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在桃源县桃源洞。
历代相传,桃花源在今湖南桃源县南桃源山,山下的桃源洞就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遗址。桃源县,六朝时为沅南县,属武陵郡,正是《桃花源记》中武陵渔人的家乡。不仅文献上有记载,而且还有历史遗迹留存下来。
南齐黄闵《武陵记》记载道:“武陵山中,有秦避世人居之……号曰桃花源,故陶潜有《桃花源记》。”《太平御览》说:“桃源山在桃源县南十里,西北乃沅水,曲流而南,有障山,东带桫罗溪,周三十有二里,即桃花源也。”
从唐代开始,历代都在此留有胜迹。唐代有“桃源观”,宋代有渔人遇仙的“延请楼”,明清又修建了“渊明祠”,还顺着桃源山势,以陶渊明诗文命名建造了一些亭阁,如水源亭、缆船亭等。
主要景点:
游人称“桃源洞乃人间仙境,风流尽在此山中”。桃源洞与井冈山相毗邻,一脉相连,蔚为壮观,千米以上山峰18座,万阳山海拔1800多米。
传说炎帝神农曾到此采药,留有神农脚印,洗药潭、捣药臼、藏药洞、晒药台等千古胜迹。桃源洞的自然景观多彩多姿,山、水、石、林俱备,雅、趣、奇、险兼有,属原始次生林带,国家自然保护区。
桃花源位于湖南省桃源县西南15公里的水溪附近,距常德市34公里。
桃花源风景区全称河北省沙河市桃花源风景区,是集青山秀水和园林建筑为一体的特色风景区,位于河北省邢台市沙河市。桃花源风景区沙河“大裂峡”堪称全国最美的一线天,V形峡谷、Ω形峡谷,经有关专家鉴定为典型的地质奇观,学术及观赏价值在全国领先。
景区景观:沙河大裂峡、巨石长廊、曲阳石雕双层凉亭、仿古炭化木亭、悬崖飞瀑、桃花源大瀑布、悬空玻璃观光台等,雄壮、细腻、典雅、刺激,各具特色,雅俗共赏。
景区植物:桃花、樱花、荷花、牡丹等上百种,繁花时节,姹紫嫣红,香风习习,空气清新,环境优美,是观赏、休闲、娱乐、健身的理想场所。
桃花源的地形地貌特点:
这里山形复杂,地貌丰富,堪称经典的“地质公园”。景区入口处的“一线天”,纵深80米,高50余米,两侧石壁纹路秀美,光洁褐红。因地壳运动而山头开裂,形成此峡。奇的是峡的中间有一断裂的错层,长峡如线,有开有合,峡上有峡,成为“双层一线天”。
此峡宽处丈余,窄处不足半米,中间有一宽阔处,四壁通天,恰似巨龙腾空升天的“天井”。河北省地质研究所专家根据此峡的景观特色和地质价值,命名为“沙河大裂峡”,这是中国“最美的一线天”,是沙河市十分宝贵的旅游资源,具有极其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和极高的美学观赏价值。
桃花源风景名胜区位于湖南省桃源县西南15公里的水溪附近,距常德市34公里。
桃花源风景名胜区留有新石器时期大溪文化遗存,是《辞海》《词源》中《桃花源记》原型地。桃花源风景名胜区总面积157.55平方公里,其中世外桃源主体景区15.8平方公里。
武陵人捕鱼为业的沅水风光带水域44.48平方公里。外围保护区96.9平方公里。
中国桃花源的由来
中国桃花源是陶渊明笔下《桃花源记》所描述的“世外桃源”真迹地,是《辞海》《词源》中唯一添加注释的《桃花源记》原型地,是国务院唯一备案认可的“桃花源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桃花源始于秦,见于晋,兴于唐,盛于宋,历史上就享有三十五洞天、四十六福地的美誉。
千百年来,陶渊明、李白、刘禹锡、苏轼等都在此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诗文和墨迹,其山水田园之美、寺观亭阁之盛、诗文碑刻之丰、历史传说之奇,举世闻名。
1992年,桃花源被国家林业部批准为国家森林公园。2001年,获批为国家4A级景区。2019中国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中国桃花源与北京故宫、西藏布达拉宫、敦煌莫高窟等共同荣膺2018中国旅游影响力十大文化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