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绿茶文化的发展历史

中卫景点2023-03-12  18

日照绿茶无论产量、品质还是品牌,在山东乃至北方都首屈一指。那么日照绿茶文化有什么历史?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日照绿茶文化的发展历史,一起来看看。

日照绿茶文化的发展历史

日照绿茶1966年东港区的前身日照县“南茶北引”获得成功。四十年来,东港茶叶不断发展,特别是自1998年以来,日照市政府立足实际、科学决策,把茶叶生产确立为农业特色经济的支柱产业重点培植,致力建设“江北绿茶第一基地”。目前,日照绿茶区域内茶园面积已达到12万亩,茶园面积和产量均占到全省的茶园面积和产量的半数以上。

日照市近几年来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在冬季采用茶叶反季节栽培方法,建起冬暖式塑料大棚生产茶叶,所产大棚绿茶每年在春节前上市,大大提升了日照茶的知名度。日照市在茶树栽培、管理、科研、试验、示范等方面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尤其在茶树无公害栽培方面,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病虫害等措施,杜绝使用农药,重施有机肥,全区5万亩茶园己发展成为生态茶园,所产绿茶获绿色食品认证。

日照绿茶实施无公害栽培技术,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病虫害措施,杜绝使用农药追施有机肥料,所产绿茶获国家绿色食品认证。日照绿茶富含对身体有益的维生素、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常饮日照绿茶,能达到预防脑心血管疾病、提神健胃、降压利尿、消食醒酒、防癌抗辐射、减肥美容、延年益寿等功效,日照绿茶深受国内消费者的好评和赞誉。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专家对日照绿茶的评价是:独特的沿海气候和无工业污染地理条件,孕育了日照绿茶汤色黄绿明亮、栗香浓郁、回味甘醇、叶片厚、香气高、耐冲泡的独特优良品质,日照茶树越冬期比南方长1-2个月,昼夜温差大利于内含物的积累,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和对人体有用的微量元素,经专家鉴定儿茶素、氨基酸的含量分别高于南方茶同类产品13.7%、5.3%。是山东省唯一的“全省茶叶放心生产示范区。”日照绿茶生产基地享有“江北第一茶”之美誉。

日照绿茶日照绿茶日照市自1966年“南茶北移”成功,现有茶园面积12万亩,年产茶叶1500吨,占山东省的50%以上,是山东省最大的绿茶生产基地,产量连续六年列全省第一,素称“北方第一茶”。其中东港区巨峰镇1000亩有机茶已通过欧盟国际有机食品发展中心认证,获得了欧盟市场的“通行证”。日照市种茶始于何时,已不可考。据传该区城北10公里处的河山顶峰有古茶树一株,因生于悬崖之上,高不可攀,无人敢登峰采摘,唯拾其落叶,或抛石击叶,偶得几片仅存,用开水冲饮,不仅可明目提神,而且可治腹疼,有奇效。日照市东港区人民政府与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签署了合作建立北方茶叶生产基地的协议,双方建立了长期技术协作关系,并多次邀请中国茶叶研究所的专家、教授来东港区指导茶叶生产,定期举办茶叶技术培训班,双方合作建起了江北唯一的一个千亩茶叶示范园,从南方引进了龙井43、福鼎大白茶等10余个国家级无性系良种。茶叶技术人员相继攻克了十多项茶园优质丰产技术难关,完成了高效设施栽培等科研园面积不仅在规模上迅速扩大,而且在茶叶品种质量优化上有了显著的提高。建立茶叶加工龙头是实现茶叶产业化发展的客观需要。

近年来,一批茶叶加工厂相继建立。日照“雪青”作为山东省著名商标,日照市的绿茶名牌,率先成立了公司,建立了茶叶基地。日照绿茶公司投资280万元建起了年产10万公斤茶叶的日照绿茶加工厂,兖州矿业集团与茶叶大镇巨峰镇合作建起了日照逢春茶厂。日照绿茶公司与日照市发达实业公司合资,投资1300余万元,按绿茶出口国际标准,建起了年加工能力为20万公斤的大型茶叶加工厂——日照市茶叶贸易有限公司茶厂。

