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庆柳沟和永宁是一个地方吗

机器人之父2023-03-09  20

延庆柳沟和永宁是一个地方。位于北京延庆的柳沟村历史悠久,早在辽宋时期就是现场。长城从八达岭迤逦北上,经柳沟转向西北,与东南、西北走向的外长城交汇。古村内现存有古城墙、古树、古庙、古兵营遗址等,而今的“火盆锅豆腐宴”更是享誉京城,成为京郊知名的民俗游品牌之一。永宁古城是京郊文化第一镇,古城由新建东西南北城墙及古城墙遗址等景点构成;城有4门:东为“迎晖门”,西为“镇宁门”,南为“宣恩门”,北为“威远门”。所以,延庆柳沟和永宁是一个地方。

柳沟与凤凰城柳沟村位于延庆县城东南10公里。柳沟的豆腐宴很有名,其实柳沟的凤凰城历史更悠久,名气更大。柳沟,在《明实录》、《宣镇舆图说》、《延庆县志》等都有记载。柳沟位于居庸关正北、八达岭北偏东一点,三地构成一个等腰三角形(居庸关距柳沟为长边)。这样的地理位置,在冷兵器时代该是多么重要。早在宋辽时,柳沟就是战场。成吉思汗登上汗位的第6年(公元1211年),他就率军经此地伐金。明初,蒙古也先、鞑靼等部先后进犯关内,都是取道柳沟进攻八达岭或居庸关长城。嘉靖四十二(1563)年,蒙古骑兵5000人进犯宣化府,一路势如破竹,攻下隆庆(即今延庆县城)和永宁城,下一个目标是岔道城,大同总兵刘汉拼死力战。蒙古骑兵遂由柳沟转攻虎皮寨,再攻张家堡时天降大雪,这才撤兵退回关外。崇祯十七(1644)年3月,李自成率农民军克宣化、岔道,攻八达岭关城。但八达岭地势险要,防御严密,农民军久攻不下。李自成遂命北上攻柳沟,然后分兵围攻居庸关。居庸关在两路夹击下失陷,总兵马岱自杀。农民军出了居庸关,一路凯歌冲进北京城。柳沟建城最早的记录是在嘉靖二十二(1543)年,此前蒙古俺答、朵颜部屡犯宣(化)、大(同)府。隆庆元(1567)年俺答再犯大同,穆宗皇帝诏严战守,于是,柳沟筑城,周长三百一十八丈,高三丈五尺。翻开京郊地图,我们可以看到,长城从八达岭迤逦北上,经柳沟转向西北,到延庆东界的火焰山(即九眼楼)与东南——西北走向的外长城交汇。据《北京文史资料精选·延庆卷》介绍,当年这段长城沿线有30多座城堡,其中保存较好、价值较高的有延庆、永宁、岔道、双营等。据村中老人说,柳沟古城古井、古树、古庙众多,还有兵营遗址。有清一代,长城已不再是边防屏障,古城渐成遗迹。近代以来,兵燹、战乱频乃,古城屡遭摧残。十里八村的乡民,将城墙砖拆下来,人抬肩扛、大马拉小车运,一座周长数里的城墙变成了各家各户的房基、院墙甚至猪圈、茅厕。查遍史料并无凤凰城这一名称。网上有文章说,从高空俯瞰,柳沟古城像一个展翅飞翔的凤凰,所以取名凤凰城。民间有个说法:朱元璋做了皇帝,巡幸北方,走到柳沟,见此地山清水秀,遂上山细品景色。朱皇帝见柳沟古城形似一只凤凰,于是赐名凤凰城。柳沟古城像不像凤凰,今已无法观察。朱皇帝是否来过柳沟也无史料考证,即使他来过,能见到尚未建成的凤凰城吗?朱皇帝、李闯王是否来过凤凰城,谁也说不清,有位历史名人确曾来过柳沟,还留下了优美的词作。他就是清初大才子纳兰性德。纳兰性德是清康熙初年人,当朝名相明珠是他的父亲。纳兰性德自幼聪慧,又受到良好的教育,所以他通经史、工书法、精诗词、擅丹青、习骑射,16岁殿试赐进士出身,授一等侍卫。只可惜一代才子只活了31年,康熙二十九(1690)年因病去世。《清史稿》上说他尝奉使塞外有所宣抚,即康熙皇帝常派他到塞外巡视,安抚边关将士。康熙二十一(1682)年,他23岁时奉旨巡边宿柳沟。有感于柳沟秋景填词一首:

