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县状元桥 介绍祁东县状元桥在祁东县归阳镇,有一座五孔石拱桥,全长80米,宽8米,高9米,横跨白河入湘江之汇合口。桥面上有石栏、桥亭。相传,石桥建成时刚好有一位新科状元从这里路过,当时,桥两端人山人海,建桥工程师有意考考这个状元公,要他对上了对子才能通行,石匠道:“大桥刚合,从此通行,必吟诗作对,有所感,有所为。状元公有何想法?”状元公沉吟了一会,欣然对曰:“小生新中,尔后为官,当效国惠民,不图名,不图利。众父老不必担心。”在场人听后,一致称妙,于是,当即将这座桥命名为“状元桥”。特色一座五孔石拱桥,全长80米,宽8米,高9米,桥面上有石栏、桥亭。 禅林乡状元桥状元王樾,系南宋时苍溪县青山镇(今禅林乡青山观村)人,唐代中书三品、刑部侍郎王浔之六世孙,宋洋州刺史、累官至刑部侍郎王诗之子。王樾少时勤奋好学,其文章凝重湛深,尤长经济学术,南宋理宗绍定年间(1228—1233)中状元,后任京畿大夫,旋升巡案,年迈还乡,居县城南门古学街状元府。在其居所门前有玉女河(北门沟),由城北绕城九曲而东,贯古学街,汇入嘉陵江,常因山洪暴涨,乡人苦于进城不便。王樾审形度势,鸠工伐石,于河上建双孔拱桥一座,桥长三丈一尺,宽一丈二尺,高一丈二尺五寸,县人为彰其行,纪其事,呼此桥为“状元桥”留传至今。 南昌 状元桥清朝 ,江西大廋有个戴衢亭,自幼勤奋好学,很有才华。只因县官有眼无珠,他虽然参加了数十次考试,一直考到三十方尽,连个秀才也没有考上。一年又逢县考,戴衢亨仍是榜上无名。众童生出于义愤损助他买了个秀才,才使他取得了乡试的资格 。在八十天时间里,他从乡试到京试,从京试到殿试,连中三元,皇帝亲自召见,钦点头名状元,衣锦还乡。戴衢亨有感于自己赴考的不平道路 ,警告那些玩忽职守,埋没人才的官员,在家乡的一座祠堂上题写了一副对联: 三十年前,县考无名,府考无名,道考无名,人眼不开天眼见; 八十日里,乡试第一,京试第一,殿试第一,蓝袍脱下紫袍归。 戴衢亨中了状元,影响很大。那个县官自知失职有罪,暗中挂印逃走了 。后来 ,人们在南昌为戴衢亨造了一座“状元桥”。襄阳状元桥明初洪武年间,襄阳城内突涌泉水,清冽可口,襄阳府遂在此创办乳泉书院。时有书生任享泰,修学数载,高中状元。知府大悦,下令在书院整修泮池和拱桥,迎候状元,后人称此桥为状元桥……南昌市区古桥在1928年前保存了许多,随着拆城墙建马路,一些桥梁被拆建,现存的古桥也都是马路拓展经几次拆建重修的。市民熟悉的市内古桥有: 高桥 位于今象山南路高桥 巷,也是古代城南区一条最长的桥。明万历十五年(公元1587年)始建,初建时为拱桥,跨湖,长约300尺,为当时南昌城区最长的一座桥。因桥建在汉代南州高士徐孺子祠附近,为纪念这位先贤,故名“高士桥”。后改为石构式平桥。当时在桥附近有南昌、新建两县县学,知府范涞说:“桥龙名,外象也,龙以跃名,内象也。”希望两县学子学业有成,像龙一样腾飞,又将此桥命名为“跃龙桥”。高士桥始建时,两侧无护栏,为安全计,后在其两侧加筑石柱82根,间有护板。桥的两端各设木牌坊一座,上书“跃龙桥”三字,颇为壮观。明王仲序诗:“桥列东湖隐素秋,桥前故宅抱清流。马嘶波影青龙见,鱼戏檐阳紫具浮。题柱谁论支大厦,洛川人意在南洲。临分莫动问梁思,把臂如年忆再游。”从诗中可看出当时跃龙桥之情景。至康熙年间,巡抚董卫国、提督严明又主持大规模重修,使之成为当时南昌市内一座较大的桥梁。该桥建在西湖之畔,后因桥西逐年淤寒,不少人在此搭棚建屋卖旧货,逐渐形成高桥露天市场,终是喧嚣,已失古风,到清朝未年,桥与路平,已空留“高桥”之名。桥旁曾有“跃龙坡”,如今只有“高桥巷”街名。 定山桥 坐落在青云谱道观西南进出口处,建于西汉年间,始称“陈家桥”。后因处定山又名“定山桥”,是南昌市有据可考修建最早的一座古石桥。清乾隆年间重修,长15米,宽3米,3孔红条麻石结构,载重15吨,至今仍在沿用。