日照绿茶日照绿茶山东日照御青茶业有限公司位于风景秀丽的黄海之滨日照市东港区,是山东省第一家进行日照绿茶产业化综合开发的大型茶场。2002年被日照市政府确定为重点扶持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被国家农业部、国家工商局、国家药品食品监督管理局等六大部委评为“2003年度全国食品安全示范单位”中的唯一茶叶企业,被中国食品检验协会确定为国“国家质量检测合格产品”,第二届国际茶博会“优质茶奖”,获得日照市工商局、质量技术监督局、卫生局等多家单位联合颁发的“日照市消费者满意单位”等荣誉。04年被中国消费者基金会评为“中国消费者信誉品牌”同年被中国中轻产品质量保障中心评为“中国著名品牌”2005年第三届国际(日照)茶博览会被评为“金奖”并以50g特制精品御青拍得12.9万元的高价,荣获“标王”称号2005年九月份荣获“全国安全食品百佳先进单位”2006年元月1日,开通了日照至济南的“御青茗茶”号火车专列。此专列的开通成为中国茶行业品牌建设的里程碑。

知名品牌茶叶加工龙头企业的兴起,还促进了茶叶加工质量的提高,到目前,全市先后有几十种茶叶获得市、省及国家级优质茶称号,有十几种茶获省优、部优和国际金奖。其中,“雪青”被定为山东省著名商标,其它的还有“圣谷山”牌、“北叶青”牌、“御青”牌、“名将”等。近几年来,日照市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在冬季采用茶叶反季节栽培方法,建起冬暖式塑料大棚生产茶叶,所产大棚绿茶每年在春节前上市,大大提升了日照茶的知名度。日照市在茶树栽培、管理、科研、试验、示范等方面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尤其在茶树无公害栽培方面,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病虫害等措施,杜绝用农药,重施有机肥,全区5万亩茶园已发展成为生态茶园,所产绿茶获绿色食品认证。

日照绿茶文化的的机遇与挑战

日照绿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主要是:中国茶叶市场巨大,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日益提高,以及保健意识的不断增强,绿茶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欢迎日照市是山东省唯一的"中国茶叶研究所北方示范区"并有千亩茶园获得欧盟有机食品认证。日照市政府立足实际、科学决策,把茶叶生产确立为农业特色经济的支柱产业重点培植,致力于建设"江北绿茶第一基地"。目前,日照拟建一个日照绿茶超级市场,引来天下客商,推广日照绿茶,并将建造日照绿茶茶博园,宏扬茶文化。同时,政府将配合有关执法部门,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纯洁和规范绿茶市场。日照茶叶市场"有姓无名",品牌缺失。目前日照茶业市场上各种小型品牌鱼龙混杂,品牌知名度较低,影响力较小,这个时期便是做大、做响品牌的大好时机。同时日照绿茶产品的品牌知名度低,省外销量不大 。品牌意识模糊、市场竞争激烈,绿茶质量参差不齐。这些也制约着日照绿茶产业的发展。

政府在产品品质提升,尤其是茶园基地建设方面要多下功夫。日照绿茶地处中国最北的产茶区,还是世界三大海岸绿茶之一,茶树越冬期长,生长缓慢,内质丰富,其独特的生长环境使其有可能成为名副其实的"绿茶之王"。日照绿茶打开山东市场最重要的原因也是茶叶的内质好,滋味足,所以才能在省内市场击败西湖龙井,成为山东最主流的绿茶代名词。加强绿茶茶园基地建设,实现日照绿茶茶园基地统一管理是有可能实现的,而且极有可能成为国内有机茶基地建设的示范区。

为规范日照市茶叶生产、加工、销售行为,打造和保护日照绿茶品牌,2005年7月10日,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实施了由市农业局和省茶叶质量监督检验站茶叶专业技术人员制定的《日照绿茶》标准,2006年3月23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正式发布公告批准日照绿茶为"地理标志产品"。为打造好"日照绿茶"这一品牌,今后日照市茶叶的对外宣传、销售等一切活动,都要使用日照绿茶这个品牌。要实行严格的质量监管和品牌监管,以稳定的质量保证品牌的声誉,以良好的品牌形象占有稳定的市场和稳固的消费群体。茶叶加工企业统一并无偿使用"日照绿茶"这个品牌,必须按照"日照绿茶"标准组织生产和加工,以质论价,公平竞争。做好QS(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产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及基地认证的组织申报。鼓励茶叶企业争创名牌,对获奖企业要予以表彰和奖励。要抓好日照绿茶专卖点建设,加强日照绿茶专卖店管理,推行日照绿茶专卖店自律承诺制。积极组织茶叶企业参加国内各种展销会、博览会、推介会,充分发挥和利用好各种媒体,广泛宣传推销日照绿茶。

