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含章,一代闺秀之冠。——闲读《随园诗话》(244-2)

whynot2023-03-11  27

李含章,(1744年—?年),女,字兰贞,昆明晋宁县人,为清乾隆年间礼部侍郎、湖北巡抚李因培之长女,嫁浙江归安叶佩逊为继室,生子女皆能诗文,可谓一门风雅。

罗,此处指稀疏而轻软的丝织品。罗衣;绫罗绸缎。宋玉《招魂》:“蒻阿拂壁,罗帱张些。”

缣,音jiān,本义:双经双纬的粗厚织物之古称。双丝的细绢:缣素,缣缃,缣帛,缣囊。《释名·释采帛》:“缣,兼也,其丝细致,数兼于绢,染兼五色,细致不漏水也。”《说文》解释,缣就是双丝的缯。汉以后,多用作赏赠酬谢之物,或作货币。唐制布帛四丈为匹,亦谓匹为缣。

蜀葵,别称一丈红、大蜀季、戎葵。二年生直立草本,高达2米,茎枝密被刺毛。花有紫、粉、红、白等色。原产四川,故名曰“蜀葵”。又因其可达丈许,花多为红色,故名“一丈红”。在中国分布很广,华东、华中、华北均有。

鸣环,音míng huán,意思是指身上佩带的环佩碰击有声。

幕府,旧时将帅办公的地方,后也泛指衙署。语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同“幕”)府,为士卒费。”时李含章的丈夫叶佩荪任湖南布政使。其父李因培,乾隆三十年十一月(1765年12月)曾任湖南巡抚。

象服,音xiàng fú,古代贵族妇女穿的一种礼服,上面绘有各种图形作为装饰。出自诗经《国风·鄘风·君子偕老》:“君子偕老,副笄六珈,委委佗佗,如山如河,象服是宜,子之不淑,云如之何。”汉·毛亨传:“象服,尊者所以为饰。”唐·孔颖达疏:“翟而言象者,象鸟羽而画之,故谓之象。以人君之服画日月星辰谓之象,故知画翟羽亦为象也。”

乐令,指乐广,(?-304年2月29日),字彦辅。南阳郡淯阳县(今河南南阳)人。西晋时期名士。出身寒门,早年即有重名,受卫瓘、王戎、裴楷等人欣赏,因而得入仕途。历任元城令、中书侍郎、太子中庶子、侍中、河南尹等职。后任尚书左、右仆射,又代王戎为尚书令,被后人称为“乐令”。太安二年(303年),成都王司马颖与长沙王司马乂互攻时,乐广因司马颖岳丈的身份而被司马乂怀疑,乐广虽极力澄清,但仍在次年因忧虑而去世。乐广善书法,有文集二卷,今已佚。

李鹤峰,指李因培,(1717年—1767年),字其材,号鹤峰,云南晋宁人(昆明市晋宁区)。乾隆三年(1738年)中举,因家贫无力上京应试。过了七年后,得友人资助,入京考中进士,授翰林学士,三年后被提任侍讲学士,其后出任山东学政。乾隆十八年(1753年)任刑部侍郎,六月兼任顺天府尹。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调任江苏学政,与袁枚友善,常诗酒聚会。其后调任浙江学政。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六月,调任礼部侍郎。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出任湖北巡抚,后又先后任湖南巡抚和福建巡抚。后以“属员亏空不实”之罪,降为四川按察使,后改赐死,死时年仅51岁。

万固寺,位于山西永济西南的中条山麓,始建于北魏正光三年,原名“繇哉寺”,遭兵火焚毁,隋代复修,更名为万固寺,取“万年永固”之意。出永济县城,即远眺可见一座砖塔,走近有小溪环绕。此为万国寺多宝佛塔,是中国最早的一座佛塔。建于北魏时期正光三年,即公元522年。塔共十三层,塔高54余米,居全国塔高第四。

高骠骑,指高力士,(684年—762年),本名冯元一,祖籍潘州(今广东省高州市),唐代著名宦官,冼夫人第六代孙。幼年入宫,由高延福收为养子,遂改名高力士,受武则天赏识。唐玄宗统治期间,其地位达到顶点。由于曾助玄宗平定韦皇后和太平公主之乱,故深得玄宗宠信,累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封齐国公。一生忠心耿耿,与唐玄宗不离不弃。宝应元年(762年)三月,得知李隆基驾崩,吐血而死。追赠扬州大都督,陪葬于泰陵。传说李白曾醉命高力士为其脱靴。

