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崖岩画是我国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刻画在崖壁上的图画,位于我江苏省连云港市锦屏山南麓的后小山西端,在南北长22米、东西宽15米的一块混合花岗岩构成的覆钵状山坡上,分布着三组线条宽而浅,粗率劲直,作风原始,断面呈“V”形,面壁光滑,以石器敲凿磨制而成的岩画。
将军崖岩画是我国发现的最古老时代岩画,是这一沿海地区首次发现的岩画,也是唯一反映农业部落原始崇拜内容的岩画。
将军崖岩画位于将军崖下的一个隆起的山包上。山包上有一块巨大的原生石以及在原生石下排放着的3块不规则的自然石,长约两米,其中一块身上布满大小不等而又规则的凿刻圆窝,被称为“石祖”和“石足”,为东夷部落主要的“以石为祭”的祭祀主体。
三组岩画就围绕着这4块大石,排列在长22米、宽15米的北、南、东三面。在岩画北侧的山岩上原有一个石棚,在石棚里的崖壁上有一组古代武将骑马持械的图像,俗称“将军牵马”岩刻,这就是“将军崖”得名的由来。
将军崖海拔20米,山体为混合片麻岩。山周围分布着二涧村等11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和桃花涧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
将军崖岩画,位于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区锦屏镇桃花村锦屏山南麓的后小山西端,在南北长22.1米、东西宽15米的一块混合花岗岩构成的覆钵状山坡上,分布着三组线条宽而浅,粗率劲直,作风原始,断面呈“V”形,面壁光滑,以石器敲凿磨制而成的岩画。这是中国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岩画,是东南沿海地区首次发现的岩画,是惟一反映农业部落原始崇拜内容的岩画,距今约7000年。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称之为我国最早的一部天书。1.茯茶的历史沿革唐代以后,茶叶由官方统制,贮存一地边地府库,交换马匹,此为“官茶”;而茶商由产地贩运交售给茶马司的茶叶,须向户部纳税请领执照,称为“请引”。每“引”规定可贩茶100斤,纳税200钱;不及“引”者,谓之“畸零”,另行发给“由贴”。无“由引”及茶引不等者即为“私茶”。当时朝廷为鼓励茶商贩运茶叶,每次将运到茶马司交割后,都奖给茶商;上引附茶700斤,中引560斤,下引420斤,作为酬劳,由他们自己出售或换马。因此种酬劳是在正茶(即交割的茶)之外附发的,称作“附茶”。以后用谐音“茯”代替“附”,便出现了“茯茶”。
明清时期六百余年间先后生产的“马合盛”、“天泰全”、“泰合诚”、“人民”牌茯砖茶深受西部地区广大消费者青睐。建国后由于集中公私合营生产规模扩大,最后集中于咸阳,使咸阳成为了中国最大的茶叶集散地和加工地。
1953年3月,经过科研人员的努力,湖南安化砖茶厂试制茯砖成功。
1958年后,一直由 *** 安排在湖南益阳茶厂和临湘茶厂生产,成为湖南黑茶的代表性品种,国家每年按计划安排湖南茯砖的生产和储备,以保障边区人民的需求。随着人们对健康理念的深入了解,茯砖市场逐渐从边区向内地扩散,国际市场也开始认识到茯茶的保健价值,湖南益阳茶厂生产的茯砖也成为唯一出口日本的茯砖茶。