中国茶的发源地在中国中西部山区,唐.陆羽《茶经》云:“茶者,发乎神农氏,起于鲁周公”。“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现今重庆西和湖北西,正是当今之神农架地区,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故茶的发源地在中国是无可争议的。在英国,有人说饮茶习惯不是中国人发明的,而是印度。事实是这样的:1823年,一支英国侵略军的少校在印度发现了所谓的野生的茶树,有人开始认为茶的发源地在印度。但是这些茶树种其实是英国人从中国偷过去种植的——在几千年的茶历史中印度从未发现过 有野生茶树,也没有人在当地制茶。他们都犯了一个最基本的逻辑错误,包括茶树植物在内的其它植物是一直都存在的,甚至比人类的历史都要长,不能说哪里有茶树,哪里就是制茶、饮茶的发源地。人类制茶、饮茶的最早记录都在中国,最早的茶叶成品实物也在中国。中国当然也有野生大茶树,而且年代更为久远。在浙江余姚田螺山遗址就出土了六千年前的古茶树。现在中国的野生大茶树集中在云南等地 ,其中也包含甘肃 、湖南,湖北的一些地区。

中国饮茶起源众说纷纭:追溯中国人饮茶的起源,有的认为起源于上古神农氏,有的认为起于周,起于秦汉、三国的说法也都有,造成众说纷纭的主要原因是因唐代以前“茶”字的正体字为“荼”,唐代茶经的作者陆羽,在文中将荼字减一画而写成“茶”,因此有人说茶起源于唐代。但实际上这只是文字的简化,而且在汉代就已经有人用茶字了。陆羽只是把先人饮茶的历史和文化进行总结,茶的历史要早于唐代很多年。

1、神农说

唐·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而中国饮茶起源于神农的说法也因民 间传说而衍生出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茶是神农在野外以釜锅煮水时,刚好有几片叶子飘进锅中,煮好的水,其色微黄,喝入口中生津止渴、提神醒脑,以神农过去尝百草的经验,判断它是一种药而发现的,这是有关中国饮茶起源最普遍的说法。另有说法则是从语音上加以附会,说是神农有个水晶肚子,由外观可得见食物在胃肠中蠕动的情形,当他尝茶时,发现茶在肚内到处流动,查来查去,把肠胃洗涤得干干净净,因此神农称这种植物为“查”,再转成“茶”字,而成为茶的起源。

2、西周说

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这一记载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纣时,巴国(今川北及汉中一带)就已经以茶与其它珍贵产品纳贡与周武王了。《华阳国志》中还记载,那时就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园了。《华阳国志》是第一部以文字记载茶的典籍,因此历史意义更大,也更为可靠。

3、秦汉说

西汉·王褒《僮约》:现存最早较可靠的茶学资料是在汉代,以王褒撰的僮约为主要依据。此文撰于汉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正月十五日,是在茶经之前,茶学史上最重要的文献,其文内笔墨间说明了当时茶文化的发展状况,内容如下: 舍中有客。提壶行酤。汲水作哺。涤杯整案。园中拔蒜。斫苏切脯。筑肉臛芋。脍鱼炰 鳌。烹茶尽具。哺已盖藏。舍后有树。当裁作船。上至江州。下到煎主。为府椽求用钱。推纺恶败。傻索绵亭。买席往来都洛。当为妇女求脂泽。贩于小市。归都担枲。转出旁蹉。牵牛贩鹅。武阳买茶。杨氏池中担荷。往来市聚。慎护奸偷。 “烹荼进具”,“武阳买荼”,经考该荼即今茶。由文中可知,茶已成为当时社会饮食的一环,且为待客以礼的珍稀之物,由此可知茶在当时社会地位的重要。近年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发现陪葬清册中有“□一笥”和“□一笥”竹简文和木刻文,经查证“□”即“槚”的异体字,说明当时湖南已有饮茶习俗。