郭令公,指郭子仪,(697年-781年),字子仪,华州郑县(今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人。唐代中兴名将、政治家、军事家。至德二年(757年),收复两京有功,加司徒,封代国公,次年又进位中书令。大历十四年(779年),唐德宗即位后,尊为“尚父”,进位太尉兼中书令。建中二年(781年),郭子仪病逝,获赠太师,谥号忠武,配飨唐代宗庙,陪葬建陵。传说李白与郭子仪互相救过对方性命。

倚闾,典故。《战国策·齐策六》:“王孙贾年十五,事闵王。王出走,失王之处。其母曰:‘女朝出而晩来,则吾倚门而望;女暮出而不还,则吾倚闾而望。'”后因以“倚门”或“倚闾”谓父母望子归来之心殷切。唐代王维《送友人南归》:“悬知倚门望,遥识老莱衣。”

辒辌,音wēn liáng。古代可以卧的车,也用作丧车。有窗牖,出自《史记·李斯列传》:“李斯以为上在外崩,无真太子,故秘之。置始皇居辒辌车中,百官奏事上食如故。”

谢庭,指谢安家的庭院。典故谢庭咏雪,出自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东晋时,谢安召集众子侄论文义,俄而雪骤,安问:“何所似也?”谢朗答:“撒盐空中差可拟。”谢道韫答:“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安大为称赏。后喻指子弟优秀之家。

湘浦,亦谓之三湘浦。在今湖南岳阳市东北城陵矶,即洞庭湖水入长江处。二妃指尧的两女娥皇、女英,也是传说中舜帝的两位妻子。二妃为尧帝之女,舜出巡,死于苍梧,二妃赶至湘江,泪尽而亡。因二妃死于江湘之间,俗谓之湘君。

蓬矢桑弧,典故。古代男儿出生时,以桑木制弓,蓬草作矢,射向天地四方,义取男儿长成亦必如蓬矢般雄飞四方。语出《礼记·内则》:“国君世子生,……射人以桑弧蓬矢六,射天地四方。”后指男子经营天下四方的远大志向。晋·陆云《答车茂安书》:“桑弧蓬矢,丈夫之志,经营四方,古人所叹。”亦作桑蓬之志。

【闲言碎语】

丁佩荪娶妻,其标准是不是一定要精通诗文的?两位夫人,都是诗词高手,而李夫人的水平、声誉比周夫人更胜,后世在清诗文学史上也占了一席之地。

李含章出身书香门第,生活在充满文学气息的家庭。其父李因培自幼聪颖,5岁时就开始学习四书五经。11 岁参加童试,就考取了秀才。21岁乡试中举。可惜,李因培家在昆明,竟无钱可以进京参加会试,知道七年后,才在友人的帮助下,千里跋涉,到京赶考,并一举考中进士。从此踏上仕途,后官至礼部侍郎,湖北、湖南、福建巡抚等。李含章是李因培的长女,从小随父宦游南北,得父言传身教,广闻博见,又与兄李翊(乾隆二十二年进士)并案读书,在经史文学方面打下了深厚的基础。出嫁后,又和丈夫历数省任所,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历几多事,故学识愈加渊博,加之精于思考,勤于写作,所作诗文,无论古体近体,五言七律,皆卓然成家。其平生著作,尽皆收入《蘩香草集》内,可惜该书现已无从寻觅。我们目前所能见到的她的诗作,俱是散见于童振藻《清代名媛诗录》、袁枚《随园诗话》、袁文典《滇南诗略》、恽珠《国朝闺秀正始集》等书中,计120余首。李含章的诗,本人没有全部读过,据专家研究称,其诗各体皆备,佳作纷呈,其内容有咏物、景物即兴、咏史怀古、寄情四大类。其中的咏史怀古部分,所涉及的人物有传说中的尧、舜,有完成统一大业的秦始皇,有文武兼备的曹操,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有女性方面的历史人物娥皇、女英、西施、昭君等人,对所写历史人物或赞叹,或讥讽,或褒扬,或鞭笞,皆能抒所感,陈己见,爱憎分明,发而为诗,形象生动,意境深远,令人玩味。

