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内县以丹河分为两县一为丹东博爱县,二为河中怀州野王县(原怀州府)今沁阳
怀州,古代州名,今河南省沁阳市古称,范围为今河南焦作、济源所辖地域。
夏代,为覃怀地,属冀州。
商代,为鄂侯国,属畿内。
周代,为畿内及卫、邘、雍三国。
春秋,为周地、郑地,后又为晋国之南阳地。
战国,时属韩、魏二国。
秦代,兼天下,为三川郡之北境,河东郡之东境。
西汉,置河内郡,领县一十八,治怀县。
东汉,为司州河内郡。
西晋,为河内郡,移治野王县。
北魏,罢郡,置怀州,领河内郡四县、武德郡四县。
隋代,开皇三年,为怀州,大业三年,为河内郡,治河内县。
唐代,武德二年,为怀州,州治河内县城陷,移治河清县。
唐代,武德四年,为怀州,移治河内县。
唐代,天宝元年,为河内郡,乾元元年,复为怀州,属河北道。
五代,置河阳三城节度使,驻孟州。
宋代,为怀州,赐名河内郡,属河北路。
金代,为南怀州,属河北西路。
元代,升怀孟路,后改为怀庆路。
明清,升怀庆府,初辖六县,后辖八县,治河内县。
民国二年(1913年)废府存县,怀庆府治河内县改为沁阳县,因在沁河之北,故名。先后属河南省豫北道、河北道及河南省第四行政督察区。
1949年,建国后,沁阳县改属平原省新乡专区,1952年平原省建制撤销,沁阳县改属河南省新乡专区,1974年沁阳县划归新乡地区。
1983年,撤销新乡地区,成立河南焦作市。
1986年,沁阳县改属河南焦作市
1989年,沁阳县升为县级市,由焦作市代管。
中国古以黄河以北为河内。战国时河内为魏国领土。秦末民变时司马卬被项羽封为殷王,都城在河内。汉高祖即位时设置殷国,次年改名为河内郡,位于太行山东南与黄河以北。
河间,古称河涧、瀛洲,隶属于河北省沧州市,东与沧县、青县接壤,北与大城县、任丘市交界,西与肃宁县、高阳县相邻,南与献县相连。属于湖积冲积平原,地势自西南向东北逐渐降低,典型大陆性季风气候,受季风影响,四季分明。
扩展资料:
河内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泛指黄河中游北面的地区,约相当于今豫北地区。狭义则专指河内郡(今沁阳)。
因位于黄河凹处北岸以东,且位于殷商畿内,故称河内。与河南、河东相对,并称为“三河”。“三河”分别为夏商周王朝腹地,亦是“中原”的代名词。
河内、河南以黄河为界,河内、河东以太行为界。同时,河内与河南、河东又均有广义狭义之分,狭义则分别专指河内郡(沁阳)、河南郡(洛阳)、河东郡(安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河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河间
1、豫州:所辖今豫南部、东部、皖北部、苏西北角及山东西南角;
2、兖州:今鲁金乡县西北,所辖今山东西南部,豫东部和苏西北角;
3、徐州:所辖今鲁东南部,江苏北部及皖东北角;
4、凉州:所辖今甘东东部;
5、冀州:河北柏乡县北,后迁邺城,所辖今冀西南部,后被曹操以冀、青、并、幽四州合为冀州;
6、扬州:所辖今苏南部、皖中南部,浙、闽、赣三省;
7、荆州:所辖今豫西南部,鄂、湘二省及黔、桂、粤三省边缘;
8、益州:所辖今川、黔、滇三省大部,陕及鄂、甘各一隅;
9、交州:包括今天越南北、中部和中国广西的一部分。
东汉交州治番禺,即今广州,辖今两广及越南北部。吴分交州为交州和广州,广州治番禺,交州治龙编(在今越南河内东),交州辖今越南北部和两广的雷州半岛和钦州地区。
扩展资料:三国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208年,曹操统一北方后,乘刘表病死之机率大军南下,其子刘琮向曹操投降,刘备离开新野,南下江陵,途中被曹军追上击败,逃至夏口。此时鲁肃到备处探听情况,刘备也派诸葛亮出使江东,双方结盟,共抗曹军。
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军于赤壁,曹军退回北方后,平定马超、韩遂西北联军,统一北方。促使形成三国鼎立局面。孙权、刘备双方也开始各自争夺荆州。刘备成功逼降荆南四郡;而孙权部将周瑜也向荆州南郡发兵成功将西北一带收为领地 。
220年,曹丕篡汉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史称曹魏,三国历史正式开始。次年刘备称帝,定都成都,史称蜀汉。222年刘备在夷陵之战失败,孙权获得荆州大部。
223年刘备去世,诸葛亮辅佐刘备之子刘禅与孙权重新联盟。229年孙权称帝,定都建邺,国号“吴”,史称东吴,至此三国正式成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