柳沟晓发何处焠吴钩,一片城芜枕碧流。曾是当年龙战地,飕飕,塞草霜风满地秋。霸业等闲休跃马,横戈总白头。莫把韶华轻换了,封侯,多少英雄只废丘。词的大意是:秋天的早晨,词人又要上马出发了。眼前是昔日的古战场,哪里是焠砺宝剑的地方?古城荒芜了,只有碧流、霜风和满地的塞草。跃马横戈建立霸业,到头来也是垂垂老矣!千万别把宝贵的年华换了功名利禄,那些荒凉的坟丘,埋葬了多少豪杰!镌刻着柳沟晓发的词碑就树立在柳沟村旁。这清新秀隽的词句,人生苦短的感怀。

柳沟城位于明陵之后,是明代南山路边垣重要军城,在延庆县城东南20里井庄乡南3里。明嘉靖三十年(1551)置守备,嘉靖四十五年(1566)置南山路参将。隆庆元年(1567)筑城,统兵6500名。崇祯十年至十三年(1637~1640)升陵后总兵。清顺治八年(1649)裁参将。

为防御蒙古鞑靼,嘉靖二十二年(1543)宣府巡抚都御史王仪奏请在金陵之后修筑一道边墙。诏下礼部行钦天监来相风水,相者谓:在九节(一节大约5里)之外,无伤龙脉,可以修筑。王仪乃委口北道佥事程绶董工修筑。南山路边垣自红门,西至岔道羊头山,东至四海冶火焰山,全长160里。柳沟城正在这道边垣线上,红门在柳沟西面。红门东西建墩14座,红门西5墩:名将台墩、大红门墩、小红门墩、小张家口墩、川口墩;红门东7墩;名虎皮墩、东二墩、东三墩、东四墩、东五墩、东六墩、桅竿山墩、桃木冲墩、老虎窑墩。墩墙相连,四海冶有警,举炮火顷刻可达居庸关。守把红门官军监视南北通道,(红门通德胜、贤庄、灰岭三口)诚拱护陵京之切务。南山路边垣虽是用土夯筑,但修得非常美观。大约此时柳沟城建得很小,致有后来隆庆年之建。嘉靖二十七、二十八两年(1548、1549)鞑靼俺答十万骑进犯妫川,大肆杀掠,官军不守隆庆州城而去守红门口。嘉靖三十年(1551)于柳沟置守备一员,建守备署。“各守一城一堡者为守备,独镇一路者为分守,即参将,总镇一方者为镇守,即总兵。”柳沟由于地位重要,由守备升参将,又由参将升格为总兵。嘉靖四十五年(1566)宣镇置南路参将一员,驻柳沟城,辖岔道、柳沟、榆林三堡及南山各隘口。南路参将也叫南山路参将,为宣镇七参将之一。(另外六参将为北路独石、马营参将,东路永宁参将,上西路万全右卫参将,南路顺圣蔚参将,中路葛峪堡参将,下西路柴沟堡参将。)改柳沟守备署为参将署。《延庆州志》说崇祯十六年(1643)置陵后柳沟总兵,总兵名王国臣。第二年明朝就灭亡了。根据崇祯九年(1636)清兵进入独石口,从延庆南山破居庸关、昌平,迫京师,陷保定南十二城,俘人畜十八万而去。应是这次战争后柳沟即置总兵。1998年4月5日延庆县文物管理所在榆林堡发现一“制胜台”石匾。该匾原在一家农民坟前当供桌,石匾呈长方形,高0.38米,宽0.55米,厚0.12米。中间“制胜台”三字为双勾楷体字,每字高12~350px,宽10~325px。上款为崇祯十三年八月吉旦。下款为钦差统领榆林等处副总兵都督陈九皋、钦依右翼协中部守备指挥佥事马。《日下旧闻考》2465页引《保邦十策》说“东历东山口迄黄花镇,西历南山口迄镇边城,若左右翼之卫腹心然。陵后柳沟南控长陵,北镇独石,东历四海冶,西历岔道,又若左右腋之擎后背然。向设南山两协,一驻柳沟,一驻榆林,布置颇密,惟是两协势不相下,恐画地自委。今议改协为镇,总兵仍驻柳沟,居中调度。