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试问天下:
9世纪中期,吐蕃王朝逐渐衰落,西藏社会进入割据时期。王室后裔中相继兴起拉萨王系、山南雅隆觉沃王系、古格王系、拉达克王系等等。诸系中影响最大,历史遗存最丰富的首推古格王系。?古格王系起于10世纪中期,由吐蕃第9代藏王朗达玛的曾孙吉德尼玛衮创建。史载,朗达玛杀其弟篡夺王位,又因毁灭佛法被僧人刺杀。其后,两妃各挟其子争夺王位,征战近30年,民不聊生。平民奴隶于王室纷乱中揭竿而起,处死了维松的儿子贝考赞,其子吉德尼玛衮携众逃亡阿里——羊同(即象雄)的札布让(即札达县),不意竟成为统一阿里的君王,他的幼子德祖衮受封于云彩弯弯的地方,即札布让,成为皇皇700余年古格王朝的开国君主。
而关于古格王朝的灭亡有两种说法:一说是1630年被拉达克王僧格南杰所灭,一说是1840年亡于印度道格拉斯王朝。各说有理有据,且西藏历史上确实在阿里地区发生过这两次战争。根据《拉达克纪年史》,前一说更可靠。16世纪末叶,黄教立足未稳,各教派角逐纷争,拉达克王利用西藏内部的混乱对古格宣战,以报复古格王对他家族荣誉的侮辱:古格王曾经拒绝了与其妹妹的婚事。战争持续了15年,直到葡萄牙传教士带来的天主教引起政权内部对立,僧侣们引狼入室才使强大的古格遭到灭顶之灾。
古格王朝遗址位于西藏阿里地区的札达县境内,象泉河南岸,在一座高300多米的黄土山上,曾经是古格王朝的宫堡。这座宫堡从10世纪至16世纪不断扩建,规模十分庞大。由王宫、庙宇、佛塔、洞窟组成;宫堡依山叠砌,从地面到山顶建筑物高度达300米,居高临下,地势险峻,气势雄壮巍峨;内有四通八达的地道,外有坚实的城墙,犹如铜墙铁壁,巍然屹立!整个王国依山叠砌,遗址面积18万平方米,包括300多座房屋,300余孔窑洞及三座10多米高的佛塔,有红庙、白庙、轮回庙、枕不觉庙、王宫殿和集会议事殿等庙宇、殿堂。其中,尤以红、白、轮回三庙保存最为完好。各庙之内,还残留许多泥塑佛像和生动的壁画。
高踞山顶的议事厅,已是王城中最为轩敞的建筑,但也大约只有半个蓝球场大,目前仅存围墙,让人遥想其间曾有过的繁华、礼仪与纷争。王宫遗址,分夏宫和冬宫。夏宫建在地面,规模很小,面积勉强及得上城里一室一厅的房间,由于年久失修,仅留断壁残垣。冬宫修在地下,现保存完好。是地道式建筑,盘旋通往山下,其间有一连串地穴式房屋,有了望孔、小窗,室内套室,洞中有洞,颇为复杂。在山顶上有一些开式暗道通往冬宫宫区,宫区中间是廊道,两边各有数十间居室,大小不一,都是窑洞。窑洞不仅是古格人生前的住所,也是他们死后的归宿之地。
网友宝小白:
和象雄一样,古格是一个被忽视的古文明遗址。
它的壁画给予人的美感震撼,丝毫不亚于敦煌。
可是,敦煌学已经一百年了,而古格学才刚刚开始。
古格王朝,曾鼎盛一时,拥有十万之众。
它的国教是佛教,国内的僧侣足有五六千人。
它的身上流淌着高贵的血液——古格王们是松赞干布的嫡系后裔,吐蕃王室的真正子孙。它传承了16代国王,建朝700余载。
然而,一夜之间,这个神秘的王国忽然就消逝了。
是因为弱小吗?