1959年湖南白沙溪茶厂(前身即安化砖茶厂)改用机器压制,开始大量生产茯砖。
1970年按 *** 统一安排,“茯砖”改由湖南益阳茶厂生产。
1983年后,茯茶拼配用料,部分采用平地茶原料,叶张薄、瘦,含梗较多,色泽也较黄褐,欠均匀一致。
2010年,陕西省任臣氏茯茶和秦御茯茶等成功地保护性恢复了具有600年历史的泾阳茯砖茶,这将给陕西茶产业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2.砖茶的历史,泾阳茯茶的历史砖茶,又称蒸压茶(俗称边销茶),顾名思义,就是外形相砖一样的茶叶,它也是紧压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种,以茶叶、茶茎,有时还配以茶末压制成的块状茶。
产于中国陕西、湖北、湖南、四川、云南等地区。是汉族人创造并在茶马互市中交换给西北民族的一种商品。
为西北乃至中亚、俄罗斯地区的人民所喜爱、成为生活中的必需品。砖茶是用各种毛茶,晒青,经过筛、扇、切、磨等过程,成为半成品;再经过高温汽蒸压成砖砖茶产于中国陕西、湖北、湖南、四川、云南等地区。
是汉族人创造并在茶马互市中交换给西北民族的一种商品。为西北乃至中亚、俄罗斯地区的人民所喜爱、成为生活中的必需品。
方砖型或其他类型的茶块。砖茶是以优质黑毛茶或者晒青为原料,经发酵和发花工艺产生冠突散囊菌(俗称“金花”),其汤如琥珀,滋味醇厚,香气纯正,独具菌花香,长期饮用砖茶,能够帮助消化,有效促进调节人体新陈代谢,对人体起着一定的保健和病理预防作用。
因而,在中国西北地区有“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之说。砖茶与奶、肉并列,成为西北各族人民的生活必需品。
茯砖茶是陕西茶商发明的一种茶叶加工产品,已有600余年的历史。茯砖茶是中国商业文明萌芽阶段重要的高价值产物,大规模手工茶产品,是丝绸之路最重要的贸易物资,也是西、北部边疆军政开支的财政支柱税源商品。
茯砖茶是陕西茶商对中国茶业、商业文明的重大贡献,茯砖茶造就了秦商、西商的商业基础。湖北赤壁市羊楼洞古镇是中国砖茶的故乡,茶马古道的源头,赤壁市羊楼洞产茶始于唐朝,盛于明清,砖茶生产历史悠久。
羊楼洞古镇雷氏家族世代经营砖茶,羊楼洞商人雷中万于清乾隆元年(1736年)开办“羊楼洞茶庄”,后又将“羊楼洞茶庄”更名为“洞庄茶号”。茶号设在羊楼古镇庙场街中段最繁华处,厂房设在观音泉下60米处,以羊楼洞茶为原料,引观音泉水制作。
因观音菩萨座驾为莲花,故所产砖茶“以莲花为案,以洞庄二字为识”,至今,已有200余年历史,有"砖茶之源,百年洞庄''之说。古诗:羊楼古巷青石幽,洞庄百年木楼秋,千载修得茶香绕,观音泉韵洗风流。
便是描写的羊楼洞著名的观音泉与洞庄砖茶史。2 制作方法 编辑砖茶主要是用黑茶作原料经过高温高压蒸压而成的,如云南产的紧茶、小方砖茶;四川产的康砖茶;湖北产的青砖茶(又名洞茶),湖南产的黑砖茶、茯砖茶、花砖茶等等。
也有用红茶为原料做成的红砖茶,俗称米砖茶。生砖茶必须贮存在清洁、防潮、无异味的库房中。
贮存环境一定要避免阳光照射。不要和有毒、有害、有异味、易污染的物品混放。
对于保存很多年的生砖茶,如果不立即品饮,应该保留其外纸及竹壳,以护其气味。[1]所有的砖茶都是蒸压成型,但成型方式有所不同。
如黑砖、花砖、茯砖、青砖、米砖茶是用机压成型;康砖茶则是用棍锤筑造成型。在砖茶的压制技术中,汽蒸沤堆是芙砖压制中特有工序,同时它还有一个特殊的过程,即让黄霉菌在其上面生长,俗称“发金花”。
