法,比方说第一次出价要一千块钱聘礼,第二次出嫁男方的聘礼就要两千块钱。以此类推,且他们都很包容女性也很奔放。因为婚后还可以带情人回家!
无论是嫁人多出聘礼,还是婚后带情人回家这种做法和我们传统观念还有道德观念是不同的。不过这就是奕车人的风俗和观念吧!也是无可厚非的,毕竟我们和他们的婚后文化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