不。
古格王朝相当富饶,畜牧业又发达,周边的小国小邦经常起兵来犯,掠夺牛羊和钱财,但都被古格王国军队击败。
古格王朝的崩溃,是一连串多米诺骨牌推倒的结果。
而第一块骨牌——是在欧洲大陆上兴起的马丁·路德新教运动。
第二块,是葡萄牙人建立起的海上霸权。
第三块,则是天主教的海外传教。
一个垂涎东方有无穷的财富,一个为重振昔日天主教会的声望,葡萄牙跟梵蒂冈就这么一拍即合,联手进行扩张殖民扩张与宗教扩张。
在派遣传教士的过程中,葡萄牙意识到这么一点:天主教要在远东扎根,就必须先征服中国。
一个葡萄牙传教士安夺德,就被派遣到了遥远的西藏。
当时的古格,藏传佛教极为兴盛,而王权相对式微。
为了让王权重振,当时的古格国王欣然接纳了安夺德,并在王城内修建了一座天主教堂。
教堂以后建成以后,安夺德神父苦心经营了一年多,受洗礼者共计只有13人——相比起“收服”古格国王、王后的胜利,这简直是往脸上打耳刮子一样的讽刺了。
安夺德急了,他开始不择手段来换取“给上帝的献礼”:他煽动修士们与僧人公开对立,又蛊惑古格国王动用政治力量。
而古格国王错误地判断了形势,真以为天主的力量能改变一切,于是不识时务地开展了对僧人们的宗教迫害:没收了已出家的王室贵族的土地与收入;派军官剥夺寺院权力,强制所有僧人还俗娶妻;禁止百姓们再去供养和朝拜寺院??
古格国王强制性的“灭法”,一实施就是三年,这不仅导致了僧侣们的愤怒,也引起民众的反抗,甚至连派去收没寺院财产的官兵们也表达了抗议。然而,他们对国王的规劝与警告完全不起作用,国王更加变本加厉地崇拜那个西来的“十字架”。
一时间,举国上下都弥漫着一股反对国王、密谋暴动的气氛。在这种情况下,拉达克掺和进来了。
拉达克王朝,与古格王朝同根同源。是第一代阿里王的子嗣。
拉达克与古格,是名副其实的“兄弟之邦”,但在数百年岁月中,利益战胜了一切,两国时起争端。
在古格王朝内耗之际,拉达克国王亲率军队趁虚而入,星夜兼程赶赴古格包围了扎不让——古格王朝都城。
王城很坚固。然而,再多的粮草、再多的箭石,一旦被围困起来,也只有坐吃山空的那一天。终于,拉达克人攻入了王城。
据说,古格国王曾与拉达克人达成城下之盟:同意投降,但不得伤害百姓!然而,当那些誓死效忠于国王的战士们放下武器之后,背信弃义的拉达克人却将他们全部押解至干尸洞前处以极刑,抛尸于洞内。
——这就是古格遗址中著名的“干尸洞”。
此后,拉达克王把所有被俘的古格子民掠往拉达克,将古格残酷灭国。
有着700年历史的古格王朝,就这样一夜间流星般地陨落了。
网友孤独小悦:
古格王朝的消失至今仍是个谜,但有史料记载,古格王国的覆灭缘于战争。
古格王国的居民都是虔诚的藏传佛教徒。后来,葡萄牙人到了印度果阿,又从果阿来到扎达的古格王国。葡萄牙传教士首先说服了王后,接着说服国王改信天主教。正在这个时候,不幸的事情发生了,寺院的喇嘛偷偷和拉达克人取得了联系,克什米尔人打了进来,与喇嘛们里应外合,古格王国就这样被推翻了。
从记载和考察的结果上看,战争造成的屠杀和掠夺并不足以毁灭古格文明。可事实上,硝烟散尽的古格王国却迅速沦为一座庞大的废墟。
也有人说除了战争以外扎达地理环境的迅速恶化是主要的原因。的确,现在古格遗址一带沙漠化程度十分严重,当年能养活十万之众的绿洲,今天已所剩无几。但是问题还是那十万人去哪里了,如果是迁徙走了,就一定会有后裔知道其历史。
另外还有很多猜测,诸如天灾、瘟疫等,但都不足以使得繁荣富强的文明突然间完全彻底消失,而且没有留下任何有说服力的证据。
古格故城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里扎达县扎布让区境内托林镇西北的象泉河南岸。距今有1300年的历史,为曾经拥有百万之众的金戈铁马的吐蕃王室后裔于10世纪前半期所建,偏居此地700余年,传承20余代国王,期间不断扩建,于17世纪灭亡。
古格王国遗址是研究我国西藏历史和10世纪以来藏族建筑史的珍贵资料。
古格王朝的前身可以上溯到象雄国,是在统一西藏高原的吐蕃王朝瓦解后建立的,它是吐蕃王室后裔在吐蕃西部阿里地方建立的地方政权,其统治范围最盛时遍及阿里全境。
