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世班蝉的肉身在哪里

ppt打不开2023-03-11  24

班禅大师因操劳过度在西藏自治区日喀则扎什伦布寺突发心脏病圆寂,享年51岁。十世班蝉的肉身就是在西藏自治区。班禅大师为发展西藏自治区和四省藏区的经济建设和文化教育事业,做了大量工作,耗费了巨大的精力。“文革”期间,十世班禅遭到不公正对待,但丝毫没有改变他爱祖国爱人民的初衷。

第一,和珅善于观察细节,懂得乾隆心思。

第二,乾隆通过和珅把其他官员手中的钱收集起来,留给儿子嘉庆帝处置。

1、和珅此人确实有才。他从官学毕业后考过一次科举,但落第之后就听从其岳父的意见去选了侍从。有一次乾隆用论语中一句话来下旨,虎兕出于柙。当时在场大臣都不明白什么意思,和珅启示说是皇帝要追究看守人的责任,被乾隆赏识。

2、据说和珅长相清秀。乾隆觉得其酷似因乾隆被处死的一个妃子,故而重用和珅。

3、和珅擅长拍马屁。在乾隆日益昏聩的老年,越来越听不进忠言,又好大喜功,自诩十全老人,认为自己能够及的上祖父康熙、父亲雍正,而和珅就用此来麻醉乾隆。

而且,和珅知道乾隆深深地爱戴他的母亲。所以和珅就竭尽自己的一切解数来讨好皇太后,特别是在皇太后归天的时候,和珅不是像其他大臣一样说几句无关痛痒的话,而是时刻陪在乾隆身边,痛哭流涕,一连几天,茶不思,饭不想,赢得了乾隆的好感。

4、和珅被乾隆重用初期,确实做过几件令乾隆高兴得事情。比如审判李侍尧,在乾隆心中留下了清正廉洁的印象。而且和珅在官学内苦读,掌握了汉、满、藏、蒙语,在关键时刻总能发挥作用,深得乾隆喜爱。

5、和珅的敛财技巧炉火纯青,能为老年乾隆的无限制挥霍提供财源。在乾隆晚年几次下江南中,和珅的捞钱本领给乾隆带来了想不到的好处。和珅此人之所以深得皇帝的宠信,最重要的一条是揣测上意,能够时刻替皇帝赴汤蹈火,把皇帝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事情办,皇帝烦心的事情,和珅来办。久而久之,乾隆当然就把和珅当成自己的一部分了,当然会重用了。

扩展资料:

和珅(1750年5月28日—1799年2月22日),钮祜禄氏,原名善保,字致斋,自号嘉乐堂、十笏园、绿野亭主人,满洲正红旗,清朝中期权臣、商人。

和珅初为官时,精明强干,通过李侍尧案巩固自己的地位。乾隆帝对其宠信有加,并将幼女十公主嫁给和珅长子丰绅殷德,使和珅不仅大权在握,而且成为皇亲国戚。随着权力的成长,他的私欲也日益膨胀,利用职务之便,结党营私,聚敛钱财,打击政敌。

此外,和珅还亲自经营工商业,开设当铺七十五间,设大小银号三百多间,且与英国东印度公司、广东十三行有商业往来。

和珅曾担任和兼任了清王朝中央政府的众多关键要职,封一等忠襄公和官拜文华殿大学士,其职务主要包括内阁首席大学士、领班军机大臣、吏部尚书、户部尚书、刑部尚书、理藩院尚书,还兼任内务府总管、翰林院掌院学士、《四库全书》总纂官、领侍卫内大臣、步军统领等数十个重要职务。

嘉庆四年(1799年),嘉庆帝即下旨将和珅革职下狱。和珅所聚敛的财富,约值八亿两至十一亿两白银,所拥有的黄金和白银加上其他古玩、珍宝,超过了清朝政府十五年财政收入的总和。乾隆帝死后十五天,嘉庆帝赐和珅自尽,和珅死时年仅49岁。

