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状元是哪里的?

广明高速2023-03-10  28

中国科举史上第一个状元是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的孙伏伽。

孙伏伽,河北邢台清河人士。隋朝末年,孙伏伽便涉足官场,做了一名官职卑微的小吏,几经升迁,至隋炀帝末年,成为京畿万年县(今陕西西安)的法曹,负责审理刑狱,督捕奸盗,查办赃赂,是万年县颇有点要势的官员。

李渊在长安称帝后,孙伏伽识时务的降顺了大唐王朝。武德五年,孙伏伽已是颇受李渊器重的官员了。这年十二月举行的科举考试,孙伏伽在角逐的30名举子中名列第一。

进士科始于隋炀帝,但由于历史湮没,隋炀帝时的开科情况今已不祥,在中国科举史上,有名可考的第一个状元便是孙伏伽。

在“玄武门之变”中,孙伏伽拥护李世民,鞍前马后奔走效劳。李世民即位后,赐男爵,食邑乐安,贞观元年,又提升他为大理寺少卿。

贞观五年,孙伏伽审理一桩案子不慎失误,被罢免官职,不久李世民又重新起用为刑部郎中,任职不久,再度出任大理少卿,旋即调任民部侍郎。

贞观十四年,孙伏伽被提升为大理寺卿,数年后出任陕州刺史。

永徽五年(公元654),孙伏伽年老辞官,四年后,即显庆三年,孙伏伽于武城家中寿终正寝

对不起,专门的上饶6状元找不到,我找到历史上最出名的几个江西状元

在持续了1300多年的古代科举考试中,江西出了42个文状元、5个武状元、2个恩赐状元,这在全国的科举盛事中名声响亮,一度出现“隔河两宰相,十里五状元”的科举奇迹。

我仅告诉一几个最有名的吧,有详细资料包括出生地等等,这些是最详细的了,别人不可能弄的比我的详细。

1.最早的状元——卢肇

江西史学界一贯认为省内最早的状元,是晚唐时期直属宜春郡的卢肇。 在今日分宜县杨桥镇偏东北面10余里的观光村,就是卢肇的出生地。村首一座古桥,长满了老藤,桥身上刻有状元桥三字,当地乡志记载,当年状元卢肇曾经过此桥。记者多方打探,才知道这是与当年状元唯一有关的遗物了。

卢肇中状元的过程是一幅活脱脱的世态冷暖图。会昌二年(公元846年),卢肇与另一位富家子弟出身的举人黄颇一同进京应试,然而袁州刺史在长亭设宴单为黄颇一人饯行,对家境贫寒的卢肇视而不见。卢肇虽很生气,但也只好绕亭前行十多里等待黄颇。等卢肇高中后,刺史一改昔日之嘴脸,前往十里长亭恭候迎接,在秀江河畔大摆接风宴。卢肇禁不住触景生情,赋诗道:“向道是龙君不信,国人夺得锦标归。”刺史大人当场听后羞愧自责。

卢肇虽常怀济世之志,但却是为人性格刚毅,不肯依附权贵。因此卢肇虽然有考取天下第一的状元之高才,却不会“跑官要官”而被冷落一旁,4年未得“入仕”分配一官半职。直到使相卢商罢为武昌军节度使,看重卢肇推荐为从事,这才担任一幕僚之职。李天白说,纵观卢肇一生,他虽然未能以状元之荣得到大用,但是,他为官得到老百姓的拥戴,各种史料均评价卢肇是江西籍廉吏。

但李天白同时介绍,其实江西最早状元另有其人,他经过多方考证,发现丰城王季友中状元的时间比卢肇足足早107年。

在王季友的家乡丰城白土镇镇山村,他从该村的族谱查找到王季友生平介绍。王季友是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丙子科状元,他以“初试第三,复试第一”的成绩,一举夺魁,此外,家谱中所记载的王季友事迹与《丰城县志》基本吻合,证明王季友的确为开元二十四年第一名进士。

而这位过去不为人知的状元,同样有铮铮铁骨。王季友出身本是河南洛阳名门望族,后迁豫章(今南昌)东湖,但幼时家道中落,与其兄一起从东湖迁至丰城云岭定居,并发奋读书。考中状元后,授御史治书。因看不惯当时朝政,又耻与宰相李林甫之流为伍,王季友不久后又回到了丰城,并在丰城株山脚下的龙泽智度寺设帐授徒,开始了长达二十多年的隐居生活。