古格王朝不仅是吐蕃世系的延续,而且使佛教在吐蕃瓦解后重新找到立足点,并由此逐渐达到全盛。因此古格王朝在西藏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古格王朝遗址总面积约为72万平方米,共有房屋遗迹445间,窑洞879孔,碉堡58座,暗道4条,各类佛塔28座,洞葬l处,发现武器库l座,石锅库1座,大小粮仓11座,供佛洞窟4座,壁葬1处,木棺土葬1处。
古格王朝遗址被众土林远远近近地环抱其中,因其是用取自周围土林的粘性土壤建筑而成,所以古老城堡的断壁残垣与脚下的土林浑然一体,使人难以分辨究竟何为城堡、何为土林。
古格王朝整座城堡建筑在一座黄土坡上,地势险峻,遗址占地约18万平方米,从山麓到山顶自下而上,依山迭砌,王宫建筑、佛塔和洞窟、碉楼密布全山,达600余座,形成一座庞大的古建筑群,气势恢弘壮观。
古格王朝宫殿建筑主要集中在山顶东南部,共有房屋56座,多数为一层建筑,也有二三层建筑。王宫西面,有一处面积约200平方米的建筑残迹,系当年王朝集会的议事大厅,为王城中最轩敞的建筑,现仅存围墙。
山顶北部有一洞口,通向国王“冬宫”,由8个窑洞组成。冬宫为地道式建筑,盘旋通往山下,其间有一连串地穴式房屋,有望孔、小窗,室内套室,洞中有洞,颇为复杂。
古格王朝崇尚佛教,曾多次派人到克什米尔学经,翻译佛经108部,得佛教之益,王朝历数百年不衰。1042年,印度高僧阿峡底到阿里地区弘法,使阿里成为佛教复兴之地,佛教史称之为“卜路弘法”。
古格遗址现存较好的有寺庙、殿堂5座。分别为渡母殿、红殿、白殿和轮回殿。这些寺庙都带有浓郁的西藏建筑风格。
红庙和白庙是6座寺庙中规模最大的,面积各300多平方米,有700余平方米的壁画。壁画题材有各类佛、菩萨、度母、护法神、高僧像以及吐蕃赞普世系图、古格王及臣后礼佛图、释迦牟尼传记图等。
古格壁画是古格艺术的精品,壁画上的人物极具动感,数千人物绝少雷同。庙内天花板上的图案多达500多种,大部分为装饰图案,少量为飞天、瑞兽题材。这些图案色彩浓艳,线条流畅,借鉴了印度、尼泊尔艺术的表现手法,充分体现了古格王国独特的艺术气质和时代风格。
透过这些气势宏大、风格独特、绚丽斑斓的图画,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所绘人物性格突出,用笔洗练,丰满动感的女性人物尤具代表性。
古格遗址周围发现的雕刻、造像及壁画等揭开了古格王朝的神秘面纱。
传说古格王国时期这个地方素以精于冶炼与金银器制造而闻名,当年阿里三围以托林寺为主寺的下属24座寺院的金属佛像与法器,都由鲁巴铸造。
据说鲁巴铸造的佛像用金、银、铜等不同的原料合炼而成,工艺精湛,通体全无接缝如自然形成,其价值甚至超过了纯金佛像。
在皮央遗址杜康大殿有一件精美的铜佛像,头戴化佛宝冠、4臂各执法器、头生3眼,这尊金黄色铜像却发出闪闪银光,晶莹锃亮,这就是著名的“古格银眼”。
“古格银眼”的铜像,只有古格才能制作,更是被视为佛像中的精品,因为极少流传于世,所以尤为珍奇。
古格盛产黄金白银,在托林寺、札不让、皮央东嘎都发现过一种用金银汁书写的经书,而且出土的数量极大。这种经书以文书写在一种略呈青蓝色的黑色纸面上,一排用金汁、—排用银汁书写,奢华程度无以复加。
古格王朝的防御区主要有3个古代防御工事,一个扼守在河口,一个雄踞在一座小山上,还有一座则屹立于象泉河床附近,三座防御工事成犄角状互相呼应。
在古格都城遗址北面的一处断崖上,有一个著名的“干尸洞”。据说这是古格王国灭亡后留下的最后遗迹。洞窟开凿在山沟崖壁上,洞口很小。
对古格王朝古城遗址进行考察是从1985年西藏自治区文管会组织的考察队开始的。
在年轻考古学家张建林率领下,对古格遗址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调查,3年后,张建林和骨干队员仵君魁执笔写出了考古学巨著《古格故城》。
这部巨著的问世,在考古学界所引起的震动和赞誉自不待说,就连国家领导人出访美国时,都随身携带该书,作为礼品郑重地赠送给大洋彼岸的美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