参考链接:和珅-百度百科

1.不要过度压抑欲望

被长期渴望的事物,它的价值会在你心中被过度放大,最终导致你花费不成比例的代价得到它。

比如说 旅游 。

如果你确实很喜欢 旅游 ,那就无论如何抽出时间去旅行,不要憋到“财富自由”才去。 旅游 的乐趣很快就消退了,不值得为此奋斗一辈子。我看到有人最终忍无可忍,完全放弃事业说走就走。走了一年后发现人其实离不开事业,但再也回不去了。

在丽江的客栈中,住着很多这样的人,他们装作穷但充实,却难掩内心对前途迷茫的焦虑。他们内心已经知道自己错了,却没有勇气承认和纠正错误,反而用虚伪的快乐来掩饰错误。结果是犯下更严重的错误,运气不好的,就成了“三和大神”。

比如说物质。

年轻人如果很喜欢什么东西,如果有能力,那就咬咬牙买了。拥有之后,你会发现其实没什么。发现没那么好也别郁闷,你买的是心理 健康 。压抑物质欲望会扭曲人生价值,反而更容易陷入不幸。做事的动机单纯后,事情会更容易成功。生活的动机单纯后,人生会更容易幸福。

比如说爱情。

典型就是曾经在非诚勿扰“宁愿坐在宝马上哭,也不在自行车上笑”的马诺。肯定是从小物质欲望被压抑得太厉害,把宝马的价值无限放大了,其实宝马三十多万就能买到,现在中产都买得起,以后中国大部分人都买得起。

这样的人这辈子害人害己,因为放弃了爱情,所以把爱情的价值无限放大。要么一辈子不痛快,要么到中老年着火出轨。人家肯跟你这个穷光蛋结婚过一辈子,把余生一半的财富分给你,还不叫爱情?结果换来的不仅不是爱,反而是恨,恨他偷走了自己的“爱情”。特别是宝马很快坐腻之后,发现宝马烂大街之后。

爱情是什么谁也说不清。有人和伴侣长相厮守一辈子,但自己觉得不是爱情。有人花钱一夜风流,但自己觉得是爱情。其实爱情如呼吸一样平常,得到的时候你根本不会有感觉。但如果主动放弃了所谓“爱情”,就会把它想象得十分美好,用一辈子去追求自己忍痛放弃的幻想。就如同一辈子去追寻自己的影子一样徒劳无功。最终把人生毁掉,因为人生的所谓“爱情”仅仅是一小部分内容,人生的意义十分广阔和丰富。为了不存在的绿叶,放弃了整片森林,何其愚蠢。

其实,宝马不代表没有爱情,自行车也不代表有爱情。所以,年轻人应该少点算计,多点真心。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人生。

这其中的原理,叫做“意志力补偿机制”。意志力是比时间更宝贵的成本,当你不得不压抑自己真实的内心时,就需要消耗意志力。意志力消耗越厉害,就需要越多的补偿。

比如,我们上学的时候,每节课需要消耗意志力维持45分钟的专心和安静,中间休息10分钟就可以补回来,学生们第二节课还坐的住。但如果连续上450分钟(7.5个小时)呢?即便学生勉强坚持下来,恐怕得休假一个星期放纵自我,才能恢复意志力去听下一节课。

如果一个人5年、10年、20年用意志力压抑自己的内心,那么,不难想象,终有一天,当他憋不住的时候,他需要放纵到何种程度才能把意志力补回来?这就是老房子着火的原理。也是很多小时候很乖,大学毕业后突然极端叛逆的青年产生的原理。

另外,在每一天,每一件事情上,每个人需要消耗的意志力是不同的。意志力是一种主观能量,与 情感 密不可分。

比如,当一个人爱另一个人的时候,做饭、洗衣服消耗的意志力并不大,甚至可以是一种快乐,比如正常父母对孩子的付出。但若不爱,甚至讨厌另一个人,那么,同样的事情,就需要消耗巨大的意志力逼迫自己去做。