属青云谱外十景“五里三桥”之一。 洪恩桥 建于唐贞元十五年(公元799),位于东湖同仁祠左侧,由洪洲观察使李巽所建。洪恩桥的建立,将东湖一分为二,以洪恩桥为湖界,桥西为西湖(即孺子亭处),桥东为东湖(即百花洲处),桥为高拱形,颇有古风。宋治平中,少府监杜植复修,又名“杜公桥”。南昌教案(江召棠惨案)发生时,主凶法国传教士王安之就是在洪恩桥附近被群众发现,殴毙后抛尸于湖中。1928年,拓建中山路,在洪恩桥毗近,兴建水泥混凝土桥一座,改称“三道桥”。 状元桥 位于今民德路东段,靠近当今八一公园,是东湖与南湖的分界桥,建于明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原为一座石拱小桥,砖石结构,称“广济桥”。传说清朝初年,大庚(今大余)县才子戴衢亭屡考落榜,乡里人不服,为他出钱捐了一个秀才,使戴衢亨获得参加乡试资格。在乡试中,戴衢亨一举考中举人,赴京又得是进士,经殿试高中状元。戴衢亨荣归故里,途经广济桥时,挥笔写了一副对联,上联是“三十年前,县考无名,府考无名,道考又无名,人眼不开天眼见”,下联是“八十日里,乡试第一,会试第一,殿试又第一,蓝袍脱下换紫袍”,以汇心中之积愤。清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由戴衢亭出资,知县钱志遥主持重建,并将此桥改名“状元桥”。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南昌绘成图标称“状元桥 ”。1935年辟筑民德路中段,改为混凝士整体板桥,长9米,宽14米,设计荷载为汽B-拖60。 塔子桥 位于解放西路江西国药厂东南,清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重建,称塔资桥。乾隆《南昌县志》记载:“塔子桥,亦名塔资桥,在进贤门外灌城乡九部,位于资溪上,有石塔,故名塔资桥。”后演变为“塔子桥”。原桥为砖石结构。1968年拓宽上海路时被拆除,改建为钢筋混凝士水泥桥面,长16米,宽14米,设计荷载为汽15-拖60。 朱姑桥 位于城南南莲路北段,地处青云谱岱山,原桥始建于唐代,系青条石结构小型便桥,称“姑嫂桥”。清初,朱耷(八大山人)兄妹分别隐发达地区沥水两岸,改便桥为石墩的青条石桥,更名“朱姑桥”。1928年在修筑南昌市至莲塘的公路时,在原桥(已废)东30米处建钢筋混凝土桥,仍用“朱姑桥”原名。1965年将桥改建成长12米,宽12.5米,设计荷载汽10-拖60。原桥为青云谱外十景“五里三桥”之一。 鸡公桥 位于南昌县刘傅村东1.5公里,原为木桥。传说晋代有蛟精为害,一夜要犁出99条大河,使江西化成大海。许真君求助观音菩萨,观音命土地神半夜在此佯作公鸡啼,蛟龙以为天亮,欲逃,被观音擒住,交由许真君锁于万寿宫古井铁柱宫中,后乃称此桥为“鸡公桥”。1970年将桥改建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长13.9米,宽7米,载重量为15吨。 南浦桥 位于南昌城外南塘湾之西南角,通蓼洲路。原住此三洲居民均以舟通行城内,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大都督朱文正在此叠石为桥,并覆以屋,名曰“广济”。后年久失修,桥废。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由舒廷璋等组织人员重修,更名“南浦桥”。桥为巨石墩台,五孔,上架重木,墁石桥面,桥上覆屋18间,桥旁还建有围墙,十分壮观。南浦桥傍南浦亭,曾是“豫章十景”之一,清未至民国时南浦桥渐废,今已由钢筋水泥建成的抚河桥代替。 安义县历史上以人名、地名、动物、平安等命名的古桥达66座之多,这些桥大多分布在全县各乡镇,许多至今仍在使用。 