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州在哪里

二胡几根弦2023-03-09  59

榆州,中国古代行政区划名。

唐武德三年(620年)置,治榆社县(今属山西)。辖境相当今山西省榆社县及和顺县西部等地。六年省入辽州。

辽置,治和众县(今辽宁凌源市西)。属中京道。辖境约当今辽宁省凌源市地。金皇统三年(1143年)废。

“最长寿”的诸侯国应该指的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存在时间最长的诸侯国,这个实际上本来是没有什么疑问的,但有一种观点认为卫国存在的时间特别长,一直到了公元前209年,因此认为卫国是最长寿的诸侯国,实际上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卫国实际上早在公元前253年左右就被魏国给灭了,那个时候卫国就已经失去了作为诸侯国的资格,虽然后期还有卫国的后人存在,但已经不能算是一个诸侯国了。

排除了卫国,再来看看别的诸侯国。一般认为春秋战国的起止年代是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而历史从西周进入东周的时候,即春秋开始的时候,大部分的诸侯国早就已经存在了,但这些诸侯国在经过了几百年的兼并、倾轧和战争后,只剩下为数不多的一些诸侯国进入战国时代。

战国时代的局势更加残酷,越来越多的诸侯国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七雄并立,即秦国、楚国、齐国、燕国、韩国、赵国和魏国,当然在夹缝中还有一些别的诸侯国存在,比如鲁国、卫国、宋国、郑国等。

在这些诸侯国中,首先就排除掉韩赵魏这三个诸侯国,要知道韩赵魏三国虽然一直坚持到了战国末期,但是他们立国的时间却并不长,历史从春秋时期进入战国时期,最著名的标志就是三家分晋,也就是春秋时期做霸主时间最长的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卿大夫瓜分,从而有了后来的韩国、赵国和魏国,实际上这三个国家的存在时间不过才二百多年。

接下来再排除的一个国家就是齐国,虽然齐国的开国时间非常早,早在周武王封建的时候就有了齐国,但是同样是可以看作春秋和战国之间的分界点的一个标志就是田氏代齐,齐国这个诸侯国的名字没有改变,但是已经换了姓氏,原本是姜姓吕氏齐国,变成了后来的妫姓田氏齐国,所以齐国已经不是原来的齐国了。

接下来就是那些在战国七雄夹缝中生存的小国,他们多数在秦始皇开始灭六国的时候就已经消失了,比如鲁国在前256年就被楚考烈王所灭;卫国在前253年左右被魏国所灭;郑国在前375年就被韩国所灭,而宋国则在前286年被齐楚魏三国联合所灭。

排除上面这些诸侯国之后,还剩下秦国、楚国和燕国。

这三个国家中,燕国是最先建国的,是周武王时期分封的诸侯国,而楚国其次,是周成王时期分封的,秦国最晚,是西周末期东周初期周平王分封的,算是对秦国勤王并护送周平王东迁的嘉奖。所以这样看起来,三个诸侯国都是春秋初期就有的国家,他们在春秋战国时期的起点时间是一样的。又都存活到了战国末期,不过仍旧有时间差异。

楚国是在前223年被秦将王翦所灭,燕国是在前222年被秦将王贲所灭。而秦国一直到前221年完成了统一大计,秦始皇正式称帝,秦国才开始不再是一个诸侯国。

因此,春秋战国时期,最长寿的诸侯国是秦国。

      辽宁省朝阳市凌源市(县级),为关东第一站,东北最前沿,对外宣称,“京郊漫城,北国凌源”,朝阳的地名缘于《诗经》:凤凰鸣兮,于彼高岗,梧桐生兮,于彼朝阳。朝阳辖下的凌源(非陵园)市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

(一)化石文化

      朝阳市为是第一只鸟飞起的地方,也是第一朵花盛开的地方,走到山顶上,随意敲开一块扁平的石块,就有可能敲出一点五亿年前的鱼化石,或其他昆虫、植物化石。前些日子,北京师范大学有个教授,专门研究昆虫化石,在凌源地区就发现了有100多种昆虫化石,听他讲,那时就有螽斯(蝈蝈),跳蚤等昆虫。1.5亿年前,凌源地区是一片浩瀚的大海。

(二)红山文化

    境内有红山文化,据考证,五千多年前,有红山女神庙,有积石冢。轩辕黄帝就葬于此(学者们有争议),

九十年代初,带领学生去参观,曾亲眼目睹过坑中黄帝的骨植,只是我们没有看到陪葬品,如玉龟(放到博物馆去了)。但我并不知道那就是轩辕黄帝,只是看个热闹。可见那时就有先民生活、繁衍在凌源地区。

