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四大名山之一的峨眉山,是普贤菩萨示现教化众生的道场。峨眉山在中国四川省,峨眉县之西南,与嶍山相对,宛如两眉,因名峨眉山。其山脉自岷山分出,蜿蜒南来,至县境突起三峰,故有大峨、中峨、小峨之称。
2、峨眉山为什么会成为普贤菩萨的道场
《华严经》:有善财童子伫立妙高峰上,观此山如满月,大放光明,因此峨嵋山又称大光明山。峨嵋山在晋代创有六大佛寺。晋隆安三年(西元399年)慧持和尚从庐山入蜀,在此修建普贤寺,供奉普贤菩萨。传峨嵋山成为普贤菩萨道场,即由此而来。
据《峨眉山志》记载:东汉明帝永平六年 (公年63年)“六月一日,有蒲公者,采药于云窝,见一鹿欹迹如莲花,异之,追之绝顶无踪”。因问在山上结茅修行的宝掌和尚,和尚说是普贤菩萨“依本愿而现像于峨眉山”。蒲公归家后即舍宅为寺,于是峨眉山就发展成普贤菩萨的道场。另有资料说,是晋代的普公在山上采药时,见一老者骑白象隐去。两种记载基本上是一致的。
3、峨眉山普贤菩萨道场
宋太宗派大夫张仁赞,以黄金三千两,购买赤铜铸造普贤骑象铜像一尊,高7.4米,长4.7米,净重62吨。普贤像头戴五佛金冠,身披袈裟,手执如意,神态庄重,趺坐象背上。大象造形逼真,四肢健壮,粗鼻下垂,目视前方,似欲启步远行。整个铜像,铸造精良,实属罕见。伏虎寺是峨嵋山最大的佛寺,建筑面积一万平方米,寺内‘华严铜塔’铸佛像四千七百余尊及《华严经》全文。
峨嵋山的最高处是金顶,上建金顶寺,威镇全山。金顶寺又称光明寺,因山顶常有光明而得名。每当午夜,在金顶上看群峰中,有千百万点晶莹闪耀的光亮,从山沟里慢慢地升起来,像一盏盏明灯,忽上忽下,灿若明星,人称此奇景为‘万盏明灯朝普贤'。
普贤寺是朝鲜佛、法、僧三宝地位很高的古刹。壬辰卫国战争(1592--1598年)时,从庆尚南道梁山的通度寺移来部分释迦舍利,建立了释迦佛祖舍利塔;又从庆尚南道陕川的海印寺移来了《八万大藏经》全套刻本。16世纪的著名高僧、朝鲜爱国僧人兵将西山大师(1520--1604年)在这里度过了后半生,17世纪反后金侵略中又涌现了许多爱国僧人兵将。
宗教信仰是属于个人信念和人权的问题。朝鲜光复后,朝鲜政府对此从未加以干涉和压制。佛教寺庙的大修等都由国家投资进行,信徒们的施舍只用作寺庙维持和保障僧侣的生活。
朝鲜解放战争时期,普贤寺的中心建筑大雄殿等14幢建筑和7400多件文物,因遭美国空中轰炸而焚毁。战后,政府采取措施,修复了被炸毁的高丽时期建筑。此寺主建筑大雄殿、万岁楼等都已复原。大雄殿里供奉着毗卢扎那佛、释迦佛和阿弥陀佛,也供奉着文殊、普贤菩萨、山里的许多庵堂也得到整修或大修。
为永久保存《八万大藏经》,上世纪80年代特地在本寺内建立了保存库,整修了吉祥阁等附属建筑。从曹溪门经过解脱门、天王门、万岁楼到大雄殿的寺院轴线上的建筑和观音殿、灵山阁等周边,都有茂密的桧树林和海松林,还有四季都有花开的数万平方米园林。
今天,晋贤寺僧侣和信徒在这里进行着宗教仪式、经典研究、劳动实践相结合的修行,还同世界许多国家的佛教徒进行友好交往。世界五大洲的友人和旅外侨胞来参观者与日俱增。寺住持和僧侣还访问过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和中国,会见了这些国家的佛教领导人,参观了许多佛教圣地和著名寺庙。
普贤寺是朝鲜五大寺院之一,建于1042年,其后改建数次。现存建筑是1441年到1765年间改建的。它原由24座建筑和塔组成,今天由大雄殿、曹溪门、解脱门、天王门、万岁楼、观音殿、灵山殿、酬忠寺、
《八万大藏经》保存库、解藏院、四角九层塔、八角十三层塔、普贤寺碑等组成。大雄殿体现了朝鲜民族优秀的建筑艺术,这里流传着西山大师等爱国僧侣同倭寇斗争的故事。《八万大藏经》保存库内保管有体现朝鲜印刷技术发展面貌的珍贵的国宝《八万大藏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