茯砖茶以有较多的金黄色的霉花为上品,霉花越多质量越好。3 相关故事 编辑砖茶内地不多见,主要是供给边疆民族饮用。
《唐史》就有“嗜食乳酪,不得茶以病”的记载。由于他们肉、奶食品吃得较多,因此“宁可一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砖茶成为他们生活中的必须品便是理所当然的事了。
砖茶起源于唐代太和年间,是我国内蒙古、新疆、 *** 、宁夏、甘肃等西北民族居民生活的必需品,也为日本、俄罗斯、英国、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所喜爱。由于边疆民族肉、奶食品吃得较多,蔬菜较少,而喝茶既可消食去腻,又可补充人体所需的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故有“宁可一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之说,砖茶已成为他们生活中的必需品。
数百年来,砖茶以其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功效,与奶、肉并列,成为西北各族人民的生活必需品,被誉为“中国古丝绸之路上神秘之茶、西北少数民族生命之茶”。因此,历年来我国生产的砖茶以边销为主。
自1992年开始,国家建立了国家储备制度,规定了边销茶原料储备品种及边销茶成品储备品种。规定边销茶原料储备由产区定点生产企业代储,边销茶成品储备由销区供销社主营公司代储,储备所需资金由代储单位向当地开户银行申请贷款解决。
为有计划地组织边销茶生产,国家建立边销茶生产基地,落实定点企业组织生产。以保证边销茶的数量和质量。
根据市场行情,国家适时调整边销茶原材料和成品的价格,规定边销茶的指导价格。市场开放以来,国家虽然逐步放开对边销茶的特殊管理,但边销茶销售价格20多年来变化不大,加工、包装后基本上是保本销售。
从2004年以后,砖茶的经销逐渐放开,除了供销社以外,厂家也开始在当地进行直接销售。但是,国家和各地 *** 对于砖茶的“照顾”政策一直没有改变。
比如内蒙古 *** 对于负责砖茶经营的内蒙古供销社每年在仓储、进货等方面给予融资政策方面的扶持,以此来保证全区的砖茶供应4 食材介绍 编辑我国有六大基本茶类,花茶、速溶茶、袋泡茶、等则是在六大茶类的基础上进行再加工而来的。花砖、茯砖、黑砖、青砖等砖。
3.泾阳茯砖茶的发展历程第一,泾阳是周秦汉唐的发源地,是中华文明的发源中心;位处关中腹地、泾河下游,秦时开浚的郑国渠。渠口位于泾阳境内的泾河上,引泾水灌溉沃野,物产丰裕、商贾云集、商贸繁荣。
第二,秦汉唐的都城所在古咸阳、古长安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泾阳正处于这个中心区域。交通便利,信息通畅。自古因秦岭天堑阻隔,陆路难行,南北货运主要靠水路运输,泾河下游水面宽阔,加之县境内上游有郑国渠首,船运只能到泾阳码头。
第三,泾阳又在丝绸之路的起点上,恰处于南北地区的中间地带,也就成了东西南北货运的必经之地。
第四、过往茶到泾阳后必须转水路为陆路。为方便运输,就必须在泾阳另行加工,压缩体积。
第五、宋代以后历代多有以茶治边的政策,朝廷多设有茶马司,专门经营用茶来换西北少数名族的马匹。朝廷行为也会是促成泾阳发展成为南来西运茶叶、物资集枢纽的一大因素。