(三)卢龙古道

      凌源也是曹操北征乌桓的卢龙古道。大家都能背诵曹操的“东临碣石,以观沧海”,那是曹操征服乌桓后从辽西走廊傍海道回去后写的一首诗词,《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记载:“夏五月,至无终。秋七月,大水,傍海道不通,田畴请为乡导,公从之。引军出卢龙塞,塞外道绝不通,乃堑山堙谷五百余里,经白檀,历平冈,涉鲜卑庭东指柳城……”,平冈即现在的凌源。可见三国时期,凌源有先人活动的轨迹。具考证,唐代安禄山、史思明均是朝阳人,就连平叛他们的李光弼也是朝阳人,那时凌源是胡人的天下,凌源为营州。

(四)成语典故

“老马识途”,这句成语,大家都熟悉,但这句成语的发生地是哪里?历史记载:管仲、隰(xí)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冬返,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选自《韩非子 说林》)。凌源也是古孤竹国的范围,是伯夷,叔齐两兄弟之故乡,“不食周粟”这句成语,依然再用,比喻忠诚坚毅,不因生计艰难而为敌人工作,这两句成语,均与凌源有关。

        凌源是历史上孤竹、狄、戎、鲜卑人、契丹人、金人、满、蒙古人征战、生活的地方。明末清出,凌源地区也是满山葱郁,野兽横行的地方,虽然有人居住,但人口稀少,由于修建承德避暑山庄,不断砍伐,努鲁儿虎山系渐渐贫瘠,也渐渐住下了闯关东的来自山东,山西,河南的汉、回等各民族,所以凌源地区便是满、蒙、回、汉等22个不同民族杂居的地方,也便有了不同民族给居住地命名的地名。

        凌源的地名,从何而来,凌源市名始于民国三年(1914年)。据《凌源县志》载:“凌源县治在前清(乾隆)五年设塔子沟厅,乾隆四十三年改名为建昌县。民国三年春,省令准部咨,以江西省建昌府,故改建昌县以免雷同。凌源县知事孙廷弼以大凌河源出要路沟士金搭,谨援沁源洮源之例,呈请转咨准改凌源县,此定名之理由也。”由此可见,凌源市市名,是为避免原名建昌县与江西省建昌府重名,遂依大凌河发源地而命名,辽代时称榆州,乾隆43年前,称塔子沟,是满语,泥泞的地方。              凌源下辖的6乡、16镇、8个街道命名形式基本是(1)以杖子(就是帐子,帐篷 ,也有一说障子,用栅栏围起来),或营子命名,屯兵的地方,如杨杖子,大王杖子,宋杖子,牛营子,四管营子(传说是一个王爷的第四个儿子驻扎之所),下辖的许多村庄多以姓+杖子、方位+杖子来命名,可见历史上这个地方的不断的厮杀,地理位置之重要。

(2)以河或河的方位命名,如三道河子,大河北,河坎子。

(3)以家命名,如三家子,三十家子,这个“家子”,如同北京附近命名的“×各庄”之意,“各”就是“家”的不同发音。

(4)以蒙语音译或意译。如乌兰白镇――赤色的土,下辖的两个村,哈巴气――山口,嘎里嘎 ――篝火。

刀尔登镇――那莫刀嘎吉尔(或者大日登)――宽广开阔之地。境内有许多暴姓人家,有“坟会”传统。

小城子镇,与喀左大城子相对应,清朝时,内蒙古喀喇沁部蒙古族游牧到此落居,并砍伐树木,栅栏四围,以御虎狼,蒙古语称“伊和浩特”的译意,(伊和,大的意思,浩特为城)下辖有朱碌科村,与内蒙古朱日和同意,意为“心脏”。

四合当镇奈曼营子 (或者叫乃马营子)――奈曼嘎浩若,浩若,蒙语,营子的意思,奈曼嘎,部落的首领。

另外,有叫房申(或者叫房身)的地方,事实上在东北有很多叫房申的地方,有很多种解释,其中一种是女贞语(满语),多用于村屯,意义不详,猜测还是与房子,家有关。

(5)以店命名。古时,交通不发达,车行驿站为店,象万元店、瓦房店等。

(6)以居住的山势,方向命名,如沟门子(与山嘴子同意,两山之沟口),××沟等等。

(7)以生产的物品为名。如烧锅――烧酒的村子,铁匠炉――打铁的村子,茶棚――卖茶的地方。

(8)文化特色。有一村庄,名曰无白丁营子,想起刘禹锡的《陋室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以上对家乡的地名的由来 ,进行了粗糙的认识,希望专业人士继续挖掘,在宣传家乡,赞美家乡,服务家乡, 畅游家乡时,增加历史厚重感。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032926.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