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特色的早餐有老卤面,还有鸭血粉丝汤。正宗的南京人往往会在一些找不到店面的小店吃早餐。
一、老卤面以及鸭血粉丝
老卤面是南京人最爱吃的早餐,因为老卤面非常的劲道,不管是男女老少都可以吃。而且老卤面带着汤,早晨吃不会特别的喇嗓子,非常的适合。刚来南京的人如果吃老卤面的话,可能会觉得这个面是不是没有熟,其实不是这样的,这就是老卤面的特色。正宗的南京人就喜欢这种半生不熟的老卤面,俗称嚼劲儿。而且商家在做老卤面的时候,往往会将面条下锅焖一分钟,然后就捞起来,所以老卤面不会特别熟。不过如果自己的肠胃不是特别好的话,小编建议在南京吃老卤面的时候,可以提前将自己的身体情况告诉商家,避免加重肠胃不舒服的状况。老卤菜里面会放有葱蒜,如果不喜欢吃的话,小编建议要提前跟商家说。此外鸭血粉丝也是南京特色的早餐,正宗的鸭血粉丝汤必须包括鸭肝、鸭肠、鸭血以及豆腐。有一些正宗的老南京人还喜欢在鸭血粉丝汤里面泡上锅巴,这样可以吃得更香。小编个人也是比较喜欢吃鸭血粉丝汤的,尤其是上面会飘着一层薄薄的鸭油,非常的鲜嫩。有很多地方都有鸭血粉丝,但小编认为南京的鸭血粉丝才是王者。
二、南京人吃早餐
有一句话说得好,酒香不怕巷子深,如果想要在南京吃到地地道道的早餐,那么就必须要选择一些外地人不知道的门店,而这些门店往往没有店面。很多的南京人在吃早餐的时候都会去同一家,而且这些早餐店会在巷子里,不过为了吃上一碗正宗的南京特色早餐也值了。
最后,除了鸭血粉丝以及老卤面之外,南京还有其他的特色早餐,比如说蟹黄包。
早茶的茶水以暖胃去腻的红茶为主,如今茶水已退为配角各式各样的点心却越发的精致多样了起来。南京玉茶坊的早茶已经小有名气。从用餐时间上看,上午9点之前,来吃早茶的以晨练老人、上班一族为主;上午9点以后来的则多属于商务客人,早上上班后约好客户吃早茶,交流最新的商务信息。而酒楼在装修上花了大本钱,单间、雅座、大厅,适宜不同喜好的客人洽谈业务,优雅的环境,更能让心情轻松愉快。更重要的是大厨制作的点心,不仅制作手法更为讲究,口味也比较正宗,对于那些胃口已经被惯坏了的客人来说,少了许多挑剔的理由。虽说南京人的小吃很丰富,可在大多数南京人的三餐中,早餐的仪式感最弱。武汉人把吃早饭叫“过早”,广州人叫“早茶”,有人开玩笑,南京人吃早饭特无所谓,开着宝马到路边摊买蒸饭。
那为何南京没有早茶文化呢?紫金山新闻记者采访了早茶经营者、饮食文化专家以及文化学者,解析城市特点。
有“早茶文化”的基础名扬天下的秦淮小吃
在省内,扬州、镇江、泰州等城市有名气的早茶馆也不少,人们也很乐意花时间去吃顿丰富的早餐,而秦淮小吃可以从早卖到晚,没有刻意留出早茶的时间,尤其是夫子庙小吃群。
经营酥烧饼、小笼包饺、千层油糕、各色汤面、什色点心的永和园茶点社;经营素干丝、素菜包、鸭油酥烧饼、豆沙包、牛肉馄饨、烧麦的奇芳阁;经营葱油饼、豆腐脑的六凤居;经营牛肉蒸包、鸭油烧麦、牛肉锅贴、牛肉汤的蒋有记;经营赤豆酒酿元宵、麻团、汤圆的莲湖糕团店……
南京是六朝古都、十朝都会,曾经有大量的达官显贵、名门商贾居住于此,这就有了大量的高端消费人群。南京城市史专家薛冰在《饥不择食》一书中曾说:“民国年间,夫子庙一带茶馆多达数十家,明里暗里相互竞争,茶点遂越做越精美,且各有拿手品种。天长日久,茶点小吃竟喧宾夺主成为某些茶馆的主业。”
南京小吃以秦淮八绝为代表,相当的讲究,“单吃烧饼、包子、锅贴、糕团难免有些干噎,所以在上世纪40年代还是‘秦淮四绝’的时候,就形成了一干一稀的特色。”南京餐饮商会秘书长宋佳玲说,那个时代人们真有闲暇时间,可以为了一碗茶、一钵干丝“吃”出一篇文章。永和园门前伫立着的朱自清和俞平伯的塑像便是最好的见证。
缺天时、地利专家:年轻人越多,早茶文化越退步
秦淮名小吃很兴盛,为何没有成就今日南京早茶文化呢?