就本条诗话所记录的几首诗而言,读过之后一个最大的感觉就是,作者太有学问了。典故随处可见,但绝无堆砌牵强;典故明用、暗用、化用,手法变幻莫测,却无一不是恰到好处。

以《长沙节署感赋》为例:“廿年咏絮鸣环地,今日随君幕府开。画阁乍迎新使节,春风犹忆旧妆台。殊恩象服惭难称,遗爱棠阴待补栽。闻道江城舆颂美,如冰乐令又重来。”

首联“廿年咏絮鸣环地,今日随君幕府开。”出句既点明了廿年前曾在此地,兄弟姊妹在父亲的带领下,如同东晋时的谢家子弟在谢安的带领下一起学习诗文,赞誉自己一门风雅,子弟优秀,又以“咏絮”、“鸣环”二词道出了自己与谢道韫一样的的女性身份及咏絮之才。 接着对句说明了今天是与担任巡抚的夫君重来此地。

颔联“画阁乍迎新使节,春风犹忆旧妆台。”使节,本义是指皇帝颁发给使者的符信之物,但后来也用以称派驻一方的官员。叶佩荪当时新任湖南巡抚,巡抚一职,出现在明代,最初就是代表皇帝“巡行天下,抚军安民”,后来逐渐转变为皇帝派驻在一省的地方官员。清代湖南巡抚的正式官职名称为“巡抚湖南等处地方,提督军务,节制各镇,兼理粮饷”,从这个名称上就可以知道,其是代表皇帝的使臣,所以,用使节一词,既有古意,又可作符信而言,恰与妆台对偶。

颈联“殊恩象服惭难称,遗爱棠阴待补栽。”象服,是各代贵妇人穿着的有着各种图案的华服。李含章身为巡抚(从二品)的妻子,按规定诰封为“夫人”,作为朝廷“命妇”,当然可以穿着官定的服饰。不过,李夫人在此谦虚了一下,但对句“遗爱棠阴待补栽”则用了一个“甘棠遗爱”的典故来称颂自己的父亲李因培,亦用以勉励自己的丈夫。西周宗室、大臣姬奭(shì),又称召公(一作邵公)、召伯,与周武王、周公旦同辈。姬奭治理陕地以西地区,很受百姓拥护。姬奭巡行乡里城邑,当时有棵棠梨树,姬奭就在树下判断案件处理政事,从侯伯到庶民都各得安置,无人失职。姬奭去世后,百姓们深切怀念他的政绩,对那颗棠梨树也十分爱护而不加砍伐,于是《诗经·召南》有《甘棠》一篇,来称颂此事。后世多以“甘棠遗爱”颂扬离去的地方官。

尾联“闻道江城舆颂美,如冰乐令又重来。”这里说到的乐令,是指西晋名士乐广,曾任尚书左、右仆射,又代王戎为尚书令,故被后人称为“乐令”。乐广为政,在当时没有什么功绩和声誉,但当他离职后,他的遗爱总是被人思念。乐光有个女婿是中国古代四大美男子之一的卫玠。《晋书·卷三十六·列传第六》载:玠妻父乐广,有海内重名,议者以为“妇公冰清,女婿玉润。”如冰乐令之说即由此而来。李含章此诗结句的最妙处在于“又重来”三字。一个“又”字,夸了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男人——父亲与丈夫。当然,这样的巧妙用法,也只有她可以写得出、用得上,家里没有前后两任巡抚的,断断是不能如此写的。

身为封建社会的女性,在文学上能有如此造诣,难怪袁枚称李含章为“一代闺秀之冠”,并赞其诗:“见解高超,可与三百篇并矣”。

一、永济普救寺的历史和文化

普救寺历史悠久,但至今还没有发现准确的史料说明它的具体始建年代。

寺内现存碑刻和方志都说它创自隋唐,但缺乏实证。 寺名与寺史有关,随着《西厢记》故事的广泛流传,普救寺之名早已为世人所熟知。

然而,该寺之名始于何时,在《蒲州府志》、《永济县志》中,有“五代始改今名”一说。 据其所云,五代时汉将郭威攻李守贞于蒲州,围城一年而未克,无奈只好求教于此寺的和尚。

