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勒佛的道场是哪座山

经典耽美小说2023-03-11  29

弥勒佛道场位于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溪口镇的雪窦山。

雪窦山位于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溪口镇西北,为四明山支脉的最高峰,海拔800米,有“海上蓬莱,陆上天台”之美誉。风景名胜区全境85.3平方公里,风景区范围54.8平方公里,外围保护地带面积30.5平方公里。

中国佛教五大名山

1、山西五台山

五台山是举出闻名的佛教圣地。清凉宜人的避暑雅地。其灿烂的佛教文化,珍贵的古建遗迹,绚丽的雕绘艺术,旖旎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革命文物荟萃于一体,是中华民族最珍贵的文化宝地,世界屈指可数的名山。

2、浙江普陀山

普陀山位于舟山群岛东部海域,普陀山山海景观优美,佛教文化悠久,集海、沙、石于一体,这里奇花异木遍布、古树参天;普陀山佛教文化底蕴深厚,被认为是观世音菩萨说法的道场,有“海天佛国”之美誉。

3、四川峨眉山

峨眉山位于四川盆地西南峨眉山市南7公里处,距成都160公里。峨眉山素有“天下名山”、“峨眉天下秀”之美誉,是我国四大佛山之一,为全国首批重点风景名胜区和首批国家“4A”级旅游区之一。被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

4、安徽九华山

九华山,为地藏菩萨道场,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它位于安徽省池州市境内,是以佛教文化和自然与人文胜景为特色的山岳型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是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国家首批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地,安徽省“两山一湖”(九华山、黄山、太平湖)旅游开发战略的主景区。景区规划面积一百二十平方公里,保护面积一百七十四平方公里,由十一大景区组成。九华山是大自然造化的精品,有“莲花佛国”之称,被誉为国际性佛教道场。

5、浙江雪窦山

雪窦山号称“四明第一山”,是中国五大佛教名山之一的弥勒佛的道场。雪窦山位于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溪口镇西北,为四明山支脉的最高峰,海拔800米,有"海上蓬莱,陆上天台"之美誉。雪窦山景区以露天弥勒大佛景区(雪窦寺内)、千丈岩瀑布为中心,主要景点有锦境池、含珠林、妙高台、三隐潭、徐凫岩景区、旧中旅原址、相量岗等。