编辑本段饮茶习惯的养成

现在我们可以论证茶在中国被很早就有认识和利用,也很早就有茶树的种植和茶叶的采制。但是人类最早为什么要饮茶呢?是怎样形成饮茶习惯的呢? 1、祭品说:这一说法认为茶与一些其它的植物最早是做为祭品用的,后来有人尝食发现食而无害,便“由祭品,而菜食,而药用”,最终成为饮料。 2、药物说:这一说法认为茶“最初是作为药用进入人类社会的。”《神农本草经》中写到:“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3、食物说:“古者民茹草饮水”,“民以食为天”,食在先符合人类社会的进化规律。 4、同步说:最初利用茶的方式方法,可能是作为口嚼的食料,也可能作为烤煮的食物,同时也逐渐为药料饮用。 5、交际说:《载敬堂集》载:“茶,或归于瑶草,或归于嘉木,为植物中珍品。稽古分名槚蔎茗荈。《尔雅·释木》曰:‘檟,苦茶。’蔎,香草也,茶含香,故名蔎。茗荈,皆茶之晚采者也。茗又为茶之通称。茶之用,非单功于药食,亦为款客之上需也。”有《客来》诗云:“客来正月九,庭迸鹅黄柳。对坐细论文,烹茶香胜酒。”(摘自《载敬堂集·江南靖士诗稿》)此说从理论上把茶引入待人接物的轨畴,突显了交际场合的一种雅好,开饮茶成因之“交际说”之端。

“荼”、“茶”二字之转变 《九经》无茶字,或疑古时无茶,不知《九经》亦无灯字,古用烛以为灯。于是无茶字,非真无茶,乃用荼以为茶也。不独《九经》无茶字,《班马字类》中根本无茶字。至唐始妄减荼字一画,以为茶字,而荼之读音亦变。荼,初音同都切,读若徒,诗所谓“谁谓荼苦”是也。东汉以下,音宅加切,读若磋;六朝梁以下,始变读音。唐陆羽著《茶经》,虽用茶字,然唐岱岳观王圆题名碑,犹两见荼字,足见唐人尚未全用茶字。(清席世昌《席氏读说文记》卷一)只可谓荼之音读,至梁始变,茶之体制,至唐始改而已。(摘自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初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 “茶”字从“荼”中简化出来的萌芽,始发于汉代,古汉印中,有些“荼”字已减去一笔,成为“茶”字之形了。不仅字形,“茶”的读音在西汉已经确立。如现在湖南省的茶陵,西汉时曾是刘欣的领地,俗称“荼”王城,是当时长沙国13个属县之一,称为“荼”陵县。在《汉书·地理志》中,“荼” 陵的“荼”,颜师古注为: 音弋奢反,又音丈加反。这个反切注音,就是现在“茶”字的读音。从这个现象看,“茶”字读音的确立,要早于“茶”字字形的确立。 中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因而在语言和文字上也是异态纷呈,对同一物有多种称呼,对同一称呼又有多种写法。代表茶字的还有茗字 。 在古代史料中,有关茶的名称很多,到了中唐时,茶的音、形、义已趋于统一,后来,又因陆羽《茶经》的广为流传,“茶”的字形进一步得到确立,直至今天。 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很早便有关于食茶的记载,而且随产地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中国的茶早在西汉时便传到国外,汉武帝时曾派使者出使印度支那半岛,所带的物品中除黄金、锦帛外,还有茶叶。南北朝时齐武帝永明年间,中国茶叶随出口的丝绸、瓷器传到了土耳其。 茶的广泛普及 但是也可以考证,茶在社会中各阶层被广泛普及品饮,大致还是在唐代陆羽的《茶经》传世以后。所以宋代有诗云“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春茶”。也就是说,茶发现以后,有一千年以上的时间并不为大众所熟知。

中国主要名茶

西湖龙井

西湖龙井,产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周围的群山之中。杭州不仅以西湖闻名国内外,也以西湖龙井茶誉满全球。

洞庭碧螺春

洞庭碧螺春茶产于江苏省吴县太湖洞庭山。碧螺春茶条索纤细,卷曲成螺,满披茸毛,色泽碧绿。

黄山毛峰

黄山毛峰茶产于安徽省太平县以南,歙县以北的黄山。茶芽格外肥壮,柔软细嫩,叶片肥厚,经久耐泡,香气馥郁,滋味醇甜,成为茶中的上品。

庐山云雾茶

庐山云雾茶产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庐山云雾茶色泽翠绿,香如幽兰,昧浓醇鲜爽,芽叶肥嫩显白亮。