和尚告诉他“将军发善心,城即克矣”,于是郭威折箭发誓,第二天果然攻克蒲州。郭威格守誓约,一人未杀,寺名由此改为普救寺。

同样的说法尚见于北宋张舜民的《画墁录》。经查阅史料发现,郭威攻李守贞于蒲州确有此事,问策更换寺名纯属子虚乌有,可见“五代始改今名”一说未可置信。

那么为什么有上述说法呢?是因为张生与莺莺的爱情史话发生于此,历代封建文人对此斥为丑事,不宜张扬,竟用郭威在蒲州围攻李守贞这一著名事件,说五代之前普救寺之名不存在,《西厢记》叙述的是唐代的事发生在普救寺当然就不能成立了,从而达到否定《西厢记》之目的。 事实真相如何?据初唐释道宣所撰的《续高僧传》二集卷二九《兴福篇》第九《蒲州普救寺释道积传》中说,“先是沙门宝澄,隋初于普救寺创营大像百尺……”这说明普救寺之名隋初已有之。

《慈恩传》卷六载,在贞观十九年(645年)参与玄奘译经的人当中,证义大德有“蒲州普救寺沙门钟秦”,撰文大德有“蒲州普救沙门神宫”。 这说明普救寺之名在唐初仍然沿用。

又据,唐代诗人杨巨源,蒲州人,唐贞元五年(789年)进士,曾任太常博士、国子司业等职,与卢纶、李义山齐名,他写了一首诗《同赵校书题普救寺》,收录在《全唐诗》里,诗中描写了普救寺的地理形制和自然风光。这也说明了在唐代普救寺即为蒲郡名刹,此诗是蒲州人咏蒲州事,不会有误。

再者,《西厢记》故事的最早依据唐元稹的《会真记》中载:“无几何,张生游于蒲。蒲之东十余里,有僧舍曰普救寺,张生寓焉。”

以上史料说明,隋唐之际已经有了蒲州普救寺这一寺名,“五代始改今名”一说当属后人杜撰。 普救寺几经沧桑,反复兴废,历代均有修葺。

这在稽考经籍和基址发掘中得到证实。 1985年秋和1986年夏,曾两次对寺宇内的遗址进行了实地发掘,试掘情况表明,普救寺是历代所经营的佛都寺院,地下遗留有大量的佛教文物和建筑物饰件。

同时,对寺庙原水平线以上部分(厚约1米)进行了清理,隋唐、宋元时期寺宇建筑遗址和布局清晰可见。 在塔后33米处地表下1米处出土了三尊大型石雕佛像、一尊小菩萨石雕像。

三尊大型石雕佛像均为站佛,身高2。90米,其中两尊残缺。

各尊佛像体形健美,眉目端庄,螺形发髻,两眉之间的有白毫相,鼻梁高直,两肩圆润,身披袈裟,衣纹劲健流畅,手掌丰满,腰微束,赤脚,刀工豪放有力。 经有关专家鉴定,按其造型风格,当属南北朝晚期的遗物。

在地表清理和探沟发掘中,不仅发现了唐宋普救寺建筑遗址多处,而且出土了大量的唐宋以及明清各代的建筑构件和遗物千余件。其中具代表性的有唐代宝装莲石柱础、莲花纹铺地方砖、粗绳纹条砖(36*18*5厘米)、细绳纹方砖(32*32*5。

5厘米)、莲珠纹、莲花纹瓦当、锯齿滴水和大量的青棍瓦等。宋代的有素面复盆式石柱础、斜方格纹方砖33。

5*33。5*5。

5厘米)、沟纹条砖(33*16。5*6厘米)、兽面纹、龙纹瓦当、花边莲珠纹滴水以及琉璃、灰陶鸱吻、兽头等。

还出土了刻有“咸通十三年三月”、“明昌六年”年号的碑碣经幢残块、石雕佛像头、造像砖以及唐至清各代的古钱币、古陶古瓷器皿等。 在莺莺塔前土崖半腰(比塔院水平约低13米处),出土了一块方形基址,地面用32。