梵净山弥勒道场梵净山方圆八百里,位于贵州省江口、印江、松桃三县之间,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联合国“人与生物圈”保护网成员之一。梵净山称“弥勒道场”,由来已久。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当地不少方志专家,查找古今史籍,实地蹋勘考察,寻访民间传说,确证梵净山宋元时代即为梵天净土,明代初年已成弥勒道场。至明万历年间,钦命僧妙玄重开佛山,破山和尚传临济正宗,虽不专修弥勒净土,却容僧众禅净双修,并纷纷兴建或重修庙宇,环山建起四大皇庵、四十八座脚庵和金顶古庙群,道场于是盛极一时。立于万历46年(1618年)、由朝廷户部郎中李芝彦撰文记载重建梵净山金顶的《敕赐碑》,高度评价梵净山为“天下众名岳之宗”,并对梵净山弥勒道场的兴盛赞颂不已:“自开辟迄今,海内信奉而奔趋,不啻若云而若水,王公大人之钦谒,恒见月盛而日新,久已灵驰于两京,倾动于十三布政,劳旌于抚按、烦顾于道府。”由此可见梵净山弥勒道场的地位及其影响。 下面介绍梵净山弥勒道场的形成过程。(一)梵净山与辟支佛最早在梵净山活动的佛教派别是“辟支佛”。目前的例证有:明朝喻政在《登梵净山》一诗中有“回溯昆仑是本根,辟支复起小昆仑”之句;清《贵州通志》、《铜仁府志》及《松桃厅志》都载有梵净山“又相传有辟支佛遗迹”字样;明万历46年〔1618年〕梵净山《敕赐碑》称“古佛道场”,明万历初年〔1573年〕金顶犘崖有“委系古迹名山”的记载。“古佛道场”、“古迹名山”应是对梵净山“辟支佛”活动的记录。当代研究梵净山佛教源流的张明、龙云清、吴恩泽等人,也认为梵净山佛教源于“辟支佛”。辟支佛,即缘觉,系小乘佛派,盛行于唐代。它通过观悟十二因缘(三世轮回)之理而得道。关于梵净山辟支佛遗迹的生成年代,作家吴恩泽通过对汉传佛教的历史背景进行研究认为,辟支佛乘中的志向高远者仿效老子西出函谷关之举住锡梵净山,起码应在唐代之前。他根据“汉明求法、佛教初传”之说认为,辟支佛乘进入梵净山修炼,最迟不应晚于小乘佛教早已失去中土道场的隋唐时期。[7]吴恩泽先生在《名岳之宗梵净山》一书中,通过对梵净山老金顶的九皇洞、滴水岩附近的叫化洞、凤凰岭九龙壁和九龙池一带的巨大脚印等辟支佛遗迹的研究,对金顶及周围寺庙里佛像的位置设置研究认为,白莲社茂建红云金顶之前,金顶及周围简陋的寺庙应该初具规模,并且以弥勒上生兜率净土为信仰。因此,白莲社鼎兴梵净山的时间应为南宋。“古佛道场”、“委系古迹名山”之说,应是指南宋后期〔12世纪下半叶〕起——明万历初年〔1573年〕金顶犘崖记录颁令勘山的日期为止(中间排除元代佛教低潮时期)。[8](二)梵净山与净土宗梵净山与弥勒有何因缘呢?刘先和先生根据民间传说结合佛教经典曾作细致研究。他认为,唐代高僧玄奘与梵净山有密切关系。据《唯识三字经》记载,玄奘是弥勒传承体系的第六代,前五代都是印度人,玄奘大师为中国第一代弥勒传嗣祖师。据民间传说,玄奘和尚西天取经返回时,所乘白马穿云破雾,前蹄缘融梵净山,从马上撒下一迭经书,佛经落地,因缘得当,扎根显定,构成如今的“万卷书”。相传若有人读得通这“万卷书”,深明佛理,便可直升兜率天,亲听弥勒说法。[9]由此可见,梵净山与弥勒因缘非同一般。梵净山与弥勒的因缘不浅,则梵净山也就与净土宗密不可分。“梵净山”之名首先即有浓厚的净土宗色彩。梵净山,古称“三山谷”、“九龙山”、“月镜山”等。为何又叫“梵净山”了呢?按乔松先生研究的结果,此名源于大乘佛教“净土宗”。[10]“梵净”一词并非汉语原词,它得名于“梵天净土”教义。“梵”是音译词,意为“寂静”,佛教没有“死亡”,只有“涅盘”。“梵天”就是指一种“超越时空,超越生死”的“涅盘寂静”的境界。“净”即“无染无秽”。而 “净土”正是净土宗勾画的理想王国,是“众生涅盘”后往生的极乐世界。因此,梵净山称“古佛道场”且名为“梵净”,是佛教净土宗为“芸芸众生”提供的一条通向“梵天净土”之路。“净土”教义在很早就已传入中国,东晋时就形成了中国南北两大净土信仰中心。南北朝、隋及唐初,佛像塑得最多的,不是释迦佛祖,而是弥勒和阿弥陀。