宋佳玲认为,这与城市的发展息息相关,因为工作节奏与生活习俗的不同,吃早茶的人越来越少了。“南京是座包容的城市,大家的生活习俗都不一样,老南京舍得花时间在茶楼里点壶茶、吃个包子、来碗干丝,而北方人更愿意吃短平快的食物,像大饼、水饺。”作为古都,南京城就是南北文化交流的产物。在作家叶兆言的新书《南京传》里谈到了南京历史上几次规模较大的人口迁徙。叶兆言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当时)南京城内就更多了,聚集在这里的南渡北人,数量几乎与当地人口相差无几。这些人的实际存在,大大改变了本地的语言和风俗习惯。”
此外,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大量年轻人口涌入南京,加速着城市的步伐。“年轻人越多,早茶文化越退步,有家庭的要忙孩子,没有结婚的早饭更不好好吃,马马虎虎就搞定了。”宋佳玲说:“不是大家不讲究,而是时代变了,人也变了,所以早餐的习俗也在变。”其实,细细数来,夫子庙景区的茶楼、餐馆还真不少,魁光阁茶楼、永和园、莲湖糕团店、奇芳阁、蒋有记、六凤居……
业内人士看茶楼是当今南京中老年人的社交场所
安乐园是南京经营早茶很有特色的一家老字号,1995年经营早餐开始,20多年的时间里,培养了一批固定的早茶消费人群。
“现在的中老年人都是刚退休没多久的,他们有经济基础,见识、消费习惯、眼光都与过去不一样了,他们很潮,跟着社会走,而且社交活动意识也更强。”安乐园总经理严正渝认为,对这部分南京人来说,早茶馆也已不是单纯的吃饭场所,还是社交场所。
严正渝告诉记者,安乐园平时以中老年人为主,而双休日、节假日以家庭为单位的较多。“如今的家庭结构发生变化,父母和子女分居,周末一家人相聚一起吃一顿早饭,早茶从形式上来说,时间更富裕,一家人在一起聊聊天,花钱还不多。”
南京特色早茶不盛行,下昼儿倒是吃不少
对大多老南京人而言,上世纪80年代以前,早饭无非就是自家做的稀饭、面条这类的,外面买来的豆浆、油条、烧饼、蒸饭包油条。南京大学教授余斌在《南京味道》书中回忆,南京人的早餐似乎是“改革开放”以后慢慢搞活起来的。严正渝也说,安乐园开始卖早餐是从1995年才开始的,刚开始品种少,顾客也相当少。“2000年,我们从广州请来一个师傅做广式点心,学习广式早茶,品种也渐渐丰富了。”
如今名扬天下的“秦淮八绝”也是始于上世纪80年代,南京市非遗保护中心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秦淮小吃主要是各色包子、烧饼和干丝这三类。到1986年,秦淮风味小吃研究会研究开发了‘秦淮八绝’。”
武汉人把吃早饭叫“过早”,广州人叫“早茶”,而南京小吃是从早卖到晚,南京话里更有“下昼儿”一词。“夏日天长,午睡起来后,南京人惯常要吃下昼儿。”下昼儿,就是下午的点心的意思。
南京城市史专家薛冰在《饥不择食》书中介绍了南京人常吃的一些下昼美食:“外婆的下昼儿,有时是一碗小馄饨,有时是一块酥烧饼,有时是一碗豆腐脑,有时就是一块金刚脐。”
如今,南京的小吃品种越来越丰富,“秦淮八绝”不光早上可以吃,中午能吃,下午更是能吃。
版权声明: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
来源:金陵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