一个女人为自己不爱的男人做了一顿饭,她需要巨大的补偿内心才能平衡。所以,小姐们是要收费的,这就是她的意志力补偿价格。若一个人不爱自己的伴侣,可以想象在日常生活中,别的伴侣感受不到、甚至觉得甜蜜的付出,自己却要消耗巨大意志力。

因此,必然要求伴侣进行巨大的补偿。而伴侣其实并没有得到更多,很难理解对方为何如此不平衡。这种不平衡会产生频繁的矛盾,而矛盾的解决需要更多意志力,又需要更多补偿。于是,一个婚姻不幸的死循环形成。

工作也是如此,如果一个人从事自己十分热爱的工作,就不需要考虑意志力补偿,工作就是在充电,经常获得“心流体验”。但大部分人可能没这个福气,所以必须要考虑自己的意志力补偿机制,不可压抑过度。否则心理很容易扭曲。

2.社交基石是地位,而非技巧

很多人会把社交看得太重,专门去研究所谓“社交技巧”,这就误入歧途了。你得先有个位置,才谈得上社交。

一个位高权重的人偶然讲个笑话,大家会觉得亲民;一个相声演员拼命想逗乐大家,人们还嫌他笑料不够。上司主动给你倒杯茶,你会受到感动;一个服务员为你忙前忙后,你觉得理所应当。即便是亲戚之间,不同地位的人受到的待遇也是不同的。

我们要注意,社交是个互动的过程。地位高的人在社交的时候,其他人会主动迎合他的情绪和话题,聪明的还会主动“为尊者讳”,当然游刃有余了。而地位低的人,则需要迎合别人的情绪和话题,自己的状态则通常被无视,自然举步维艰。

因此,一个人的 社会 地位越高,他需要的所谓社交技巧就越少,而同样的社交技巧发挥出的能量则会越大。一个人的 社会 地位越低,他需要的“社交技巧”就越多,同样的社交技巧,产生的效果就非常有限。

也因此,人都是跟自己地位相近的人在一起会比较舒适。既不用主动迎合他人,也不用被他人主动迎合。轻松自在。当然,一个人足够纯朴的话,他跟谁在一起都很轻松,谁和他在一起也都很轻松。这样的人反而到哪里都受欢迎,可以无视所谓阶层。

终归到底,人的基本是自己。先有了“我”,才会有“我们”。

3.情商核心是共情,不是技巧

我们来分析下被网友吐槽情商低的鲁豫访谈雷语。

(1)采访岳云鹏时,岳云鹏谈起以前当服务员时被顾客骂了三个小时,然后转行的事。

鲁豫说:那你应该感谢他.....

(2)采访胡歌时,胡歌提到自己死里逃生的车祸。助理张冕横死当场,胡歌严重毁容。

鲁豫说:你应该感谢那场车祸.....

(3)采访周迅时,周迅回忆自己的明星之路:“像梁朝伟啊,刘青云啊,吴刚啊,闫妮啊,还有尔冬升导演啊,都是我一直想合作的人。然后突然一下子全都在我眼前,你能想象我的那种开心吗?”

鲁豫说:我不能想象.....

(4)采访沈腾的时候,沈腾回忆妈妈:小的时候我非常讨厌背文科那些需要背的东西,我妈就天天陪我,每道题她都会背了,但我还是不会。”

鲁豫:我就特别善于背这些。

沈腾:是吧……就,就,是有什么方法还是说……

鲁豫:没有,天生的。

发现规律没有?鲁豫很难进入对方的情绪之中,她要么在自己的状态中,要么理性到近乎冷漠。

如果一个个技巧去学习“情商”,就像试图通过背诵“1+1=2,2+2=4”等掌握算术一样徒劳无功,既不可能背完,也很小概率会刚好用得上。你必须掌握运算法则才行。人际关系的法则就是“共情”。

