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指的是四川盆地及其附近地区。
巴蜀,是指中国西南以四川盆地为主及其周边附近地区,地处长江上游,即今四川省中东部及周围等地。主要居民为汉族,是汉地的一部分 。
历史上,中国巴蜀地区、汉中地区和关中地区均为古代封建王朝必争之地。
巴蜀后人
古代巴蜀地区的名人有:嫘祖、甘宁、巴蔓子、李白、王平等。四川历来就是移民聚居地。四川社科院历史组副研究员苏东来梳理史料,认为从秦汉到现代,四川历史上共发生过6次大移民。
分别在秦灭六国之后、西晋末期、唐朝“安史之乱”之后、北宋末期的“靖康之乱”,以及明末清初和上世纪50年代的“三线建设”时期。其中,前4次移民大都来自北方,明末清初的移民大多来自湖广地区。在四川历史上,著名的卓文君家族、司马相如、苏轼等人的祖先都是移民入川。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巴蜀
巴蜀,是指四川盆地及其附近地区,地处中国西南地区,大致范围包括川、渝及其附近地区,即今四川省中东部和重庆大部及陕南、鄂西等地。主要居民为汉族,也是汉地的一部份。历史上,巴蜀地区、汉中地区和关中地区为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必争之地。先秦时期巴蜀在先秦时期是地区名和地方政权名。主要在今四川省境内,阆中(巴西郡)巴东郡(今重庆奉节县),西部为蜀国(国都四川成都)。据《华阳国志》所记,先秦巴蜀地区的民族有濮、賨、苴、龚、奴、獽、夷、蜒、滇、僚、僰等族称,其中大部分是百濮支系。大量出土文物表明,巴蜀文化是与中原有别的另一民族文化。特别是其精致的青铜器,形制、纹饰均具地方特色,但也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在属于战国时期的兵器及古玺上,还发现两种与汉字不同且迄今未能释读的文字。考古发现还表明,蜀地早在殷周时代已进入阶级社会。传说最早的蜀王是蚕丛氏,《先蜀记》有“蚕丛始居岷山石室中”的记载。岷山在今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境内。《华阳国志》还说:蚕丛“其目纵﹐死作石棺石椁,国人从之,故俗以石棺椁为纵目人冢也”。蚕丛之后的名王有杜宇,号望帝。建都于土壤肥沃的郫邑(今四川成都西北二十公里)和瞿上(今四川成都南十公里)。后有荆人鳖灵溯江水至郫,为望帝相,时蜀地大水,鳖灵决玉垒山以除水害,从江水分沱以减水势,为蜀中治水先驱。后望帝禅位鳖灵,是为开明帝。为开明王朝约始于公元前666年,建都成都。此后蜀渐强大,曾攻秦至其都城雍(今陕西凤翔南),又取南郑,东伐楚至兹方(今湖北松滋),“据巴蜀之地”,雄长巴蜀。巴蜀指四川盆地及其附近地区。
巴蜀是指中国西南以四川盆地为主及其周边附近地区,地处长江上游,即今四川省中东部及周围等地。主要居民为汉族,是汉地的一部分。
相关信息:
蜀人的祖先是“蚕丛”和“鱼凫”。蜀与“镯”通,即野蚕。蚕丛“目纵”,居岷山下的石穴里,蚕丛、柏砱、鱼凫三代都有数百岁,“神化不死”。他主要的功绩是“教民蚕桑”。
时间约在公元前666年以前的春秋时代。据说,杜宇是“从天而降”的,他的妻子则是从井中出来的。他的最大功绩是“教民务农”,以致他“仙去”后化为杜鹃鸟,每到春天来临便啼叫不止,催民春耕春种,以致啼出血来。
蜀人的祖先,从“教民养蚕”的蚕丛到“教民捕鱼”的鱼凫,到“教民务农”的杜宇,治水的开明,都和农业生产有关。农业比较发达,妇女地位较高,男女之事也就颇多,于是“蜀王好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