因为弥勒佛是未来佛,佛典有“弥勒出世,脱离苦海”之说,所以弥勒净土在初唐以前,首先受到社会上层士大夫及知识分子的崇奉,初唐以后,一般佛徒信仰弥勒净土的也愈来愈多,社会影响也愈来愈大。至宋代,佛教各宗兼修净土,净土宗盛极一时。所以梵净山《敕赐碑》说:“独红云顶为最奇,宜白莲社之茂建。”白莲社,即净土修行的宗教组织。梵净山作为佛教胜地,无疑受净土宗极大的影响。(三)梵净山与临济宗梵净山寺僧的教派和传法世系,由于历经战乱破坏,很难找到确切史料佐证。据中国佛教史料考证,明清以来,到贵州来传法的主要是禅宗的临济宗。从现存梵净山的僧墓僧塔来考查,一般也属临济宗世系。据坝梅寺(承恩堂)碑载,受钦命重建金顶的僧人妙玄就是临济宗僧;据天庆寺的墓塔所载,大方和尚为临济宗三十四世,深持和尚为临济宗三十五世;又据坝梅寺墓塔碑载,坝梅寺住持破山和尚为临济宗三十一世,开山和尚为三十五世,密空和尚为三十七世,承恩堂方丈严兴为三十九世。[11]明初各宗派,禅宗盛行,而以临济为最。代表人物有宗泐、德宝等,“明末四大高僧”之祩宏(净土八祖)、真可、德清、智旭(净土九祖),均曾从德宝叩问禅要。临济宗提倡禅净双修,所以发展很快,在德宝门下二世、三世形成“临济中兴”。到明万历年间,受钦命到梵净山重开道场的妙玄,是师从德清的得道高僧,梵净山有他奉旨重建,把临济宗带到弥勒净土道场,使梵净山禅净双修盛极一时。(四)梵净山与弥勒道场“净土宗”的教义是多样的,有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莲池”净土,有弥勒佛的“兜率极乐天宫”净土,有维摩居士(无动佛)的“东方妙喜世界”净土,有药师佛的“东方净琉璃世界”净土,等等。而梵净山就属于弥勒净土。现存古碑称梵净山为“古佛道场”,最崇高的殿宇是金顶二殿(释迦殿和弥勒殿),不仅让弥勒与释迦并列,而且拜佛者在拜释迦后,要跨越天桥才能去拜弥勒。设计的这个拜佛次序就突出了弥勒的至尊地位。再则,在老金顶前的原建通明殿主位仍是供奉弥勒佛,意谓兜率天教主弥勒居此,通体光明,照耀世界,故名通明殿。可见,梵净山古佛道场显然是弥勒净土道场。所以梵净山《敕赐碑》载:“所谓大地乾坤,无边法界,极乐天宫乎?”正是对弥勒道场的描述。说梵净山是弥勒道场,千古年来还有其典故流传。佛教经典《涅盘经》载:释加牟尼涅盘之际,大地震动,天鼓自鸣,四大海水波浪翻倒,须弥山自然倾摇,狂风奋发,林木摧折,萧索枯悴,骇异于常。此时与须弥山神灵相通的梵净山地动山摇,也有如此感应,梵净山金顶泪如雨下,直入虚空,一声巨响,庞大的金顶刹那间一分为二,峡沟之中爆出一束金光冲入云霄,光天灿地。如此情景正应了释迦牟尼在涅盘前对其弟子阿难所说:“你在这两棵树下为我铺置一个床座,头向北,面向西,我法当在北方长久地流传下去(《游行经》)。中国正处印度以北,后来佛法盛传中国,成了佛教大国。梵净山地处中华大地内陆的中心地带,这正是梵净山成为弥勒道场的缘起。[12]关于梵净山弥勒道场的形成年代,乔松先生认为,不可能在弥勒净土信仰发展最快的初唐以前开山建立,因为任何道场开山,只有在教义已为当地信徒所普遍接受之后而不是这以前。[13]赵幼立先生认为当在宋朝末年,一是从金顶“院道”摩崖记载明永乐初年踏勘“委系古迹名山”,说明开山肯定早于明代;二是根据乌江流域文物的发掘,唐朝在沿河建沿丰寺、宋朝在印江建西岩寺的史料记载,以及对净土宗的创立、发展过程的分析,梵净山佛教的开发繁盛期当在宋朝末年。[14]乔松、赵幼立等人的研究基本可信。据肖忠民研究,唐贞观年间(627—649)梵净山北部的天庆寺就已建成,宋代建炎年间(1127—1130)又在梵净山西部山腰建成天池寺(清代改名护国寺),元大德年间(1297—1307)在西部半山之薄刀岭与棉絮岭交界处建有山王殿,由此说明梵净山佛教开发早已从唐初开始。[15]当然,弥勒道场的建成,理应在它开发到一定的时候,因此应晚于唐代。从中国佛教发展史看来,从宋代开始,许多宗师常联系净土信仰而提倡念佛的修行,并且在民间推广净土信仰而成为风俗,这期间,净土法门成为佛教各宗的共同信仰。虽然到宋徽宗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065007.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