情商的本质就是“共情”能力。如果能够做到“共情”,自然可以根据不同场合做出符合人性的应对。你背多少情商技巧也不可能知道标准答案,你需要做的不是算计,而是“诚意”,感受对方的内心,同时把自己内心真实的“良知”表达出来。一个真诚的人做的真诚事情,另一个真诚的人永远会理解和欣赏。

而共情的前提,是能够体会自己的“情”。先有“我情”,才有“共情”。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孔子的儒家学问,说到底,就两个字“忠”“恕”。忠,是中+心,也就是能够体察、遵循自己的心,也就是王阳明说的“致良知”。“恕”,是如+心,把别人的心当成和自己一样,就是“共情”,能够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当然不容易,孔子“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每个人要达到这种境界,都需要终身诚意、修身,方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如何提升“共情”能力?三种办法,一是跟孩子学习,父母要能够沉浸到孩子喜怒哀乐背后的心中,而不是像一台教育机器人;二是跟知识学习,懂一点心理学知识;三是跟文学名著学习,伟大的文学是通过艺术的放大,把人心灵深处不可捉摸的那部分展示出来,让读者进行一次比现实更“真实”的人生体验。

去感受那些被你回避、忽略的敏感内心吧。这当然是不容易的,因为我们往往把自己柔软的内心保护起来,以防它受到伤害。保护久了,我们就感受不到自己的内心了,何谈感受别人的?

如果情商确实不高,也无需烦恼。鲁豫是中国顶尖的访谈节目主持人,也有如此多的低级失误,何况寻常人呢。人的能力是综合的,即便一个房地产中介情商再高,凤凰卫视也不可能请她替代鲁豫。

4.具备经济学常识,比较优势

经济学的核心是研究如何实现资源配置最优。比如苹果当然也可以自己办厂,很可能做得比富士康还要好,但委托富士康代工更划算,它可以把精力放在更有价值的品牌和研发上。作为个人也是一样。并不是比别人做的好就要自己做,要注意机会成本。

比如,老板可能车技比司机还好,但老板没必要代替司机开车,而是应该坐在后排从事价值更高的决策工作。即便为此多花了点钱,但总体价值更优。

一个职业女性是周末花5个小时打扫卫生,还是花250块请别人打扫,自己的时间腾出来充电?

一个人既擅长写作,又擅长经营,二者都比90%的人强,是两个都做吗?答案是做自己相对最优的。比如写作的价值比经营更高,那还是写作,把经营委托给能力或许还不如你的人。

如果 社会 的资源配置效率最优, 社会 就更容易富裕。如果人的精力配置效率最优,人就更容易做出成就。

普通人比较常见的错误是不愿意让利他人,什么都想自己做,什么都不想假手他人,结果有限的精力分配到过多领域,导致自己的价值不能最大化。越优秀的人,越容易犯这种错误。

5.教育是终身的事业

动物只有生物属性,而人兼具生物、 社会 、灵魂三种属性(抱歉我用灵魂这个词,虽然我是无神论者,但找不到更合适的词来描述人精神层面的属性),人跟动物的区别就是后两者。

先说教育对 社会 属性的作用。古今中外,教育都是阶层划分的主要手段之一。

教育给人带来的认知改变并非线性增长的。博士的教育时间是本科生的2.5倍,博士的水平是本科生的2.5倍吗?很可能是250倍。

很多人大学毕业后就放弃了自我教育。殊不知,这才是真正开始教育的时候。因为,这时候,你才有能力选择自己需要的教育,而不是被强加的。大学不过4年。而一个工作后继续坚持自我教育的人,他会用40年、60年去学习。你怎么跟人家比?