黄建桥 位于安义万埠枧溪村南南全公路北侧30米处,始建于唐大顺二年(公元891年),距今1100多年,是一座至今仍在供人畜使用的古桥。清乾隆年间曾重修过。桥面铺设长条麻石,石砌桥台。 济圣桥 位于安义县长埠乡罗田村,建于宋代,筑有石墩台3座,石梁6支,至今未损,仍可通行人。 北山桥 位于安义县东阳乡下北山村南,明代永乐年间由当地富户彭毓清资建。嘉靖二十年(公元1541年)彭毓清四世孙彭仲肃2人重修。桥台镶嵌碑记,桥形为花岗石拱桥,长14.6,宽3.3米,高3.3米,净跨4.3米。此桥古时为北接黄城铺驿路,南连徐埠之要冲。今为乡村公路(向平至北山)桥。曾承受5吨卡车通告而无损。 钟溪桥 位于安义县城北20公里峤崚乡吊钟村,由耆民帅有序、监生帅达贤募修,是一座古桥,但始建年代已无资料考证。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冬重修(桥东桥台刻记),桥型为青石拱,桥面铺青石台阶。长15米,宽6米,高6.7米。桥下原可行舟,今筑水闸停航。此桥旧时为合水山区对外的主要通道。 乌溪桥 坐落在安义新民乡乌溪村,跨乌溪港,为清时驿道桥。长42米,宽1米,高1.97米,7孔,孔跨5米。石墩和桥面铺架长条石21支。清乾隆年间,村民陈会洲捐款重建此桥。至今桥面仍有明晰石刻“陈会洲修六墩,条石十五支”字迹。 县城浮桥 位于安义县城南门街南端码头处,古为津粤驿道要津,今为县城跨越北潦河之辅助桥。明正德十五年(公元1520)在北端道建浮桥一座,共9节。清康熙十一年(公元1673年),在南端沙滩上建石桥一段,计10墩,桥长30米,宽4米,与浮桥衔接。清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重修,石桥加高1米,浮桥增加2节。原浮桥为木制,1981年改为铁质浮桥,两边设栏杆,至20世纪90年代未,这座传统的古浮桥终止使用。进贤见于县志记载的古桥有79座,最早的桥建于宋代。 通济大石桥 位于进贤县北端,跨通济河。宋皇祐年间(公元1049-1053年)由僧人法澄、法净建。桥上建有屋宇,以利行人趋避风雨。后经元明清历代维修,覆屋不存。现存的通济大石桥是康熙四十一年(公元1702年)由当时县令尚崇震复修的。新中国成立后在桥面两侧增设了护栏。桥为二孔拱桥,孔用麻石,余为红石,孔径7.2米,全长22米,宽6.7米,高4.9米。现为进贤县文物保护单位。 钟陵桥 在进贤县钟陵乡南端。元大德年间(公元1297-1307年),进贤知县赵铨修建,传说开始建桥时屡修屡塌,乡人埋一小钟于桥侧镇邪,桥才建成,故名钟陵桥。明弘治(公元1488-1505年)初年,县令褚潭重建此桥。桥为三孔拱桥。红石料,孔径4.55米,全长25.9米,宽5.5米,桥面呈弧形,中高4.3米,两头高4米。钟陵桥设计构筑精巧牢固,能通行机动车辆。1982年曾将卷拱上部及桥面作了加固重修。该桥现为进贤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池溪桥 在进贤县池溪街南端,明正统年间(公元1436-1449年)县令张冲建造。并在桥上建造屋宇,以便过桥者避雨休憩。成化未年(公元1487年),由县民车銮重新建造。桥为3孔红石拱桥,长29.2米,高5.6米,桥建造得坚固耐用,经历400多年后,1965年作了部分整修,桥墩、桥孔保持重修原貌,桥面已铺水泥,两侧增设了石护栏,现为进贤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状元桥由来及其典故:
原来这座小桥历史数百年之久,一日,一位后来成为晚清时期佳绩卓越的某公来到桥边,由于几年参加科考未果,心中烦躁,独涉桥边,此时来了一位老者安抚几句,顺手摘下一朵杏花送与后生,果然后生在当年科考中摘的状元桂冠,状元桥由此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