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从南京以下至入海口的下游河段的旧称,流经江苏省、上海市。
从中国江苏南京以下至入海口的长江下游河段的旧称。自唐开元以后,江滨积沙20多里,与江岸隔绝;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齐瀚开伊娄运河(今瓜洲运河),自此南达瓜洲渡口,遂复为往来要津,后即称其以南一带为扬子江。扬子江因古扬子津而得名。古扬子津在今邗江县南,有扬子桥。江阔水深浪大,受潮汐影响比较强烈。
从镇江开始,长江进入三角洲河段,其中江阴以下为河口段,江面不断扩张成喇叭状。南通附近江面宽约18千米,长江口从北面的启东嘴到南面的南汇嘴宽达91千米。由江水带来的泥沙进入河口区,河水与海水混合,发生絮凝作用,引起泥沙下沉,在长江口形成许多沙洲,如崇明岛和长兴、横沙等岛。
长江在入海之前,接纳了最后一条支流黄浦江。江宽水深,万吨海轮可以上溯到南京市。
扩展资料
“扬子”这一称谓早在唐代以前便已经出现,因为“扬子”一词来源于古代的扬子津。扬子津在今天的江苏扬州长江南侧十五里的地方,古代从此处渡津可以抵达京口。所以自古以来扬子津便是长江边上的津要之所在,过去从扬州到镇江间的长江,便被人们称为扬子江。
扬子江在唐代前后,处于长江北边沿岸,后来因为江床南移,所以实际上距离后来的长江已经有了15里之遥,后又与京杭大运河相通,并修有一座杨子桥。
宋高宗建炎初年,即公元1127年,金兵入侵,北宋朝廷因无法抵挡,不得不南撤到江南的临安,金兀术便曾一直领兵追到了扬子桥。
根据扬州地方志的记载:唐朝时以扬子津改置为扬子县,南唐时又改扬子为赛真郡,元朝时称为真州,明朝又改为仪征县,清朝时属江苏扬子府,清末宣统即位,因为末代皇帝名为溥仪,为了避讳,又将仪征县改为了唐代所称的扬子县。
扬子江(yáng zǐ jiāng)是从中国江苏省扬州以下至入海口的长江下游河段的旧称。这是相关内容!http://baike.baidu.com/view/66750.html?wtp=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