改东协为左翼,驻四海冶,以防陵东,与黄花镇策应。改西协为右翼,仍驻榆林,以防陵西,与镇边城策应。有警则宣镇总兵堵御外边,陵后总兵防守内地,又与陵前总兵(驻昌平)联络,于东西红山各口设防,天寿宛如泰山屹立于中央,而四维之矣。”陵后柳沟总兵当置在崇祯十年至十三年(1637—1640)之间。明代设总兵官二十员,为蓟州、昌平、辽东、保定、宣府、大同、山西、延绥、宁夏、甘肃、陕西、四川、云南、贵州、广西、湖广、广东、浙江、福建、山东。总兵官、副总兵无品级,率以公、侯、伯都督勋戚充之。南方一省还合不上一员总兵,弹丸小村柳沟置有总兵,可见延庆地理位置之重要。柳沟城在延庆职官品级最高,延庆知州为五品,永宁知县为七品,总兵是一品官。《宣镇图说》柳沟:“隆庆元年(1567)建城,周三百一十八丈,高三丈五尺,门四。万历二十四年(1596)复增北关,周一百八十五步,高二丈五尺。四十三年(1615)砖甃。”《宣府镇志》载,柳沟“西南沙河,东北平坦,乃南山适中之地。其护口墩与塔儿峪极冲,西灰岭次冲。”《宣镇图说》又说:“柳沟邻近屯地,咸系居庸关延庆卫所辖,边以里刍牧甚饶,草可无蓄,而粮料不可不备,必兵食两足,庶保无虞。内驻参将一员,坐营一员,标兵千总一员,把总二员,马步兵丁一千二百九十名,马骡驼六百二十六头只。本城边界,其西灰岭次冲,山险可恃,敌骑不通;塔儿峪极冲,但柳沟当其前,永宁蹑其后,虽冲亦何患焉。操守所属把总三员,军丁六百九十四名,官下正驮马五匹;内西灰岭把总一员,分领军丁二百五十名,马一匹;塔儿峪把总一员,分领军丁二百五十名,马一匹;其余军丁、操守与巡捕、把总管领亦驻柳沟,以备防御。虽然将贵知兵,将不知兵,以卒与敌也。故孙子云: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也。”是时共计驻兵一千九百八十四名。万历四十二年(1563)胡思仲任怀隆兵备道,其东路管粮运副杜齐名《南山志总论》对南山路论述更为清楚:“南山者,东路之南也,东路之南则腹里矣。乃以联城列墩以为边者,以其一带之边为防护山陵耳。夫各路不守而后急东路,东路失据而后急南山,南山急而本城何为哉?据边城起四海冶之火焰山,西抵怀来南之合河口,无论断崖峭壁几二百余里,即本地为墙者亦百二十余里矣。又南北适与昌平相对峙而兵表里,故所谓大小红门、东西灰岭,则皆是蔽山陵之后以名之者也。为营城二十四,为寨九,为楼百有八十,为台又百八十八,腹背相倚,守者不患无险矣,参将所辖操守、千总、把总以及坐营官兵各备焉。首尾联络,守者不患无将矣。顾额军前不具论,就近经制所载六千五百有奇,马骡驼总之不下九百九十三匹头。中间除塘拨走递外,尚有六百四十余匹头。近虽迫于援辽军马挑选之苦,所存者倘无虚冒,一墙之外,别无分土,乘障邀击非所事也耶。沿边如海字口、谎炮儿、韩家口、灰岭、柳沟、大小红门等处最称冲要,防御尤宜加意焉。火焰山之旁所不接蓟镇之边者,桃树庵百丈墙耳,往时三镇(宣、蓟、昌)推诿,经数十年无肯任者,非难于墙,为难于守也。近倚宣镇完局矣。然临事必三镇共力同心,庶几无失,万一可虞讵可独责宣镇乎。”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033245.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