3*32。3*3。

5厘米规格的方砖十字铺地,这里还发现了夯土层、朽木柱及火烧过的痕迹,并出土了石磨一扇、金代诗碣一方、“开元通宝”、“绍圣通宝”、“崇宁通宝”、“祥符通宝”等唐宋币多枚。 经考证确定,这里就是寺内大钟楼的原址,它的布局与唐代一般寺院的规制完全相符。

通过稽考经籍和实地发掘,可以说明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关于普救寺的创建年代,虽无确切记载,但可以肯定在隋初该寺已经存在,它的创建年代还可以追溯到北朝晚期。寺内三尊大型石雕像的出土,为我们提供了有力的历史佐证。

二是关于普救寺的兴废历史和早期的建筑布局,可以得到一个大致的轮郭。从《续高僧传》的记载可知,它的始建年代最晚应在北齐北周时期;唐代曾对它进行过扩建。

宋代的情况如何,目前尚未发现具体记载,但根据发掘基址所得的资料来分析,宋代对普救寺的修葺至少有两次以上,其规模之大不亚于唐代。 在挖掘寺内天王殿基址时,于3米深的地层中发现了三层砖铺地面,下面两层均为宋代的方砖铺地,面积较大。

在塔西、塔北、塔东也发现宋址多处。又据《山西古迹志》永济城东普救寺条载,1940年时,在一座倾圮的钟楼里,还有一口大宋宣和甲辰(1124年)岁末铸造的铁钟,钟高2。

10米,重约万余斤。这些情况足以证实宋代普救寺修复之盛。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产生于金代章宗时期(1190年),上卷有一段张。

二、我的家乡——永济作文

我的家乡——永济永济,一个美丽而有魅力的城市,山好水好风景好。

我的家就在这个这个美丽、富饶的地方。中国四大名楼之一——鹳雀楼风景优美。

鹳雀楼分为六层,第一层是繁华的蒲州壁画;第二层是中华民族的古代历史,女娲补天,王之涣塑像。第三层有制铁程序,蒲州的一种酒——落桑酒,还有陶制物品,嫘祖织布。

四楼有十大名楼的简介。五楼有永济的特产,还有一个许愿池。

六楼有红木家具一套,编钟等。鹳雀楼的西边是黄河,夏天,乘艇游河,仿佛置身在仙境里。

鹳雀楼东临普救寺,普救寺又叫莺莺塔,张生、莺莺的爱情故事就从这里开始。永济不仅风景优美,而且历史悠久。

许多古代名人都出自我的家乡,有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家柳宗元,唐代四大美女之一杨贵妃,唐代诗人王维……其中,柳宗元的塑像就在柳园内。唐代四大美女之一杨贵妃的家乡就在山西省永济市韩阳独头村。

我的家乡就在这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地方,让我感到自豪。我爱我家乡的山山水水和家乡的一草一木。

三、一篇反映永济的历史故事

普救寺,位于山西省西南永济市蒲州古城东3公里的峨嵋塬头上。这是一座千年古刹,我国古典戏剧名著《西厢记》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西厢记》故事梗概是:唐贞元年间,前朝崔相国病逝,夫人郑氏带女儿莺莺、侍女红娘和小童欢郎一行30余人回河北博陵安葬,中途道路有阻,在河中府普救寺暂住。此时,河南洛阳书生张生(名珙,字君瑞)赴长安赶考,路过河中府看望同窗好友白马将军,顺便游览普救寺时与莺莺相遇,产生了爱慕之情。张生为了追求莺莺,遂不往京师,就在寺中借厢住下。

张生的住所与莺莺所住的西厢只一墙之隔。一天晚上,莺莺同红娘在花园烧香祷告,张生隔墙高声吟诗一首:“月色溶溶夜,花荫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莺莺立即和诗一首:“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经过诗歌唱和,彼此更增添了好感。

在为崔相国做超生道场时,张生、莺莺再次相遇,两人默默地相爱了。就在这时,守桥叛将孙飞虎带兵围住寺院,要抢莺莺为妻。崔夫人四处求救无援,许愿说:“谁有退兵计策,就把莺莺嫁给谁。”张生挺身而出,写信给白马将军杜确。杜确救兵赶到,孙飞虎兵败被擒。不料崔夫人言而无信,不肯把女儿嫁给张生,要二人兄妹相称。张生因此致病。红娘为张生、莺莺出谋,几经周折定了终身。这件事被崔夫人觉察,她怒气冲天,拷问红娘,红娘拒理相争,巧妙地说服了崔夫人,使她只好答应将莺莺许配给张生,但她又逼迫张生立即上京考试,如考不中,仍不把女儿嫁给他。

