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1700字
自大芬地铁站A出口出发,步行1000米,要拐四个大弯,经过几百棵树。
深圳空气可能不够清新但绝对是足够自由的,在这样不算起眼的街道尽头 ,在一排排晒着未干油画的画铺里,这里藏着无数拥有艺术之心的人。
01
大芬油画村 前身是深圳龙岗布吉的大芬村 ,这里本来是一个普通的客家人聚居村落, 全村上下居民加起来也不超过200人 。
一切的转变在一九八九 ,那年香港画商黄江带着十几位画工来到这里,他招募学生和工人进行油画临摹, 每个月工资可以开到两千多。
正是这笔在当时足够高的薪水,吸引了一大批画工聚集在此。
不讲究很扎实的基本功,也不需要很高超的技巧,这个画工画山,那个画工画水,画山的传给画水的,画树的传给画花的, 流水线作业使得一批批画作能够高效产出,出口外国。
当时的黄江没想到,这种复制模式,竟然就是未来大芬村商业油画产业的雏形,更不知道,那个小小的客家村落,后来竟然变成了中国油画第一村。
02
画匠和画家有什么区别?
用最通俗易懂的话来形容,画匠就好像一台复印机。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画家张志国说:“现在的画坛有大批画匠,画的画儿都好像一个模子刻出来的。比如,时下市场上牡丹图销量好,一批画匠都在画牡丹,而每一朵牡丹都长一个样子。 这样的作品既没有创造力,也没有生命力。 ”
画匠和画家区别在于用心。
但还有一群人,他们不是画家,甚至连画匠都称不上, 在早年的大芬油画村,他们随处可见,住十六个人一间的板房,甚至还有不少人连住处都没,睡在油画布上,凑凑合合就过一夜。
当时的外界,称这批人为画工。
03
画工大多生产 行画 。
就是那种通常用于家居装饰,不具备什么个人情感和艺术性,更别提收藏价值的作品。
大芬油画村里就有很多行画。
2005年前后,据资料统计,欧美市场70%的油画来自中国,而其中的80%来自大芬。
庞大的需求和激增的销售额养活了一大批画工, 但行画在艺术领域里的泛滥,也成为越来越多人针砭的焦点。
04
我们今天的视频就采访到这么一批人。
一批经历过在商业与艺术当口徘徊,心中有所坚持与权衡的人。
邓老师来大芬油画村已经七八年了,是正值 大芬油画村因行画输出而被社会诟病 议论的时刻。
虽然议论很多,但邓老师仍然看好大芬油画村的发展前景。他为此对我们解释, “这里毕竟是一个艺术与商品结合的聚焦点,这里有一个可以供我们发挥的平台。”
他承认生活还是得生活的,再爱画画,再以此为生的人也要先有饭吃再谈梦想。
而且艺术,其实更多的应该是雅俗共赏的。
也就是说,作一幅画,在收藏家眼里,这是一种艺术品,在我们普通老百姓眼里,也能够看出画中的美与价值。
邓老师现在做的,就是把雅与俗结合起来,把真善美传递出去。
他说,希望看了自己的画的人,会觉得世界是充满着希望的,画面是美的,已经也是美的,人世间都是美的、漂亮的。
他希望给人注入一种,向上生长的能量。
05
唐唐是大芬油画村一家手工店店长,她做吉他定制绘画,亦教人谈吉他,她有一把好嗓子,很会唱歌, 她在接受我们采访的时候,说了很多自己来到大芬油画村之后的成长变化。
她说,自己刚出来的时候没钱,选择来大芬油画村, 不仅仅是因为这里是一个让更多人看到自己作品的地方,更多只是因为这里墙面租金便宜。
她最开始的时候画画是很讲究艺术性的,她帮人画像,重视结构、重视立体感,可后来慢慢发现, 这样作出来的画,可能它的鉴赏水平达到了,但顾客并不喜欢。
因为可能顾客只想要一个更漂亮的自己而已。
她说,可能每个从事这个行业的人,都需要经历这样一条路吧:
“因为我们必须要生活,所以我们的画开始必须要往商业化的去走,我必须先让它很漂亮,装饰感很强。”
但保持热爱的心,是永远不会变的。
她笑着对我们说,其实有很多时候,当自己真的投入进去的时候,有的客人来买东西我都会觉得他来打扰我,为什么你要这个时候来买东西呢,你可不可以明天再来买。
06
除了前文提到的油画师邓先生,手工店店主唐唐, 我们还采访到了做东北刀画的高先生、刀画师吴老师、国画师付老师。
他们都在为了更好的生活拼命努力,为了艺术在燃烧着自己。
07
大芬油画村。
这里是现实之地,也是梦想之地。
有梦的人不要怕,有梦的人就去追。
大芬村全天开放,24小时的不会关门,不过里面有一些场馆会有单独的开放时间。
大芬油画村位于深圳布吉的大芬油画村,是并不起眼的客家人聚居村落。然而一走进这座占地仅0.平方公里的小村落,就深深感受到了一种独特的艺术氛围,在这里,不但可以见到国际上著名油画家的作品,而且可以了解国际油画市场的走势。
因为这里不但云集了全国各地2000多名画家和画师,而且200多家画廊复制的油画作品都是市场最流行的名画,据统计,大芬油画村每年生产和销售的油画达到了100多万张,年出口创汇3000多万元,被国内外的艺术同行誉为“中国油画第一村”。
大芬油画村是中国最大的商品油画生产和交易基地之一,也是全球重要的油画交易集散地。油画村的形成和油画产业的发展也为深圳聚集了一批美术专业人才。
地方发展:
大芬村占地面积0.4平方公里,该村村民有300多人,外来流动人口1万多人。改革开放以前,村民只依靠种田为生,人均年收入不到200元,20世纪80年代,一位名叫黄江的香港画商来来深圳、广州等地开办商品画加工产业。
1989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来到大芬村,被这里民风的纯朴、干部的热情所吸引,便带领十几位画工来到大芬村,租用了一间民房,开始了国内少有的油画加工、收购、出口的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