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受封于祁地(今山西祁县)。二十岁,尧代帝挚为天子,都陶唐(今山西祁县)。在万国争雄的乱世,他团结亲族,联合友邦,征讨四夷,统一华夏,被推举为部落万国联盟首领。帝尧在主政期间,派神箭手大羿射日,派鲧治水,并且制定历法,推广农耕,整饬百官。
晚年,尧辟位,由舜继天子位。
辟位二十八年后,尧病逝于雷泽(今山东菏泽),安葬于谷林(山东鄄城),谥号为尧,被司马迁视为“最理想的君主”。
为政措施:
完善政治
尧执政初期,还没有基本的国家制度,国家只是部落联合体,非常松散,不利于国家的统一管理,所以在尧积累了一定的施政经验后,开始建立国家政治制度,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按各种政务任命官员,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建立较为系统的政治制度,为奴隶制国家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治理水患
祁尧处于原始社会,祁尧小的时候河水水平面覆盖了山西省中部,仅有山地丘陵等适合人类居住,尧帝治理水平面有功而当上了天子,河水治理后形成了两个大的湖泊,昭馀祁泽薮(时间让它渐渐变小,现已成为人类的居住地)和晋阳湖。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尧帝
尧帝是上古五帝之一,千古传颂的圣贤名主。赤县神州,皆称尧邦;中华儿女,都以炎黄子孙而自豪。这样一位大名鼎鼎的人物,其故里又在哪里?因当时尚无文字,又因年久代远,当时的遗物也大多无存,一些古书又记载不详,上述之谜颇费考证。但就目前仅存的遗迹、旧址、史书、与传说相互参校,河北省顺平县,实为尧帝的出生地。顺平县城西 20 里,有山名伊祁山,《太平环宇记》载:“尧住此山,后因作姓”。这与《史记·索引》中“尧,谥也,放勋名,姓伊祁”的说法是一致的。《古今地名大词典》“伊祁山”条注云:“在直隶完县( 今顺平县) 西,为尧母庆都所居。”清代学者陶宗仪在他所著《说郛》一书中亦说:“陈锋氏与赤龙合,生尧于伊祁。”元代翰林院侍读学士、昭信馆大学士、冀国公郝经在重修尧帝庙碑文中曾说:“中山之永平 ( 今顺平县 ),帝之所生,故有庙焉!而今则弗存。按《地志》,伊祁山尧母所居。今中山永平之西,水出伊祁口,越蒲阴为祁水,而州曰祁。永平之南有故城曰尧城,故有庙有碑,言尧生于此。永平之南有县曰庆都而无山。永平之西有县曰唐,有碑言,尧初封,唐县其故国也,有水出于常山之西,曰唐水,东合于祁水,以是徽之盖尧生于此,始受封焉。”
清代赵廷辅在《尧庙颂》中写道:“大哉尧,生伊祁,长庆都,帝平阳。”
南京大学历史系刘毓璜教授等人编写的《中国历代名人词典 )( 江西人民出版社、 1984 年版 ) 远古部分,“尧”条下注,“原居冀方 ( 今河北唐县一带 )后徙晋阳(今山西太原)”伊祁山与今属唐县的固城村只一溪之隔,古代区域划分本不确切,何况远古?将固城和伊祁山隔为二县的这条溪涧名叫龙母险。这个名称也和尧有关,险,有阻隔义。龙母,尧所在部落为赤龙图腾,尧母自然成了龙母,帝尧母子经常在这一带汲水、洗衣,溪名龙母险就是理所当然了。
伊祁山之西有村名坛山,是后人祭祀帝尧的处所,原有祭坛,故名。今已不存。顺平县在春秋时称”逆畤邑“。古代帝王祭天地和五帝的固定处所。顺平古称”逆”绝对不是单纯地名的巧合,而是以其为尧的出生地而自然成为后代帝王祭天地、五帝的场所,只是到了战国置县后才改曲逆。
伊祁山又名太子庵,因帝尧出生于此而得名。太子者,帝王子的通称,尧父帝喾高辛氏,贵为天子,其子被人们尊称太子是情理中的事。庵者,圆顶之茅屋。或因伊祁山之形似一圆顶茅屋,或因尧曾于山顶结茅而居名之。
顺平县南与望都毗邻。《帝王世纪》曰:“南有望都山,即尧母庆都所居”。望都山一名都山,一名孤山,今属唐县。尧封唐侯后,其母便移居都山,尧思念母亲常登上伊祁山,故《汉书·地理志》云:“尧山在北,尧母庆都山在南,登尧山望都山,故以为名”。望都县名即以此而得。
望都县早期名庆都县,清初时仍名庆都县。《望都志》记载:“至乾隆八年十月十日,高宗巡幸五台而归,晓以庆都县谕“朕自正定回銮固城,祁水之间,有县与尧母同名。虽述古之义也,触目蜘躇,于意弗安,其易之,仍为望都。钦此!”按:伊祁山与都山相距仅7.5公里。
综上所述,考古发现,前人考证,地理位置,地名资料,今人论述,民间传说都把尧的出生地集于顺平,必非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