他在81岁时去世,葬于丰城株山龙泽智度寺。如今,丰城株山龙泽书院乡贤祠仍有王季友的牌位,在株山林场,还能看到其墓的遗址。

2.最年轻的状元——汪应辰

年方17岁夺得状元,然而命运之手翻云覆雨,对于少年得志的汪应辰来说,这并不意味着仕途之路一帆风顺。

玉山县博物馆原副馆长张国清对汪应辰有着深厚的了解,《四库全书文定集》也有记载,“状元汪应辰,信州玉山县人,自幼持重,读书过目不忘,妙语惊人,年未及冠,已连中乡试、会试,均居高选。”

绍兴五年(公元1135年),汪应辰被钦点为状元,完成连中三元,那一年,他才17岁,这不仅在江西历史上乃至中国历史上,都是堪称最年轻的状元郎,但他的诗词却异常老练,宋高宗见他的对词,以为是老成之士,直至见面才知是少年,随即赐以御诗,并更名为应辰。

年少有成,春风得意也是情理之中,汪应辰彼时可谓满腔抱负。中状元后,初任镇东军签判,20岁时召为秘书省正字。第二年,秦桧重登相位,并主张与金和议。血气方刚的汪应辰上疏主张抗金,力言因循无备、上下相蒙、不明敌势的危险性,就此与秦桧结怨,于是被贬。

青衫磊落,孤独远去。公元1138年,汪应辰失意地离开了京城,这一走就是17年。这17年中,他出通判建州(今福建建瓯)、静江府、广州等地。直到秦桧死后,汪应辰被召回京城,任吏部郎官、右司、秘书少监、代吏部尚书。但是相比上一次离开时,汪应辰已经是年近不惑的中年人了,长时间的外放埋葬了太多的抱负。此后,宋孝宗即位后又因事被迫请求调外,于是知福州。不久,出为四川制置使,知成都府。后又因事不合,以端明殿学士知平江府(今江苏苏州)。第二年,心灰意冷的汪应辰辞职回乡。因为一生为官清廉,回乡后竟然衣食无着,一代名臣59岁时就这样死于家中。

历史上评价汪应辰吏治有方,他认为吏治的关键在于,严厉执行各级官位所明确的责任制度,严格按所订的制度实行奖惩,官场风气不好,是大官出了问题,老百姓生活不好,生产力不发展是小官没有尽到职责,军力不强盛是带兵的不行。而且在他处于逆境的时候,仍然尽职尽能,在四川任制置使的时候,广元一代受灾,他大胆地免除百姓的饷运。在代理吏部尚书的时候,查出大将李显忠谎报军工,谎列5000名受奖者,揭露其弄虚蒙骗的贪污行径。

汪应辰死后,同朝的中国南宋思想家朱熹对他的评价精辟绝伦:“惟公学贯九流,而不自以为足。才高一世,而不自以为名。到尊德备,而不自以为得。位高声重,而不自以为荣。”只是他的家乡玉山县紫湖镇汪坞村,数百年后已被水库淹没,难寻踪迹。

3.“状元中的状元”——文天祥

历代状元不计其数,但是南宋宝佑四年(公元1256年)丙辰科状元文天祥,却最为后世崇敬,被称为状元中的状元。

这一年,吉州庐陵郡淳化乡富田魁巷村的文天祥,在父亲的陪同下,赴京城临安参加会试,对策集英殿。期间,宋理宗赵昀以“天道人极”问,文天祥以法天不息为对,很多议论大胆独特,理宗亲定为第一。

文天祥虽然是年少得志,然而却赶上了一个政治腐败,外族入侵,人心涣散的南宋末期。从景定元年(公元1260年)到咸淳八年(公元1272年),文天祥经历了三次罢官。直到德佑元年(公元1275年),朝廷闻元军沿江东下,直攻临安,于是急诏天下勤王。文天祥接到诏书后,几天就组织了一支3万多人的勤王军护卫临安。公元1278年12月,赵宋王朝终究抵挡不住蒙元铁骑,兵败如山倒,君臣一路南奔,身为丞相的文天祥终究势单力薄没能力挽狂澜,南宋祥兴元年(公元1278年)底,文天祥在海丰五坡岭兵败被俘,次年10月押解大都。

元统治者对文天祥是“既壮其节,又惜其才”,因为时人称誉能成天下宰相之大器者“北有耶律楚材,南有文天祥”,他们同样希望能够利用文天祥的声望收复民心,稳定天下。因此,在文天祥被俘后整整3年里,元朝君臣用尽一切办法对文天祥进行劝降,只是文天祥“如虎兕在柙,百计驯之,终不可得”。

此时,千古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如一束天光照亮了数百年前的大都一隅,然而文天祥大都为囚,劝降之人纷至沓来。首先被痛骂得抱头鼠窜的说客是降元宰相留梦炎,文天祥毫不留情的讽刺这位失节同僚“龙首黄扉真一梦,梦回何面见江东”。