张生与莺莺惜别,上京应试,中了头名状元。然而崔夫人侄儿郑恒造谣说,张生已作了卫尚书女婿,逼崔夫人把莺莺嫁给他。就在这时,张生回到普救寺,在白马将军的帮助下,揭穿了郑恒的阴谋,与莺莺结为连理。

《西厢记》表达了对封建婚姻制度的不满和反抗,以及对美好爱情理想的憧憬和追求。几百年来,它曾深深地激励过无数青年男女的心,使他们为其所赞叹,所感动。即使在今天,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和艺术形象,仍然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封建礼教罪恶本质的认识。《西厢记》的问世,特别是自王实甫的《西厢记》杂剧问世以来,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

四、永济万国寺的建造历史

我国山西永济县,保存着一座有趣的千年古塔——莺莺塔。

这座塔由砖砌成,有50多米高,共13层。在塔基南面差不多10米远的地方,竖着一块木牌,写着“击石处”。

游人如捡起一块石头,叩击木牌下面的地面,竟然从塔顶传来阵阵悦耳的咯咯声,很象夏夜荷塘边的蛤鸣。可这塔的四周既没有山崖,又没有谷,难以产生回声。

那么“声”是从哪来的呢?你问附近的人,他们不做正面回答,却告诉你下面一段传说。唐朝的时候,当地有师徒二人,都是建筑行业的高手,有一回,徒弟在永济城南风景宜人的山上,建了一座气魄宏伟,造型精细的寺院——万国寺。

它大大超过了师傅以往的建筑成就。师傅不甘落后,就在万国寺北边,建了这座莺莺塔。

这塔的建造技巧不如万国寺,但师傅出了一手绝招:在塔基里埋了两只金蛤蟆,然后设立一个“击石处”,在这里叩击地面,就能听到回声。

五、永济人文风情作文或历史故事

永济市地处山西省西南端,晋、秦、豫“黄河金三角”区域中心,总面积1221.06平方公里,人口43万。

永济,古称蒲坂,传为舜都,历代曾有邑、郡州府道县多种建制。1994年元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 。这里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境内古蒲州城濒临黄河,古为畿辅重镇,曾建中都,是古代全国六大雄城之一。永济历代明贤辈出,唐多诗人,宋多画家,明多将相,清多艺匠,舜帝、柳宗元、王维、聂夷中、杨贵妃、司空图、马远、杨博等堪称历代英杰,声名远扬。 永济优越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和悠久的历史文化,造就了丰富奇特的风景名胜和文物古迹。中国古代四大名楼之首鹳雀楼、《西厢记》故事发生地普救寺、北方道教文化名山五老峰、国宝唐开元大铁牛、中条名刹万固寺、王官谷、杨贵妃故里等文物名胜形成独具特色的“黄河文化”旅游区。

永济特产主要有:蒲州青柿、首阳西瓜、干樊梨、马铺头蒜、老劲子麻花、永济芦笋、永济酥梨、特早熟杏、双孢菇、任阳乡柿饼、任阳红枣、永济牛肉饺子,其中永济牛肉饺子最为出名。

六、永济普救寺的由来

普救寺位于山西永济县西北,南 眺中条山,西临黄河湾,始建于隋末唐初,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W史。

普 救寺有名不在于历史悠久,而在于元 代戏剧家王实甫的传世之作《西厢 记》诞生之后。西厢就在普救寺。

普救寺初建时,名叫三清院,后 又称西永清院。传说五代时,河东节度使造反,后汉派郭威起兵讨伐。

因 防守坚固,郭威围困蒲州即今永济长 达一年之久,攻克不下,便召来西永 清院中的僧人询问对策。僧人说:“将 军发善心城即克矣!”郭威折箭为誓:“城克之日,不戮一人。”

第二天,果 真攻下蒲州城。从此,西永法院便改 名普救寺。

早年间,整个寺院十分壮 观,不仅有金碧辉煌的佛殿,还有精 巧玲珑的东西两排厢房,共有300多间房子。 紧靠西厢的墙外,还建有一 个花园,相传是唐朝的崔相国建筑的佛居别墅,曾经为崔老夫人和莺莺所 住。

