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祝故里在什么地方

新加坡城市2023-03-12  21

梁祝故里在宁波。宁波是浙江省辖地级市、副省级市、计划单列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港口城市、长江三角洲南翼经济中心 。全市陆域总面积9816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为3730平方公里;海域总面积为8355.8平方公里。

宁波地处中国华东地区、东南沿海,大陆海岸线中段,长江三角洲南翼,东有舟山群岛为天然屏障,属于典型的江南水乡兼海港城市,是中国大运河南端出海口、海上丝绸之路东方始发港。宁波舟山港年货物吞吐量位居全球第一,集装箱量位居世界前三,是一个集内河港、河口港和海港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的现代化深水大港。

宁波是GJ历史文化名城,公元前2000多年的夏代,宁波的名称为鄞,春秋时为越国境地,秦时属会稽郡的鄞、鄮、句章三县,唐时称明州。唐长庆元年,明州州治迁到三江口并筑内城,标志着宁波建城之始。明洪武十四年,取海定则波宁之义改称宁波 。

中国梁祝之乡----汝南梁祝故里 2009年09月09日 15:26来源:人民网移动用户发送HNZB到10658000,订阅河南手机报。早报+晚报,每天一角钱。 汝南古称“豫州之腹地,天下之最中”,有名的天中山、开元寺、悟颍塔、小南海等名胜古迹皆在此地。但我最感兴趣的,自然是梁祝故里。30年前就听说梁山伯、祝英台的爱情故事发生在我省的汝南县,实地探访是我心存已久的愿望,今日有此机会,自然不能错过。 车出汝南县城南门,沿通往湖北的一条公路南行30公里,就到了该县的马乡镇——这一带就是传说梁祝故事的发生地。汝南流传的梁祝故事有头有尾,相当完整,情节和全国流传的普遍说法大致相仿。走访中最引起我兴趣、吸引我注意的是这里的传说不同于普遍说法的地方,即汝南传说中最为独特、最值得深究的部分。“红罗山”与“梁祝井”梁祝故事的主要情节在汝南都有相应的发生地,如梁山伯、祝英台的出生地,曹桥结拜的曹桥,梁祝同窗读书的红罗书院,祝英台被逼嫁的马庄,梁山伯、祝英台的坟墓……个个有所指,件件有实地。全国其他梁祝传说发生地多是读书地或啬苟�眩�挥腥昴先绱巳�娑�咛濉?br>梁祝读书的地方叫“台子寺”,也叫“红罗山”,地处马乡镇西南和孝镇。传说这里曾是“红罗书院”。梁山伯家在书院西北18里,祝英台家在书院东南18里,两家到书院的路必经曹桥(也叫草桥)。红罗书院坐落在红罗山上,山不大,像是人工堆成,周围取土后形成了环绕四周的水池。这座山现在是所学校。传说中,祝英台女扮男装在此读书。梁祝读书期间可谓达到了“五同”——同吃、同住、同劳动(担水等)、同读书、同游戏。在这种环境里,祝英台要在长达3年里不被人发现真正性别,难度实在太大了,也正因为此,才留给人们极为丰富的想象空间,在传说中编织了一个个浪漫的情节。一次,英台换衣时,细心的师娘发现了她的女儿身,为防意外,特意在梁祝同睡的床中间放上“界碑”。红罗山上无水,吃水用水都要靠人到山下去挑。水井离山有百米远,中间要过一座小石桥,还要登上几十个台阶。轮到英台挑水,自然也就少不了山伯的帮助了。现在,梁山伯、祝英台担水的井还在,井旁还竖有一块碑,上写“梁祝井”。如果说红罗山可以称作梁山伯、祝英台的“爱情山”的话,那山下的古井不也可以叫做古老的“爱情井”吗?这井里应该有永不枯竭的“爱情水”。红罗山上有许多残砖断瓦,说明着这里历史的久远。一颗粗大苍迈的枯树是这座山的古老最有力的见证。没“合葬”也没“化蝶”在汝南,传说中的祝英台不姓“祝”,而是字音相近的“朱”。英台的家朱庄在马乡镇之南,英台被逼要嫁的青年叫马文才,其家马庄在马乡镇之北。古时候,有一条北到汴京南达湖广的官道,把这三个地方串了起来,马乡镇居于两者之间。英台出嫁马文才,马乡镇是必经之地。山伯临终嘱托家人,把自己的坟墓选在马乡镇北的官道旁,也就是想在英台出嫁时再看英台一眼。山伯的墓址在官道之西,英台出嫁途中死祭山伯,其家人把她的坟墓选在官道之东,和山伯墓一路之隔。为什么没有和“合葬化蝶”的普遍说法吻合,使两墓合在一起呢?当地的解释是,古人认为不是明媒正娶就不是正式的婚姻。按此说,英台是马家媳妇。但又考虑到山伯、英台的生前愿望,就隔着官道分开埋葬,使他们坟墓离路很近。当地还有另一种解释,认为实际是梁祝合葬了,但因碍于封建礼教,另修一空坟,以遮人耳目。总之,汝南的梁祝墓分开而建,各有坟头,就和全国其他有梁祝传说的地方有了明显的不同。全国普遍流传的梁祝故事中的“扑坟化蝶”之说,在汝南也未经采用。难道地处中原、交通便利的汝南人会不知道普遍的说法吗?这是很难令人相信的。最大的可能,就是这里的梁祝传说不是外地传入,而是土生土长,根基牢固。汝南传说的特异之处,显示了它的原创特色,充分表现了故事原发地的重要特征,接近原汁原味的民间传说。当年,英台不从马家,死在马家迎亲路上,这是令马家扫兴丢面子的事情。据说,在马家所在的村庄马庄,梁祝的故事是从来不许演唱的。还有一说,马庄和朱庄有个不成文的规定,两村互不通婚。攻书 送友 迎亲中原文化积淀深厚,民间文艺丰富活跃,中原腹地的汝南,自然更得文化风气之先。仅就马乡镇来说,豫剧、曲剧、越调、民歌等都在这里流传。这些地方艺术自然少不了演唱梁祝故事,如豫剧《梁山伯下山》、《梁山伯与祝英台》,曲剧《梁山伯攻书》、《梁山伯送友》,二夹弦《梁祝》、《红罗山》,越调《梁山伯送友》、《马文才迎亲》以及曲艺方面的河南坠子《英台下山》、《梁山伯与祝英台》,三弦书《英台担水》、《英台扑墓》等。梁祝故事在我国许多艺术形式中演唱,且都取得丰硕成果。河南民间艺术中的梁祝故事因受中原民俗文化影响,故事情节、人物塑造有别于外地艺术,乡言土语的运用,使其更有地域特色,具有很高的独立品格和独特价值。对以汝南为代表的中原梁祝文化的价值,最早发现和推崇的要属著名学者冯沅君教授,她在1932年就提出梁祝传说“以河南为中心”的主张。建国初,著名诗人何其芳先生也对河南的“梁祝戏”大加赞赏和推崇。我省著名导演、剧作家杨兰春同志一向注意学习和吸收民间文化的精华,他在追忆《李双双》“洼洼地里好庄稼”唱词的创作时,曾以惊人的记忆力背诵了河南“梁祝戏”中的一段:“走一洼又一洼,洼洼地里好庄稼。高的是秫秫,低的是棉花,不低不高是芝麻,芝麻地里带打瓜。”和温文尔雅小生装扮的越剧祝英台相比,这段唱词塑造的祝英台则更了解农民生活,更贴近农民的心,因此也就更受农民欢迎。 责任编辑:华峰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080705.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