教育对人的灵魂属性就更重要了,教育塑造人的灵魂。

灵魂成长更像是人的本质属性,其他两者似乎服务于灵魂。在《西游记》中,它被称为“心”,最强大的角色孙悟空被称为“心猿”,而西天取经是去“灵山”(灵台方寸山,同样是心的意思)。“心”,是驾驭身体和身份的,灵魂就是人本身。而灵魂从诞生起,伴随着孩子的牙牙学语,它的本质属性就是终生成长。

我们被教育的内容,决定了我们的灵魂。在西藏寺庙里接受藏传佛教教育的小班禅,在印度贫民窟接受种姓教育的小贱民,在梵蒂冈接受天主教教育的小修士,在中国接受无神论教育的小学生,以及在热带雨林自然生长的部落儿童,其思想、精神千差万别,难道是他们最初的灵魂有差别吗?不是,是他们的教育不同。

成年人停止自我教育,即限制了自己灵魂的成长,违背本性的事情不会得到幸福。而成年人可以选择自己的教育,也即可以选择自己灵魂生长的方向。灵魂决定了我们是谁。我们对教育的选择,决定了我们的灵魂。

教育还会让灵魂能够享受孤独。缺乏教育的灵魂是很容易无聊。没钱的时候不得不忙于工作,因为没时间休闲而痛苦。有钱之后可以不工作,天天都能休闲,却因为无聊而痛苦,于是把钱挥霍在缓解无聊上,因此常见财富自由的富二代被黄赌毒送进监狱。

独处的本质是只与自己的灵魂相伴,感到无聊的原因,是不能忍受自己空洞的灵魂。缺乏深度的灵魂太无趣了,连自己都忍受不了自己。

所以,停止自我教育的人,即便很富有,也不会得到快乐。

最后,接受自己不够智慧的现实。

最有价值的人生智慧往往很简单,并且千年如一。《论语》里的智慧,放到今天绝大部分依然适用,但古今中外能完全做到的有几人?

王阳明说:知之而不行,非真知也。我们一般人所谓的“知道”,其实就像你看完我的回答一样,仅仅是认得这些字而已。如果没有人生阅历,特别是刻骨铭心的挫折和痛苦,是不可能真正“知道”的。知、行,是一件事。

很多人常常为自己过去不够“智慧”而懊悔,为现在不够“智慧”而痛苦,为将来不够“智慧”而焦虑。其实没有必要,人智慧的表现之一,就是知道人的“智慧”是有限的。

即便圣人孔子,“十五而有志于学”,也是到了七十岁,才能“从心所欲不逾矩”。

人的灵魂来到地球,本来就是个在 探索 中成长的过程。一部电影如果每个情节你都烂熟于心,你看着不烦吗?一个 游戏 如果每一关有什么坑你都知道,并且能轻松通过,那你玩着不吐吗?

《红楼梦》又名《石头记》,女娲补天剩下的石头看到一僧一道二仙路过,于是恳求带它去红尘走一遭。仙人说:“那红尘中不过’美中不足,好事多磨’八个字,到头一梦,万境归空,倒不如不去的好。”

石头一听,更来劲了,非去不可,苦苦哀求。仙人曰“说你性灵,却又质蠢”,算了,既然你犯傻,那就成全你吧。于是,石头到温柔富贵乡走了一遭。结果,真的像仙人说的一样,“美中不足,好事多磨”,最终一场空。

然而,走一遭前,石头是石头;走一遭后,石头还是石头吗?

我们每个人都是那块蠢石头。若你真的足够智慧,根本就不该投胎到地球。来地球的目的,一是看看自己到底有多傻,二是希望走的时候能聪明点。

古往今来,包括你爹妈师长在内,不知道多少人已经犯过傻了,他们留下了大量雷同的“建议”。这些建议,正如仙人给石头的忠告一样,听不懂。要真听懂还麻烦了——了无生趣。

到世间傻傻走一遭,亲身主演一出《石头记》。到老的时候,抹一把辛酸泪,再给后人留下一堆他们看不懂的“满纸荒唐言”。

这就是人生:美中不足,好事多磨。有智慧也好,无智慧也好;智慧多也好,智慧少也好。能来走一遭,已经是大造化了。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061861.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