安溪铁观音

安溪铁观音茶产于福建省安溪县。安溪铁观音茶历史悠久,素有茶王之称。 “砂绿起霜”成为铁观音高品级的标志,获得了“绿叶红镶边,七泡有余香”的美誉。

君山银针

中国著名黄茶之一。君山,为湖南岳阳县洞庭湖中岛屿。清代,君山茶分为“尖茶”、“茸茶”两种。“尖茶”如茶剑,白毛茸然,纳为贡茶,素称“贡尖”。

六安瓜片

六安瓜片(又称片茶),为绿茶特种茶类。采自当地特有品种,经扳片、剔去嫩芽及茶梗,通过独特的传统加工工艺制成的形似瓜子的片形茶叶。

信阳毛尖

中国著名毛尖茶,河南省著名特产之一,产自河南省信阳地区的群山之中。信阳是中国南北方的分水岭,桐柏山、鸡公山、大别山群山环绕其中,信阳毛尖素来以“细、圆、光、直、多白毫、香高、味浓、汤色绿”的独特风格而饮誉中外。

武夷岩茶

武夷岩茶产于中国福建省武夷山市。外形条索肥壮、紧结、匀整,带扭曲条形,俗称“蜻蜓头”,叶背起蛙皮状砂粒,俗称“蛤蟆背”。

祁门红茶

著名红茶精品,简称祁红,产于中国安徽省西南部黄山支脉区的祁门县一带。祁红外形条索紧细匀整,锋苗秀丽,色泽乌润,俗称“宝光”。

北苑御茶

属青茶类,是中国名茶之极品,为古代帝王御用茶王。 建安(建瓯)北苑御茶从五代闽国龙启元年(933年)设御焙,到明朝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罢造,历经四个朝代,二十六位皇帝,进贡朝廷持续达458年。

矮脚乌龙

系乌龙茶上品,有百年以上的栽培历史,原产于福建省建瓯市东峰镇。据专家考证福 建省建瓯市东峰镇桂林村有14亩120多年至150多年历史的老茶园,共有古茶树6090棵,是当今台湾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青心乌龙”和“冻顶乌龙”茶的发源地。09年2月,这片宝贵的茶树林被福建省农业厅列为第一批福建省茶树优异种质资源保护区。这片矮脚乌龙树势最高者只约120公分左右,枝叶平展,叶浓绿色,平滑不发光,叶形向下弯曲,叶尖圆钝。主脉特别明显。 春茶一芽二叶的干样含氨基酸3.1%、茶多酚19.6%、儿茶素总量13.8%、咖啡碱5.7%。对人体很有益处,咖啡碱是强有力的中枢神经兴奋剂。它能振奋精神,强化思维,减轻疲劳,解热镇痛,利尿通便,消毒减菌。而酚性物(主要是儿茶素)是目前世界上防治心脑血管病的防癌的最有效药物。它能降低血脂、胆固醇,防治同血压、抗损伤、抗癌、抑制致癌物质的形成,减肥、清食、抗衰老、键力美容。

普洱茶

普洱茶是在云南大叶茶基础上培育出的一个新茶种。普洱茶亦称滇青茶,原运销集散地在普洱县,故此而得名,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它是用攸乐、萍登、倚帮等11个县的茶叶,在普洱县加工成而得名。茶树分为乔木或乔木形态的高大茶树,芽叶极其肥壮而茸毫茂密,具有良好的持嫩性,芽叶品质优异。其制作方法为亚发酵青茶制法,经杀青、初揉、初堆发酵、复揉、再堆发酵、初干、再揉、烘干8道工序。在古代,普洱茶是作为药用的。其品质特点是:香气高锐持久,带有云南大叶茶种特性的独特香型,滋味浓强富于刺激性;耐泡,经五六次冲泡仍持有香味,汤橙黄浓厚,芽壮叶厚,叶色黄绿间有红斑红茎叶,条形粗壮结实,白毫密布。普洱茶有散茶与型茶两种。