4.茯茶的历史渊源知道吗茯茶,属六大茶类中的黑茶中特色产品,是后发酵茶,也是全发酵茶。边销茶之一,原本是西北,哈萨克,蒙古等游牧民族地区特需商品。因在伏天加工,故称伏茶。以其效用类似土茯苓,美称为茯茶、茯砖。由于系用官引制造,交给官府销售,又叫官茶、府茶。
茯茶过去600年产地在陕西泾阳,1958年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茶叶局考虑到在泾阳制茶,存在着二次运输,成本偏高等原因,取消了咸阳泾阳茯砖厂,将茯砖加工的任务全部交由湖南省承担。目前主要产地为为陕西泾阳及湖南益阳。
一般情况陈放年代越久香味越浓,茶汤越易冲泡出来,茶汤色泽红艳明亮。茶中的金花能有效调节人体新陈代谢,并有降脂、降压、调节糖类代谢的功效。
5.四川边茶的历史发展茶叶是边疆民族的生活必需品。历代统治阶级,为了加强对国内少数民族的统治,都把茶叶作为重要统治工具。四川边茶生产历史悠久,宋代以来历朝官府推行“茶马法”,明代(公元1371至1541年)就在四川雅安、天全等地设立管理茶马交换的“茶马司”,后改为“批验茶引站”。清朝乾隆时代,规定雅安,天全、荣经等地所产边茶专销康藏,称“南路边茶”;灌县、崇庆、大邑等地所产边茶专销川西北松潘、理县等地,称“西路边茶”。
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对茶叶实行“保证边销”的方针,大力扶持边茶生产,使四川边茶迅速恢复和发展,产量超过历史水平,品质不断改进,并实现了生产的机械化,正向连续自动化前进。南路边茶产品有康砖、金尖两品种,年产量15万一20万担,主销 *** 、青海和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西路边茶产品为茯砖和方包两种,产量近5万但,主销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及青海、甘肃、新疆等省(区)。
6.黄金铂金不如黑金 安化黑茶金花茯砖保健在哪黑金黑茶是安化的高品质标志性榜样。黑金来源于九龙池,历史追溯到明朝。1363年朱元璋为求安化黑茶不惜重金犒赏立下大功的安化茶商,御赐代表皇家尊荣的“九”字符,赐号该三十九人组成的安化黑茶商队“三十九铺”。经过历代茶商传承、演变,1568年第一家“三十九铺茶馆”正式在京成立;后在晋商的推动下,“三十九铺”开始在京盛行。明清两代是安化黑茶发展的黄金期,三十九铺等一批安化茶铺也走向无比辉煌,号称“十里一铺,黑茶传奇”的茶业盛世由此开启。其中品质最高的黑茶位于南金乡药场村境内,海拔1628米,是县内最高峰。山顶有一天然水池,宽广二丈,不涸不溢,周围有九条山脊簇拥池边,形似九龙临池饮水,故名九龙池。将军岩位于南金乡将军村境内,有巨石高约30米,旁有石盔、石印,下有养马栏,威武雄壮。三面环水,云影天光。传说是“将军坐水口,必有大富贵”,故称“将军岩”。原将军公社由此得名,此两地中间地方盛产一种野生茶叶(黑金茶),其茶叶品质一品,叶大 汁满味香,价格一品,超过黄金故名黑金(黑金黑茶)。黑金茶以优质原黑金茶叶加工的产品:天尖系列明朝贡品“黑贡”“金贡”,清代官茶“黑印茶”、“金印茶”、“红印茶”、金花茯茶、道家养生茶等等,现代生产:高档精品精装天尖;紧压千两百两、花卷茶等。
方法/步骤
投茶 将黑金黑茶大约8g投入如意杯中。如意杯是泡黑茶的专用杯,它可以实现茶水分离,更好的泡出黑茶。如意杯是 湖南省怡清源茶业有限公司 的专利产品,它的最大特点是方便、快捷。
