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以黄河以北为河内。战国时河内为魏国领土。秦末民变时司马卬被项羽封为殷王,都城在河内。汉高祖即位时设置殷国,次年改名为河内郡,位于太行山东南与黄河以北。
河间,古称河涧、瀛洲,隶属于河北省沧州市,东与沧县、青县接壤,北与大城县、任丘市交界,西与肃宁县、高阳县相邻,南与献县相连。属于湖积冲积平原,地势自西南向东北逐渐降低,典型大陆性季风气候,受季风影响,四季分明。
扩展资料:
河内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泛指黄河中游北面的地区,约相当于今豫北地区。狭义则专指河内郡(今沁阳)。
因位于黄河凹处北岸以东,且位于殷商畿内,故称河内。与河南、河东相对,并称为“三河”。“三河”分别为夏商周王朝腹地,亦是“中原”的代名词。
河内、河南以黄河为界,河内、河东以太行为界。同时,河内与河南、河东又均有广义狭义之分,狭义则分别专指河内郡(沁阳)、河南郡(洛阳)、河东郡(安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河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河间
河内郡涵盖今:东起焦作,武陟,西至济源北靠太行,南及黄河的地理文化区域郡府为怀州河内县以丹河分为两县一为丹东博爱县,二为河中怀州野王县(原怀州府)今沁阳
怀州,古代州名,今河南省沁阳市古称,范围为今河南焦作、济源所辖地域。
夏代,为覃怀地,属冀州。
商代,为鄂侯国,属畿内。
周代,为畿内及卫、邘、雍三国。
春秋,为周地、郑地,后又为晋国之南阳地。
战国,时属韩、魏二国。
秦代,兼天下,为三川郡之北境,河东郡之东境。
西汉,置河内郡,领县一十八,治怀县。
东汉,为司州河内郡。
西晋,为河内郡,移治野王县。
北魏,罢郡,置怀州,领河内郡四县、武德郡四县。
隋代,开皇三年,为怀州,大业三年,为河内郡,治河内县。
唐代,武德二年,为怀州,州治河内县城陷,移治河清县。
唐代,武德四年,为怀州,移治河内县。
唐代,天宝元年,为河内郡,乾元元年,复为怀州,属河北道。
五代,置河阳三城节度使,驻孟州。
宋代,为怀州,赐名河内郡,属河北路。
金代,为南怀州,属河北西路。
元代,升怀孟路,后改为怀庆路。
明清,升怀庆府,初辖六县,后辖八县,治河内县。
民国二年(1913年)废府存县,怀庆府治河内县改为沁阳县,因在沁河之北,故名。先后属河南省豫北道、河北道及河南省第四行政督察区。
1949年,建国后,沁阳县改属平原省新乡专区,1952年平原省建制撤销,沁阳县改属河南省新乡专区,1974年沁阳县划归新乡地区。
1983年,撤销新乡地区,成立河南焦作市。
1986年,沁阳县改属河南焦作市
1989年,沁阳县升为县级市,由焦作市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