都匀毛尖

都匀毛尖又名“白毛尖”、“细毛尖”、“鱼钩茶”、“雀舌茶”,是贵州三大名茶之一, 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产于贵州都匀市,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区。都匀位于贵州省的南部,市区东南东山屹立,西面蟒山对峙。都匀毛尖主要产地在团山、哨脚、大槽一带,这里山谷起伏,海拔千米,峡谷溪流,林木苍郁,云雾笼罩,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宜人,年平均气温为16 C,年平均降水量在1400多毫米。加之土层深厚,土壤疏松湿润,土质是酸性或微酸性,内含大量的铁质和磷酸盐,这些特殊的自然、条件不仅适宜茶树的生长,而且也形成了都匀毛尖的独特风格。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食品博览会上荣获优奖,后人誉为“北有仁怀茅台酒,南有都匀毛尖茶”。

崂山绿茶

崂山茶在全国绿茶中享有极高声誉,被消费者盛誉为“江北第一名茶”。崂山种茶已有悠久的历史,崂茗茶相传由宋邱处机、明张三丰等崂山道士由江南移植,亲手培植而成,数百年为崂山道观之养生珍品,清顾炎武善作诗赞崂山,蒲松龄曾饮崂茗茶(聊斋)写绛雪,崂茗茶的成品属于绿茶,由精选鲜茶用现代工艺加工而成。区气候温暖湿润,光照较强霜期也较南方长,加之昼夜温差大,茶树生长发育慢,有充分时间积累养分,内含营养物质丰富,有大量的多酚类、咖啡碱、芳香物质和蛋白氨基酸、维生素等有益人体健康的成分,有兴奋解乏、促进血液循环、软化血管、清心明目之优点,特别是茶内氨基酸和咖啡碱含量高,茶汤浓醇鲜爽、饮后颊齿留香。 六堡茶 六堡茶属黑茶类,得名于产地苍梧县六堡镇,产制历史可追溯到距今1500多年前,早在清朝嘉庆年间就以特殊的槟榔香味远近驰名,被列为中国24种名茶之一。六堡茶亦称“可以喝的古董”,传说于很久以前,王母下凡了解人间民俗风情路经六堡镇的黑石村,看到这里的黑石山上林木苍翠、郁郁葱葱、云清雾罩,于是在此稍事休息。当王母捧起黑石山下的清泉水,入口顿觉清甜甘醇,远途的劳累也随之一扫而空。盛兴之下,王母令仙女将两颗仙茶种子放到黑石山的石缝中,许多年过去了,两颗茶种长成了枝繁叶茂的茶树。于是村民们采摘仙茶树的茶叶,烧制茶水,招待八方来客,远方的客人发现茶水味道醇厚甘爽,人人交口称赞;于是乎一传十、十传百,黑石村的仙茶由此传开,后经勤劳村民的繁殖、培育、精制,形成今天闻名遐迩的六堡茶。虽说神话传说无从稽考,但凡到过六堡镇的人都知道,这里确实山清水秀、土壤肥沃、雨量充沛、气候温和,正是当地特有的优越地理气候环境,孕育了质优味醇、历史悠久的六堡茶。六堡茶素以“红、浓、陈、醇”四绝著称,据《苍梧县志》载:“茶多产贤乡六堡,味厚,隔宿不变......茶色香味俱佳”。近年来,六堡茶以其悠久的历史、醇和的滋味、独特的槟榔香及独有的保健作用,享誉国内外。

政和工夫

政和工夫属红茶系列。政和为福建省南平市下辖的一个县,位于福建省北部,境内山岭丘陵起伏,河流交错,森林密布,土壤肥沃,海拔二百至一千米之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气温约18.5℃,年无霜期260天左右,年降雨量1600毫升以上,茶园开辟在缓坡处的森林迹地,土层深厚,酸度适宜,唯此类茶树采摘茶叶才适宜制作“政和工夫”红茶 。1115年宋徽宗因喜爱政和茶,把年号“政和”赐予当时的关隶县,诏改政和县。政和工夫按品种分为大茶、小茶两种:大茶系采用政和大白茶制成,外形条索紧结圆实,内质汤色红浓,香气高而鲜甜,滋味浓厚,叶底肥壮尚红;小茶系采用小叶种制成,条索细紧,香似祁红,味醇和,叶底红匀。政和工夫红茶历久不衰,蜚声于国内外,畅销俄、美欧等国,曾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等国内外多项奖。2010年“政和工夫”荣获中国驰名商标。

