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蓝,学名铜胎掐丝珐琅,又称烧青,是金属胎嵌搪瓷工艺在中国衍生出来的一个独立品种。世传此物大行於景泰年间[1],晚清古董行沿用此说,命名为「景泰珐琅」或「景泰琅」。後来又因其所用搪瓷釉料多为月蓝色,且「琅」「蓝」音近,讹变为「景泰蓝」[2]。
制作景泰蓝时,要先将掐制成所需形状的扁铜丝焊接在铜胎上,在据此划分而成的空格内填入各种颜色的珐琅浆,後经焙烧成型。
景泰蓝长期祇在宫廷监管下制作,19世纪其技艺流入民间,成为「燕京八绝」之一,并且逐渐扩散至各地,一度成为重要的手工业。但是由於工艺繁琐、成本很高,各地景泰蓝又纷纷消失,现主要产地是中国北京、深圳。其中北京景泰蓝被列入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
北京
景泰蓝又叫
,是一种瓷铜结合的独特工艺。北京是景泰蓝技术的发源地,现存最早的景泰蓝是元代的产品。最初的景泰蓝多为仿古
,尤以明朝宣德年间的出产最为精致。到明朝景泰年间,即1450年至1456年,工艺家们找到了一种深蓝色的蓝釉材料.用这种材料制作的工艺品端庄富丽,沉着大方。这就是今天依然还在使用的“景泰蓝”。
制作景泰蓝先要用紫铜制胎、再用扁细的铜丝在铜胎上粘出图案花纹,然后用色彩不同的珐琅釉料镶嵌填充在图案中。这道工序完成后才是反复烧结,磨光镀金。可以说,景泰蓝的制作工艺既运用了青铜工艺、又利用了瓷器工艺、同时又大量引进了传统绘画和雕刻技艺,堪称
的集大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