接着出场的是9岁小孩宋恭帝。年幼孩子不谙世事,文天祥仍尽君臣之义,北面拜号,之后才乞回圣驾,铮铮铁骨不卑不亢。在文天祥被俘3年里,元世祖一直不愿放弃招降的努力,先是派大员谕降,又用强权逼迫文天祥屈膝,到最后,将文天祥枷颈缚手,恶衣菲食,试图消磨他的意志。“亡国大夫谁为传,只饶野史与人看。”这是文天祥的信念。无奈文天祥只求一死,忽必烈唯有下令杀了文天祥。至元十九年(公元1283年)十二月初八日,在柴市口从容就义。这时文天祥47岁。“名相烈士,合为一传,三千年间,人不两见”。后人评价,如此贴切。

4.冒死哭谏的状元——舒芬

过目不忘争得状元

进贤老城“舒芬街”,长约一公里,两旁店铺林立,行人来来往往,一派繁荣景象。当地人都知道,这条街纪念的是进贤唯一的状元舒芬。

县志有记载,1487年,舒芬出生在一个农民的家庭,自幼聪慧,据说7岁能作诗,12岁写出《驯雁赋》,当时南昌知府祝瀚献看到后高度评价,舒芬在进贤有着少年神童的名声,接连考取了秀才与举人,明正德12年(公元1518年)在礼部会试时取得第一。

史料记载了有趣的一幕,舒芬虽然才高八斗,却并不风流倜傥,而是外貌丑陋,身材短小。明正德12年,舒芬站在金銮殿前参加殿试时,他的长相给他带来了麻烦。当时的皇帝是明武宗朱厚照,时年27岁,是位面目英俊的美男子,一看站在殿下取得会试第一的是位长相丑陋的小子,不由得大跌眼镜,只是听说舒芬是个过目不忘的天才,才说:“你骑马从承天门到西四街跑一圈,把街道两侧的店名在心里记下来,如说得一丝不差,就取你为状元。”舒芬果然有过目不忘的本领,回来把经过的店名报得一字不差,武宗皇帝不得不取他当了状元。

哭谏九死一生

《明史》中《舒芬列传》记载了舒芬的四件事情,也是历史上有名的几次哭谏事件。

舒芬考取了状元后在翰林院任七品修撰,令他觉得生不逢时的是,遇到的皇帝明武宗是一位荒淫暴戾、怪诞无耻的无道之君,他最大爱好是微服游玩,寻欢作乐,他的孝贞皇后去世不到一个月,还没有下葬,就要去宣化府狎妓作乐,舒芬以“忠君爱国”为念,上言劝阻说:“皇后刚驾崩,陛下三年内应深居不出,如脱掉朝服,撤掉兵卫,万乘之重如同老百姓一般,上下难辨,礼仪难定,实为不妥。”明武宗听后心中不悦,但还找不到什么理由来处罚舒芬。明武宗游完河北、山西还不满足,又要到江南挑选美女。

舒芬对此非常担忧,再次进谏,这一次直接而又痛彻,直批明武宗“侈心行乐”。

这篇著名的上疏在历史上留下了精彩一笔:“陛下以镇国公为名号,巡幸江南,到亲王之地,名份倒置,实为荒谬。皇上大婚已有十五年,而圣嗣未育,这些都是国家危亡的迹象,大臣知道而不说,小臣知道而不能尽言,其志并非忠诚,只是任听陛下自坏大局。臣不忍心大局变坏,痛哭泣血,冒死直谏……”

这样一个未经世事磨砺的状元修撰,又焉知伴君如伴虎。舒芬将批评矛头直指明武宗,终于招来大祸,几乎丧命。

舒芬的奏疏引起朝野震动,一共107名官员联名上疏,异口同声地反对明武宗巡幸江南,连御医也加入,还从养身的角度劝阻南巡。明武宗看完奏章,失去了理智,动用了最带有污辱性的惩罚手段,命舒芬等107名官员在午门外罚跪五日,跪完后再打30廷杖,打完后再作逮捕入狱或罢官贬职处理。

44岁时含恨死去

北京,连日阴雨,午门前广场有三寸积水,107名官员遭雨淋水淹,一个个痛哭流涕,大呼先皇明孝宗,却又体力不支,当场晕倒。结果15名官员身体虚弱,受刑不起,当场毙命。舒芬在受了30棍廷杖后,奄奄一息,抬回翰林院时几乎死去。

