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州是现在的重庆地区,渝州是隋朝时设置的州。开皇元年(581年)改楚州置,治所在巴县(今重庆市)。“因渝水为名”。
先秦时期,诸侯国巴国先后在今重庆地区的枳、江州、垫江建都。周慎靓王五年,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前316年),张仪入蜀灭巴之后,屯兵江州,筑江州城,城址在今渝中区长江、嘉陵江汇合处朝天门附近。是为史载重庆建城之始,截止2018年已有2334年历史。
后秦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巴郡为其一。汉代巴郡称江州,为益州刺史部所管辖。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巴郡先后是荆州、益州、巴州(信州)、楚州的一个下属单位。
隋文帝开皇元年,以渝水绕城,改楚州为渝州,隶属信州,这是重庆简称“渝”的来历。唐代延续“渝州”之称,为剑南道夔州都督府辖区。
宋代,属夔州路管辖,崇宁元年,渝州改为恭州。淳熙十六年,宋孝宗内禅宋光宗,光宗升之为重庆府。光宗先封恭王再登大宝,自认是“双重喜庆”,故称“重庆”。至此,重庆得名迄今已八百余年。
南宋景定二年,大蒙古国中统二年,蒙古军攻破成都,宋军退守重庆,彭大雅出任重庆知府。为防御之需,彭大雅竭尽全力拓修重庆城,向北扩至嘉陵江边,向西扩至今临江门、通远门一线,范围大致比李严扩建的江州城扩大了两倍,奠定了此后直至明清重庆古城的大致格局。
元、明、清三代,重庆府之称延续,为四川等处行中书省、四川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四川巡抚及四川总督等管辖。
扩展资料:
重庆古称江州,以后又称巴郡、楚州、渝州、恭州。南北朝时,巴郡改为楚州。公元581年隋文帝改楚州为渝州,重庆始简称"渝"。
重庆历史悠久,加之特有的民风民俗,形成了独特的文学。长江从重庆主城区到巫山这一段,航道崎岖艰难,水流湍急,礁石密布。
古时江上船只多靠人力推挠或拉纤航行,拉动船只前进的工人被称为纤夫,纤夫少则十几人多则数百人,只有用口号来统一指挥,这样的口号既是指挥劳动的号令,也是纤夫描绘生活的载体,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口头文学形式,被称为“川江号子”。
由于现代航运技术的发展,纤夫已经不复存在,但是“川江号子”得以保留,在重庆有专业的川江号子表演团体。
重庆在抗日战争期间是中华民国的首都,被占领地区的大量人口移民至此,其中不乏知名的作家,这一时期在重庆诞生的文学作品数量多。
重庆在国共内战期间,是国民党和共产党发生激烈政治斗争的城市。于是,描写这一段历史时期的文学作品具有相当的规模,例如小说《红岩》、《一双绣花鞋》。重庆本地的著名文学家有何其芳、莫怀戚和吴芳吉等。
川剧是重庆主要的戏剧,重庆川剧自成一格,被称为渝派川剧。重庆川剧院是重庆川剧的重要机构,由它创作的剧目《金子》是最具代表性的渝派川剧。
另外,重庆有重庆京剧院等其他地方戏剧表演机构,和重庆话剧团。重庆大剧院和重庆人民大礼堂,以及各个区县的剧院是进行戏剧表演的主要场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重庆
渝州:今重庆市为唐代渝州治所.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李白《峨眉山月歌》)
这是李白二十六岁(726)初离蜀地时的作品,诗中描写了峨眉山月影入江流的迷人景色,表现了诗人离乡时对故乡山水的深深依恋.全诗意境明朗清新,语言自然流畅.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在一个云淡风清的秋夜,诗人从平羌江乘舟而下,峨眉山上的半轮秋月悬挂在幽美静谧的夜空,皎洁的月影倒映在静静流淌的江水中,伴随着诗人远去的行舟,和江水一起流向远方.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又一个天高云淡的夜晚,一叶轻舟从清溪出发,在月光的照耀下向三峡驶去,用不了多久,就要到达渝州了,从峨眉山一直跟随诗人行走的明月,被岸边的高山遮住看不见了.
注释:
①峨眉山:位于四川成都西南峨眉山市境内,最高峰万佛顶海拔3099米,是著名的旅游胜地和佛教名山.
②半轮秋:半圆的秋月.
③平羌:平羌江,又名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经芦山、雅安、洪雅、夹江,到乐山与大渡河汇合流入岷江.
④清溪:唐时泯江的一处渡口.君:指峨眉山月.
⑤渝州:今重庆市为唐代渝州治所.
渝州,即今重庆市。 秀美山城-我在渝州隋初改楚州为渝州,治巴县,即今重庆。后遂以渝为重庆的简称。重庆,又称巴郡、楚州、渝州、恭州。南北朝时,巴郡改为楚州。公元581年隋文帝改楚州为渝州,重庆始简称“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