当年张生便住在西厢书斋,与别 墅仅一墙之隔。张生相思病重时,莺莺写有“待月西厢下,迎风半户开, 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的诗与张 生约会,后来在丫环红娘的帮助下, 终成眷属。

由于崔张爱情故事曲折动 人,加上王实甫注重人物内心刻划及文采的华丽,使得《西厢记》成了家 喻户晓的故事,而普救寺也就越发闻 名。甚至连寺内的舍利塔也改称“莺 莺塔”了,塔高约30米,塔身13层, 为楼阁式砖结构,是我国现存四大回音建筑之一。

七、山西永济鹳雀楼的建造历史和文化

鹳雀楼位于山西运城永济市蒲州古城西向的黄河东岸、蒲州古城城南,本是北周时兵家修建的军事建筑。

因其气势宏伟,高大眼阔,登上层楼则有腾空欲飞之感,故名“云栖楼”。古城紧靠黄河,有一种食鱼鸟类经常成群栖息于高楼之上,此水鸟似鹤,但顶不丹,嘴尖腿长,毛灰白色,人们称其为“鹳雀”,故“云栖楼”又称“鹳雀楼”。

鹳雀楼楼体壮观、结构奇巧,加之地理位置优势、风景秀丽,唐宋时期文人学士登楼赏景,留下许多不朽诗篇。其中王之涣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堪称千古绝唱。

诗因楼作,楼因诗名。鹳雀楼与武昌黄鹤楼、洞庭湖畔岳阳楼、南昌滕王阁齐名,被誉为我国古代四大名楼。

据传历史上的鹳雀楼后被元兵烧毁,成为国人一憾。2002年10月,在各界人士关心下,鹳雀楼得以复建落成。

复建的鹳雀楼为目前国内惟一一座采用唐代彩画艺术的仿唐建筑,达到了“修旧如旧”的艺术效果。 以鹳雀楼主体为中心的鹳雀楼景区分四个游览区:一是名楼游览区,包括门殿、鹳影湖、唐韵广场;二是黄河风情游览区,包括蒲州风情园、黄河风情园、柳园;三是山水游览区,包括苍山自然景观园、吉祥如意湖、鹳雀园;四是康乐游览区,包括蒲津康乐园、唐风马球场、日潭戏水园等人文自然景观。

诗仙太白有一首脍炙人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至今千古流传。 它独立于中州,前瞻中条山秀,下瞩大河奔流,宏伟壮阔的山川景象,曾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登临作赋; 然而,就是这座孤高耸立直插云天的鹳雀楼,在存世700余载之后却不幸毁于兵灾水祸,数百年来,为无数游人空留下无限遗憾。

盛世来临,百废俱兴。今天,一座高73.9米的楼阁景观重新出现在黄河岸边。

站在高高的鹳雀楼上,俯瞰大河,重新体味古人的登临灵感,“盛名难却,佳气犹存,诗情冠世,气吞山河”,一股浩气不禁油然而生。?? 山河萦此地 哲理蕴斯楼 鹳雀楼,始建于北周,因时有鹳雀栖其上而得名,历经隋、唐、五代、宋、金700余年后,元初毁于战火,明初时其故基犹存,后因黄河泛滥,故址淹没,致使楼毁景失。

中国四大历史文化名楼各有千秋,三楼在长江流域,唯有鹳雀楼坐镇北方。登上高楼,可眺千里之遥,知万古兴衰。

在古代,每一座名楼又是文人的“赛诗楼”,立于湖北武昌长江之滨的黄鹤楼,以崔颢的题诗《黄鹤楼》而闻名;在湖南岳阳洞庭湖畔的岳阳楼,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而闻名;滕王阁屹立在江西南昌赣江之滨,以王勃的《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而闻名;鹳雀楼高耸于山西永济黄河岸边,因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而闻名。 鹳雀楼所在之地,正是五千年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

永济古称蒲坂,夏、商、周以前,尧和舜帝都在这里建都。这里的文明史源远流长,距鹳雀楼20公里的西侯渡古人类文化遗址,展示了18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人类就在这里开始用火,并且使用打制石器。

