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暑山庄在河北省承德市,地处狮子岭、武烈岭、广仁岭之间,占地560余万平方米。始建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乾隆五十七年(1792)竣工,是清代皇帝夏天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场所,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代帝王宫苑,比颐和园还要大,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避暑山庄原名“热河行宫”,因康熙亲笔题写了“避暑山庄”的匾额而得名。
避暑山庄分宫殿区、湖泊区、平原区、山峦区四大部分,整个山庄东南多水,西北多山,是中国自然地貌的缩影,是中国园林史上一个辉煌的里程碑,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杰作,是中国古典园林之最高范例。
避暑山庄之所以气候宜人,是归功于它地理位置,位置在内蒙古高原与华北平原的过渡带,属温带大陆性季风型山地气候,四季分明。夏季凉爽,基本上无炎热期。
避暑山庄位于河北省承德市的旅游景区。承德避暑山庄,又名“承德离宫”或“热河行宫”,是世界文化遗产、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四大名园之一。山庄位于河北省承德市中心北部,武烈河西岸一带狭长的谷地上,是清代皇帝夏天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场所。避暑山庄的营建,大至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至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开拓湖区、筑洲岛、修堤岸,随之营建宫殿、亭树和宫墙,使避暑山庄初具规模。康熙皇帝选园中佳景以四字为名题写了“三十六景”。
第二阶段:从乾隆六年(1741年)至乾隆十九年(1754年),乾隆皇帝对避暑山庄进行了大规模扩建,增建宫殿和多处精巧的大型园林建筑。乾隆仿其祖父康熙,以三字为名又题了“三十六景”,合称为避暑山庄七十二景。
位于河北省承德市中心北部,武烈河西岸一带狭长的谷地上。
承德避暑山庄及其周围寺庙是指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即清朝皇帝的夏季行宫以及依照西藏、蒙古、新疆的藏传佛教寺庙形式修建的寺庙。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北省承德市(117:52E 40:59N),承德市中心区以北,丽正门大街22号。
避暑山庄从清朝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开始建造,至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已初具规模。康熙五十年(1711年),康熙帝赐名为“避暑山庄”,并题写“避暑山庄”匾额。
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代,费时89年(1703年到1792年)才基本完工,并在山庄外周边修建了包括“外八庙”在内的许多寺庙。
扩展资料:
景区——
1、湖州区
湖州区位于宫殿区以北。多仿照移植江南园林景观。山庄湖泊总称“塞湖”,湖水来自山间溪水、热河泉水以及武烈河水。湖洲区有九湖十岛,洲岛间桥堤相连,分隔不同的湖面。现今,尚存有七湖八岛。康熙帝、乾隆帝钦定的避暑山庄七十二景在湖区有三十一处。苑景区主要的风景建筑都营造在湖洲区及其周边。
2、平原区
平原区位于湖泊区以北。平原区主要分为,西部是草地,以“试马埭”为主体,是骑马活动场地;东部为林地,称“万树园”,康熙帝时是步围行猎之所,取名“甫田丛樾”列为康熙三十六景之一,乾隆帝曾在此张幕赐宴、接见蒙古王公贵族首领、宗教领袖以及外国使节。北部有永佑寺是山庄内最大寺庙。 现今,区内复建有蒙古包作为度假旅店。
3、山峦区
湖州区、平原区的西部和北部是山岳区,占避暑山庄总面积的四分之三。自北而南有松云峡、梨树峪、榛子峪、西峪等幽深纵横的沟谷。可登峰居高眺望远近景色。当年,康熙、乾隆两代皇帝,依山就势营造四十余处景致分布点缀山区,后来逐渐破败几乎无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承德避暑山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