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南,顾名思义,即“剑阁之南”之意。
剑阁关,相传为三国蜀国丞相诸葛亮所筑,晋朝始置“剑阁县”。
不过,“剑南”这个地名则要到唐朝才有。
唐朝沿袭隋朝地方行政区划,实行州、县二级制。但是,为加强对众多州、县的统治,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依山川自然形势划全国地域为10个“道”。至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增为15个道。道并不是一级行政实体,而是巡视、监察机构(类似于汉朝的“州”)。
其中,剑南道
唐贞观初置,在剑阁之南,故名。东连牂牁,西界吐蕃,南接群蛮,北通剑阁,领益、帛、始、梓、遂、普、资、简、陵、邛、雅、眉、嘉、荣、泸、戎、茂、维、巂、姚、龙、文、扶、松、翼、当等州,今四川剑阁以南,大江以北,及甘肃嶓冢山以南之地,治所在成都。
“陇右”最早约出现于汉末魏初,但溯其渊源,“陇右”一词则由陕甘界山的陇山而来。古人以西为右,故称陇山以西为陇右。唐太宗贞观元年(687年),分全国为10道、以东起陇山,西达沙洲的地域始设陇右道。其地域包括今甘肃、新疆大部分地区和青海湖以东地区。唐睿宗景云二年,以黄河为界东设陇右道,黄河以西地域设河西道。至此,“陇右”作为地域范围,就有了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陇右等同于“十道”时期的陇右道辖域,狭义的陇右指今甘肃省黄河以东、青海省青海湖以东至陇山的地区。陇山以东的平凉、庆阳二市,习称陇东,就其隶属关系和历史文化传统而言,与陇右地区颇多相似,故也属“陇右”。
陇右地区位处黄土高原西部,界于青藏、内蒙、黄土三大高原结合部,自然条件独特;历史上无论是政区划分、民族分布、人口构成还是经济形态、民风民俗,均有较多联系和相似之处,
剑南,顾名思义,即“剑阁之南”之意。
剑阁关,相传为三国蜀国丞相诸葛亮所筑,晋朝始置“剑阁县”。
河西指的是黄河以西的地方
河西走廊(又称“甘肃走廊”),东起乌鞘岭,西至玉门关,南北介于南山(祁连山和阿尔金山)和北山(马鬃山、合黎山和龙首山)之间,长约900公里,宽数公里至近百公里不等,为西北—东南走向的狭长平地,形如走廊,因位于黄河以西,故称河西走廊。
唐代前,四川地区为梁、益二州建制。唐初时废除州、郡制,改益州为“道”,治所为成都府。因位于剑门关以南,所以命名“剑南道”,后置剑南节度使。所辖地域相当于后来的四川大部,云南澜沧江、哀牢山以东及贵州北端和甘肃文县一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