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钟楼属于碑林区,位于西安市中心,明城墙内东西南北四条大街的交汇处,是中国现存钟楼中形制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
建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1384年),初建于今广济街口,与鼓楼相对,明神宗万历十年(1582年)整体迁移于今址。钟楼建在方型基座之上,为砖木结构,重楼三层檐,四角攒顶的形式,总高36米,占地面积1377平方米。
扩展资料
西安钟楼相关传说:从前关中八百里秦川是一望无边的泽国,西安就湮没在这大海之中,海水不是河流汇聚而成的,是从钟楼位置的泉眼里涌出的,海里有只数丈长的巨型乌龟整天在闹腾,只要它一动就会有翻山蹈海的巨浪,半坡先民依山傍水而居,他们的居处屡遭水淹。
为了保一方平安,也为了自己的居所不再有水患,先民们就请来神仙工匠,修建了座钟楼盖住了涌海水的泉眼,为了不让这乌龟兴风作浪,专门求神仙用锁心链把它锁住,使它在泉眼里长眠不醒,将它的巨大身躯当做堵水栓,使海水不会冲出,关中这海底平原才得以渐渐露出容颜。
如果谁不相信的话,每到夜深人静的时候,你可以爬到钟楼附近的地上或钟楼的墙边仔细去听,准能听到有海水汩汩的涌动声,还有长眠乌龟的酣声,多少年过去了还能很清晰地听到。
那个泉眼的地下水道一直通到渤海湾,原来是大海的水形成的关中泽国,那巨型乌龟也是从海里通过水道爬到关中来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西安钟鼓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西安钟楼
西安钟楼位于西安市中心,明城墙内东西南北四条大街的交汇处,是中国现存钟楼中形制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建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1384年),初建于今广济街口,与鼓楼相对,明神宗万历十年(1582年)整体迁移于今址。
钟楼建在方型基座之上,为砖木结构,重楼三层檐,四角攒顶的形式,总高36米,占地面积1377平方米。
1956年8月6日,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钟楼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11月20日,西安钟楼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安钟楼的历史价值:
西安钟楼是中国现存同类建筑中规模最大、建筑年代最久、保存最完好的钟楼。明代西安是西北军政重镇,所以无论从建筑规模、历史价值或艺术价值各方面来说,西安钟楼都居中国同类建筑之首。
钟楼迁移的目的是使其始终处于城市交通的地理中心位置,体现了古人对待时间的重视程度。据《钟楼碑》文记载,移建工程除重新建造基座外,本质结构的楼体全是原样原件,所以耗资不多,工程迅速。
完成这样一座庞大建筑的迁移装建,即使在现代也不是轻而易举的。它既需要高超的建筑安装技术,又需要严密精细的工程组织,这项完成于16世纪的特殊工程,是中国建筑史上值得自豪的创举。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西安钟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