冲泡 按1:40左右的茶水比例沸水冲泡。由于黑茶比较老,所以泡茶时一定要用100摄氏度以上的沸水,才能将黑金黑茶的茶味完全泡出
茶水分离 如果用如意杯冲泡黑茶,直接按杯口按钮,便可实现茶水分离。再将如意杯中的茶水带入茶杯用直接饮用即可,也可直接用如意杯饮用
黑金黑茶是安化的高品质标志性榜样。黑金来源于九龙池,历史追溯到明朝。1363年朱元璋为求安化黑茶不惜重金犒赏立下大功的安化茶商,御赐代表皇家尊荣的“九”字符,赐号该三十九人组成的安化黑茶商队“三十九铺”。经过历代茶商传承、演变,1568年第一家“三十九铺茶馆”正式在京成立;后在晋商的推动下,“三十九铺”开始在京盛行。明清两代是安化黑茶发展的黄金期,三十九铺等一批安化茶铺也走向无比辉煌,号称“十里一铺,黑茶传奇”的茶业盛世由此开启。其中品质最高的黑茶位于南金乡药场村境内,海拔1628米,是县内最高峰。山顶有一天然水池,宽广二丈,不涸不溢,周围有九条山脊簇拥池边,形似九龙临池饮水,故名九龙池。将军岩位于南金乡将军村境内,有巨石高约30米,旁有石盔、石印,下有养马栏,威武雄壮。三面环水,云影天光。传说是“将军坐水口,必有大富贵”,故称“将军岩”。原将军公社由此得名,此两地中间地方盛产一种野生茶叶(黑金茶),其茶叶品质一品,叶大 汁满味香,价格一品,超过黄金故名黑金(黑金黑茶)。黑金茶以优质原黑金茶叶加工的产品:天尖系列明朝贡品“黑贡”“金贡”,清代官茶“黑印茶”、“金印茶”、“红印茶”、金花茯茶、道家养生茶等等,现代生产:高档精品精装天尖;紧压千两百两、花卷茶等。
7.蒙顶山茶的发展史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
蒙顶茶简介 蒙顶茶产于四川蒙山。蒙山跨名山、雅安两县,山势巍峨,峰峦挺秀,绝壑飞瀑,重云积雾,景色与峨眉山、青城山齐名。
古人说这里“仰则天风高畅,万象萧瑟;俯则羌水环流,众山罗绕,茶畦杉径,异石奇花,足称名胜”。蒙山有上清、菱角、毗罗、井泉、甘露等五顶,亦称五峰。
相传2000多年前,僧人甘露普慧禅师吴理真,“携灵茗之种,植于五峰之中”。蒙山五顶,中顶上清峰最高。
吴理真在上清峰栽了七株茶树。这茶树“高不盈尺,不生不灭,迥异寻常”,“味甘而清,色黄而碧,酌杯中,香云罩覆,久凝不散”,久饮此茶,有益脾胃,能延年益寿,故有“仙茶”之誉。
蒙顶山茶的历史及演变过程 《尚书》所谓“蔡蒙旅平者,蒙山也,在雅州,凡蜀茶尽出于此。”蒙顶种植茶树早在西汉甘露年间(公元前53年)县人吴理真亲手将七株“灵茗之种,植于五峰之中,高不盈尺,不生不灭,迥异寻常”。
这是我国人工种茶最早的文字记载。享有“仙茶”之誉的蒙顶茶,以它独特的品质,精湛的制艺,娟秀的外形,悠久的历史,灿烂的茶文化而蜚声中外,载誉史册。
《云南记》说:“名山具出茶,有山曰蒙山,联延数十里,在县西南。古诗云:“蒙山之巅多秀岭,不生恶草生淑茗”。
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现在,吴理真种茶遗址——皇茶园、汲水浇茶的古蒙泉、结庐休息的甘露石室、河神之女采茶仙姑的雕像,正吸引着众多旅游者前往参观,驻足凭吊。
世界茶文化发源地蒙顶山茶,随着南北丝绸之路走向五洲四海。 “名山之茶美于蒙,蒙顶又美之”。
蒙顶茶之所以为世独珍,不仅因为它具有优良的品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而且制艺特别精良。“蒙山有茶,受全阳气,其茶芳香,为天下称道。”