舒芬最终虽然留得性命,但京城却是不能再呆下去了,带着重伤到泉州市船舶司任副提举,相当于今日的福建泉州海关副关长。明武宗死后,明世宗朱厚聪继位。新皇登基初期,朝政还算清明,一纸诏书舒芬又回到了北京。然而,舒芬回京没有多久,又卷入了一件更严重的政治事件当中,集体哭谏活动再次发生,明世宗同样毫不手软,施以酷刑。

对于朝廷极度失望的舒芬,不久以为母守孝为名,离职回到家乡进贤。到家后,他心中极为凄苦,接着伤势复发,含恨死去,年仅44岁。直到明万历中期,才恢复名誉,追授谥号为“文节”。

如今除了舒芬街,进贤有关舒芬的遗迹不多,但在明代进贤就有座“文节寺”,是纪念舒芬的一座祠堂,因历史变迁已没有踪迹,后人无从去瞻仰了。

5.最不幸的状元——马适

马适为江西湖口人,字志达,生卒年不详。据传,马适老家当地曾有谶语:“沙州圆,出状元”。等到沙州圆的时候,也就是宋太祖建隆三年(公元962年),马适也恰巧得中状元。马适少年时候,聪明好学,孝敬父母。中状元以后,朝廷还未来得及给他授官,他就得到母亲病逝的消息,匆匆赶回来家治丧。母亲入殓后,马适因悲痛过度,不治而亡。因为他的不幸,这位状元在历史上未能有太多的作为,所以有关的史料寥寥无几。

6.最幸运的状元——彭时

彭时为江西安福县人,历史上他是位为官正派,秉公办事,敢于直言的首辅高官,而他的经历却不得不说是状元当中十分幸运的。

彭时高中状元已是天下读书人当中属最好运的了,然而更好的运气一直在笼罩着他。明正统十四年,发生“土木堡”事变,明英宗当了俘虏,随同出征的大多数将士不是战死,就是自杀殉国。当时朝廷面临着官员严重短缺的大难题,于是打破常规,召33岁官职仅为七品修撰的彭时入阁,担任兵部尚书。

中状元第二年就入阁参预大政,前此未有,然而更幸运的还在后面。彭时在朝中没有经验,兵部尚书很快就被免去,降为五品编修。天顺元年(公元1457年),发生了“夺门之变”,明英宗复辟成功,重登帝位,“一朝天子一朝臣”,原先的大臣不是被杀,就是被流放边疆,而彭时遭受过前朝的免职降级处分,这样的人重进内阁,加以重用,必然心存感激。于是当即任命他为兵部尚书,第二天就入阁办事,同时兼翰林院学士。彭时再次因祸得福,一步登天。

7.最年老的状元——董德元

这位状元虽然饱读诗书,但在考取之路却十分曲折。董德元16岁即考取秀才,21岁夺得乡试魁首。北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再次中举。可是,赴京参加礼部会试,却屡试不第,消磨了他几十年的黄金岁月,以至“贫甚无以自养”,只好到富人家当教书先生,且遭到世人冷落和耻笑,心中苦楚无限。

1145年,董德元已年满50岁,他雄心未泯再应礼部试,又未考中。此次董德元因屡试不第年纪大,得以特奏名补文学科出身,当上了卑微的小官——道州宁远主簿。终于时来运转,1148年朝廷举行会试,当是年龄已满53岁的董德元决定应试,祷盼能金榜题名。当时科考,赞成对金主和的才能被录取,董德元把准了朝廷脉搏,在殿试策论答题中说:“晋之失不在于虚无,失于用兵故耳;唐之失不在于词章,亦失于用兵故耳。”迎合了宋高宗和太师秦桧“柔道”御天下的主张及对金主和不战的路线。

宋高宗大为赞赏,欲点为第一,因董德元已有官职,所以改为第二名进士,而让王佐当状元,但赐董德元“恩例”与状元相同,故当时人称董德元为“恩榜状元”。

中国十大状元县有哪些宁县以清代共出14个状元的奇迹稳居全国之首,这个数字比孔夫子的故乡所出状元数还多3倍多,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第一状元县了。 其实,休宁县历史上一共出了19个状元,尚有宋代2个、明代3个,这5个状元的简况如下:吴潜,字毅夫,县城玉堂巷人,宋嘉定十年(1217年)状元,授承书郎、镇东军节度判官等职,寄籍宁国。程若川,汊口人,南宋某年武状元(具体年号不详),官至滁州府太守。任亨泰,古楼人,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状元,官至礼部尚书。寄籍襄阳。沈坤,字伯载,休宁人,明嘉靖二十年(1514年)状元,寄籍太和。黄赓。字仲叙,龙湾人,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武状元。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043617.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