茶在国外的流行相对较晚。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日本僧人最澄大师从中国带茶籽茶树回国。是茶叶传入日本最早的记载。1610年荷兰人自澳门贩茶,并转运入欧。1916年,中国茶叶运销丹麦。1618年,皇朝派钦差大臣入俄,并向俄皇馈赠茶叶。1657年中国茶叶在法国市场销售。康熙28年(1689年)福建厦门出口茶叶150担,开中国内地茶叶直接销往英国市场之先声。1690年中国茶叶获得美国波士顿出售特许执照。光绪31年(1905年)中国首次组织茶叶考察团赴印度、锡兰(今斯里兰卡)考察茶叶产制,并购得部分制茶机械,宣传茶叶机械制作技术和方法。在清朝末年,茶大量的对外出口。为中国的国库堆砌了不少银两。 英国人钟爱红茶,下午茶已成为一种习惯。18世纪初的英国几乎没有人喝茶,可到了18世纪末几乎全国上下人人皆在饮茶,无论贫富贵贱几乎每人每天都可以喝上一两杯茶,有人在1757年注意到,“夏日里,经常可以在里奇蒙的某个胡同看到乞丐端着杯子在喝茶,修路工人在喝茶,赶灰渣车的车夫在喝茶,还可以看到晒干草的工人在买茶。”下午茶几乎是英国民众的“必修课”。一到下午3点钟,很多办公室都大门紧闭,挂上小牌子:“Teatime”。此时,即使你有天大的事,也得等喝完下午茶再说,这是雷打不动的规矩。英国的下午茶起源于1840年的维多利亚时代,当时达观贵族纷纷醉心精致的生活品位,特别是贝德芙公爵夫人安娜女士,每到下午时刻便百无聊赖,因为距离晚餐尚有不少时间,就请女仆准备些面包、奶油、茶,邀请三五知己,以此打发一个午后的惬意光阴。很快,下午茶在贵族社交圈内流传开来,名媛仕女趋之若鹜,形成一种优雅自在的下午茶文化,也成为正统的“英国红茶文化”。即使在下午茶简化的今天,下午茶的冲泡方式、考究的茶具摆设、丰盛的茶点,都成为沿袭下来的传统。 美国人喜欢饮冰茶,而不是热茶。饮用时,先在冷饮茶中放冰块,或事先将冷饮茶放入冰箱冰好,闻之冷香沁鼻,啜饮凉齿爽口,顿觉胸中清凉,如沐春风。遗憾的是,由于这茶以饮、以凉为主,便没有中国茶沏出的那种品种,那种温馨,那种悠闲,喝茶的情调也大打折扣。茶叶传入美国 英属北美殖民地建立后,随着英国移民的大量涌入,英国人的饮茶习惯也带入北美。约在1690年,麻省的波士顿开设了北美大陆上第一个出售中国茶叶的市场。1720年后,北美开始正式进口茶叶。18世纪中叶,饮茶习惯也遍及北美殖民地社会各阶层。一个游记中写道“在北美殖民地,人们饮用茶水,就象法国人喝酒一样,成为须臾不可离的饮料”。 日本虽然不是茶叶的起源地,但他却有博大精深的茶文化——茶道。日本茶道是在日本一种仪式化的、为客人奉茶之事。原称为“茶汤”。日本茶道和其他东亚茶仪式一样,都是一种以品茶为主而发展出来的特殊文化,但内容和形式则有别。茶道历史可以追溯到13世纪。最初是僧侣用茶来集中自己的思想,从谂禅师曾经以“吃茶去”来接引学人;后来才成为分享茶食的仪式。日本茶道是必须遵照规则来进行喝茶活动,而茶道的精神,就是蕴含在这些看起来繁琐的喝茶程序之中。进入茶道部,有身穿朴素和服,举止文雅的女茶师礼貌地迎上前来,简短地解说:进入茶室前,必须经过一小段自然景观区。这是为了使茶客在进入茶室前,先静下心来,除去一切凡尘杂念,使身心完全融入自然。开宗明义的一番话,就能领略到了正宗茶道的不凡。 茶起源于中国,却受到不同国家、不同人群的喜爱。它是古代中国南方人民对中国饮食文化的贡献,也是中国人民对世界饮食文化的贡献。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070876.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