远在东汉,已有“雷鸣茶”、“吉祥蕊”、“圣扬花”等茶问世。“蒙顶茶味甘而清,色黄而碧,酌杯中,香云幂覆,久凝不散。”
唐代是蒙顶茶发展的黄金时期,天宝元年(742年)入贡皇室,从此名播神州。当时进贡长安的散茶类有雷鸣、雾钟、雀舌、鸟嘴、白毫等,紧压茶类有龙团、凤饼。
宪宗时,蒙顶茶已成为进贡最多的一种,《元和郡县志》载:“蒙山在县西十里,今每岁贡茶,为蜀之最”。蒙顶茶因入贡京华而誉满天下后,达官贵人不惜重金争相购买,身价百倍,昂贵异常。
“蜀茶得名蒙顶,元和以前,束帛不能易一斤先春蒙茶”。因此,当时名山农民种茶的积极性受到极大 *** 。
“以是蒙山先后之人竞栽茶,以规厚利,不数十年间,遂斯安草市,岁出千、万斤。”可谓盛况空前。
唐代,中日经济文化交流频繁,日本从公元630-894年间,派出大批遣唐使来中国学习政治、经济、语言文字、佛教文化、生产技术、建筑艺术等,前后共13次,每次多达数百人,包括大使、副使、留学生、留僧以及随员。文宗开成五年(840年)留学僧慈觉大师圆仁学习期满,从长安回日本,唐皇李昂向他馈赠的礼物中,即有“蒙顶茶二斤,团茶一串。”
此时,蒙顶茶不仅在国内享有很高声誉,而且已作为国家级礼茶,飘洋过海传到国外。 如果说唐代开创了蒙顶茶发展的黄金时期,那么,宋代则是蒙顶茶和名山边茶发展的极盛时期。
蒙顶茶的质量有很大提高,制茶技艺进一步完善,创制出万春银叶、玉叶长春等贡品。那时,四川茶叶产量居全国第一,名山茶叶产量又居四川之首。
从宋神宗元丰初年起,近百年中,名山茶叶产量常在一百万公斤左右。 名山茶叶成为西南、西北地区少数民族所特别喜爱、适合他们饮用的“边茶”,特诏“专以雅州名山茶易马,不得他用。”
并“立为永法”。名山茶叶成为历代王朝与藏族、回鹘等族进行茶马贸易的专用商品,成为汉族人民同藏族、回鹘等族人民增强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
蒙顶茶自唐以来,一千多年中岁岁进贡,年年送京,直至民国除旧革新。解放后,蒙顶名茶得到应有的恢复和发展,蒙山茶场运用现代制茶技艺,按照古传贡茶的特点,恢复石花、黄芽、甘露、万春银叶、玉叶长春等名茶生产。
上世纪80年代,又创制春露、春眉等名茶。蒙顶名茶多次被评为 国家、省优、部优产品,前3种名茶已作为国家级礼茶。
近10年来,蒙顶名茶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产量增长,质量提高,不仅为国内人民所喜爱,而且跻身于国际市场,深受美国、日本、泰国、瑞士、斯里兰卡等国人民青睐。香港《文汇报》曾以“昔日皇帝茶,今入百姓家”为题,报道蒙顶茶“不愧为实至名归之茶中极品”。
茶中故旧“蒙顶茶” 蒙顶茶,产于地横跨四川省名山、雅安两县的蒙山,历史悠久,是中国最古老的名茶,被尊为茶中故旧,名茶先驱。 “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这两句飘扬蒙顶茶的诗句,寓意颇深,传说扬子江心水,味甘鲜美,用这种水泡蒙山中顶的仙茶,是人间最美的佳饮,常人不可得。
因此,古往今来人们一直对“蒙顶茶”爱慕之至,赞语不绝。 茶圣陆羽在评价名茶时曾说:“蒙顶第一,顾诸第二”(顾诸茶产于浙江长兴,是唐代名茶中的珍品) 古有“仙茶”之称的蒙顶茶其由来,有不少神话传说,传说古时有一位老和尚得重病,吃了很多药,都没有把病治好。
有一天,一位老翁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