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雨朦胧、巍峨壮阔所引发的浪漫之美:“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这是宋玉《高唐赋》中的描写。三峡一带由巫傩而来的楚文化一向极具浪漫主义风韵,而这一句写巫山神女的名句更是神秘奇妙,如梦如幻。神女峰巍峨险峻,高不可攀,但云来雾去的霓裳羽衣又衬托出她的出尘离世,恍如居于高高的仙阙。
楚辞中的这一浪漫主义传统后来被李白继承发扬,在三峡,他也曾激发出无穷无尽的想象,色彩流溢轻舟已过的文辞华章喷薄而出,一泻千里。
山水清音、怡情畅性的和谐之美:群山葱茏,江水澄澈,清歌佳句自然也油然而生。在三峡一带居住的巴人,很早就流行一种歌谣,后来被白居易发展为“竹枝词”,成为一种固定的文体:“瞿塘峡口水烟低,白帝城头月向西”,明朗自然,平淡悠远,为后来的许多诗人所继承。
高峡急水,奔腾直下宏大劲健之美,气势磅礴“山随平野尽,江人大荒流。”这是李白出蜀时在宜昌所作,气象雄奇驰骋,回肠荡气。唐人多好游历,他们自四面八方而来,但每到三峡,乍见此雄伟景象,往往惊心动魄,不惜花费笔墨渲染,慷慨之气,跃然纸上。
萧萧落木、滚滚长江烘托的悲壮之美:“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这句杜诗充满低徊盘桓、雄浑苍凉。据说三峡一带的少数民族(古代僚人)便要击鼓鸣号,想必号声曾一夜夜深入杜甫的梦境,令他梦魂皆惊,辗转反侧。而在杜甫的三峡诗中,有许多首皆表达出感慨身世、壮志未酬的悲壮,这也是三峡涛声的回响吧!
《三峡》的景色美、感情美、韵律美、写法美分别美在无限风光、万千气象、尺幅千里、音乐美感。文章的第一段只有33个字,却是全景式的宏观勾勒,可谓笔力雄健,内容雄奇,写得异常的美。
就那么一笔,总写了磅礴的山势,勾勒出700里三峡的雄险,描写了群峰连绵、隔江对峙、山高峡长的壮丽。就那么一笔,视点变化多姿,“三峡七百里”写三峡之长,似乎只有俯视才可能尽收眼底。
文学赏析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写山之“高”,又用“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侧面烘托,让人进一步感到三峡的狭窄,寥寥数笔形象地勾勒出三峡磅礴逶迤、雄伟峭拔的整体风貌,使读者很快被三峡的雄险气势所吸引。
水是山的眼睛。作者按自然时令来写水,先写水势最大最急的夏季。用“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正面描写水势之险恶、水位之高、水流之急。
《三峡》一文带有骈文的特点,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布局自然,思路清晰,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本文的美点如下:一、层次清晰之美 本文采用总分式的结构,层次清晰地展现了三峡的山水之美。文章第一自然段,写三峡概貌,总体描写三峡峡长山高的雄伟气象。接下来三个自然段,抓住三峡四季的特点具体描绘三峡之水,写三峡水由丰到枯的特点,分别展现了夏天、春冬之时和秋天各个不同季节的自然景象。充分展现了条理清晰,层次分明之美。 二、景物描写之美 课文廖廖一百五十余字,点燃勾画出三峡不同季节的不同气象,生动再现了三峡夏天的动人心魄、春冬的沉静优美、秋天的肃杀凄清。 写夏水,重点突出夏水的水流湍急,迅猛异常。作者从不同角度描写夏水之丰。其中,“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正面描写夏季江水暴涨,水流湍急的特点;“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侧面描写夏水的流速之快,更表现出江水一泻千里的豪迈之美。 写春冬之景,既有仰视又有俯察,且用语凝练生动,惜墨如金的展现春冬之水的宁静之美。难怪余秋雨曾在自己的《三峡》中这样评价:他用最省俭的字句刻画过三峡春冬之时的“清荣峻茂”,晴初霜旦的“林寒涧肃”,使后人再难调动描述的辞章。 写秋水,短短几句,寥寥数字尽显秋日的肃杀凄凉。 课文写景,抓住景物的特点,既有整体概貌,又有四时特征,景物鲜明,特点突出。在景物描写之中,通过远近、明暗、虚实、等角度仰视、俯察、平视三种视角,动静结合来表现景物的立体感、层次感,展现出一幅灵动而富有蓬勃气息的三峡风光画卷。 三、情景交融之美 国学大师王国维曾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是客观的,而写景之人则是有情的。作者对任何景物,总会有自己的感情,没有感情色彩的景物只不过是苍白美丽的“躯壳”。 本文作者对三峡的描写比较客观,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没有通过语言直接表现出来,但是,在描绘三峡奇景时,景中含情,情景交融,从字里行间可以体会到作者的欣赏之情,及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