传说中华夏民族的先祖伏羲、女娲、黄帝,都在这一带留下了历史痕迹。 诗因楼而生,楼因诗而名。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以千钧巨椽,绘下北国河山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令人襟怀豪放,抛弃固步自封的浅见陋识,登高放眼,不断拓出愈益美好的崭新境界。 。

 运城市“全国十佳魅力城市”,是中华民族的最早发祥地之一,运城一直是山西省乃至全国的麦棉、花生基地。13个县(市、区)中有11个曾被列为山西省商品粮基地县,其中六个被确定为全国商品粮基地县,两个被列为国家商品棉基地县,一度被称为“山西的乌克兰”。“全国十佳魅力城市”。全市高速公路覆盖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居全省第一。“全国十佳魅力城市”

航空方面,在全国民用机场排位由94名上升至2007年的77名,在山西排名第二。 

 运城市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文物古迹源远流长,光辉灿烂。相传后稷教民稼穑于稷山,嫘祖教民养蚕于夏县。舜建都蒲坂(今永济),禹建都安邑(今夏县)。重要文化遗址有芮城的西候度;垣曲的南海峪岩洞、同善镇的“帝舜故里”遗存;夏县的禹王城、东下冯、西阴;永济的独头、尧王台;河津的西王村、北里村;绛县的原窑河;平陆的七里坡等。重要文物古迹有芮城永乐宫,它不但建筑别致,而且有着精美的元代巨幅壁画,以其精湛的艺术魅力著称于世。此外还有解州关帝庙;永济普救寺莺莺塔、万国寺;万荣的飞云楼,秋风楼,稷山的青龙寺;新绛的稷益庙等,都是运城的重要文物古迹。 

运城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自古以来,公候将相、学者志土,代不乏人。上古时期就有舜耕历山,禹凿龙门,后稷稼穑,嫘祖养蚕,黄帝战蚩尤等历史传说,春秋时富贾大商猗顿,汉代绛候周勃,三国名将关羽,隋未哲学家、教育家文中子王通,唐初“四杰”之首王勃,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柳宗元,唐玄宗宠妃杨玉环,大将薛仁贵、张守硅、宋代著名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等,皆为本市历史名人。戊戌变法的六君子之一杨深秀以及辛亥革命时期的张士秀、李岐山、景梅九等著名人士,在河东大地上都负有崇高声誉。

[编辑本段]经济发展:

运城企业经济:

2007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624.2亿元,财政总收入完成86.4亿元,经济总量位居山西省第三位。在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大潮中,运城彰显出五大优势: 社会发展

全市负有盛名的十大农产品是:小麦、棉花、苹果、稷山板枣、王过酥梨、绛县山楂、蒲州柿子、临晋酱玉瓜、万荣大黄牛、存宝花生米,一批优质农产品已经打入首都和国际市场。�

运城市是山西能源重化工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山西省新兴的工业基地。

这里有全国最大的无机盐化工基地南风集团、装备规模居世界第一的运城制版集团、亚洲最大的铝工业基地山西铝厂、全国第二大铜冶炼基地中条山有色金属公司、铁道部的龙头企业永济电机厂等大型企业。近年来,初步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六大产业群体。即:铝电材联营、钢铁和镁业等冶金产业群,日用化工、煤化工和医药产业群,机械及精密铸造产业群,新型材料、玻璃器皿等亮点产业群,农副产品加工产业群,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群。

培育了海鑫、阳光、通达、振兴、忠民、粟海、龙门、南风、关铝、制版、亚宝、丰喜等一批年产值达到10亿元、30亿元、50亿元以上的大企业、大集团。海鑫、阳光、通达、振兴、粟海、龙门等6家民营企业进入全国500强,海鑫集团成为全国民营企业最大纳税户。钢铁总产量达到480万吨;金属镁产量达到16万吨,占世界的25%、全国的50%、全省的80%;化工产品元明粉、硫酸钾、洗衣粉的产量分别占到国内市场的60%、50%、25%以上;电解铝产量2005年将达到90万吨,氧化铝将突破200万吨,成为全国最大的电解铝生产基地,“神舟6号”火箭用的就是关铝的电解铝;以镁铝合金、磁性材料、精密铸造、汽车零部件、纳米材料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企业已达30余个。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064467.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