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汉戏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一些戏曲剧种的优点和特长逐渐演变而
形成的。徽戏进京是在公元1790年(清乾隆五十五年),最早进京的徽戏班是
安徽享有盛名的“三庆班”。随后来京的又有“四喜”、“和春”、“春台”
诸班,合称“四大徽班”。
京剧的正式形成大约是道光二十年(1840年)以后的事,这时京剧的各种
唱腔版式已初步具备,京剧的语言特点已经形成,在角色的行当方面已出现了
新的变化,已拥有一批具有京剧特点的剧目,京剧第一代演员也已经出现:余
胜三、张二奎、程长庚被称为老生“三鼎甲”,此外还有老生演员兼京剧剧作
家卢胜奎。程长庚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他在融合汉调、徽调并吸收昆曲加
以改造和提高方面,比同时期的其他京剧演员作了更多的努力,对京剧表演艺
术的形成贡献很大,对后世京剧的发展影响起了很大的作用。
京剧音乐属于板腔体,主要唱腔有二黄、西皮两个系统,所以京剧也称“皮
黄”。京剧常用唱腔还有南梆子、四平调、高拔子和吹腔。京剧的传统剧目约
在一千多个,常演的约有三四百个以上,其中除来自徽戏、汉戏、昆曲与秦腔
者外,也有相当数量是京剧艺人和民间作家陆续编写出来的。京剧较擅长于表
现历史题材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故事大多取自历史演义和小说话本。既有整本
的大戏,也有大量的折子戏,此外还有一些连台本戏。
京剧角色的行当划分比较严格,早期分为生、旦、净、末、丑、武行、流行
(龙套)七行,以后归为生、旦、净、丑四大行。
京剧形成以来,涌现出大量的优秀演员,他们对京剧的唱腔、表演,以及剧
目和人物造型等方面的革新、发展做出了贡献,形成了许多影响很大的流派。
如老生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谭鑫培、汪桂花芬、孙菊仙、汪笑侬、刘鸿
声、王鸿寿、余叔岩、高庆奎、言菊朋、周信芳、马连良、杨宝森、谭富英、
李少春等;小生徐小香、程继先、姜妙香、叶盛兰等;;考勤武生俞菊笙、黄
月山、李春来、杨小楼、盖叫天、尚和玉、厉慧良等;旦角梅巧玲、余紫云、
田桂凤、陈德霖、王瑶卿、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欧阳予倩、冯
子和、小翠花、张君秋等、老旦龚云甫、李多奎等;净角穆凤山、黄润甫、何
桂山、裘桂仙、金少山、裘盛戎等;丑角刘赶三、杨鸣玉(原为昆丑,加入京
班演出)、王长林、肖长华等。此外还有著名琴师孙佑臣、梅 田、徐兰沅、
王少卿、杨宝忠等;著名鼓师杭子和、白登云、王燮元等。
梅兰芳是京剧艺术最卓越的表演艺术家之一。他的代表剧院目有《宇宙
锋》、《霸王别姬》、《贵妃醉酒》、《水斗 断桥》、《奇双会》、《游园
惊梦》、《穆柯寨 穆天王》、《木兰从军》、《抗金兵》、《生死恨》、
《西施》、《洛神》以及晚年编演的《穆桂英挂帅》等
京剧的前身是安徽的徽剧,通称皮黄戏.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起,原在南方演
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调班社相继进入北京演出,同时吸收了汉调,秦
腔,昆曲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式,融化,演变成一种新的声腔,更为悦耳动听,
称为"京调".清代末期民国初期,上海的戏院全部为京班所掌握,于是正式称为"京
剧".
京剧又称平剧、京戏,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全国。清代乾隆五十五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又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在文学、表演、音乐、舞台美术等各个方面,京剧都有一套规范化的艺术表现程式。京剧的唱腔属板式变化体,以二簧、西皮为主要声腔。四平调、反四平调、汉调等都从属于二簧,南梆子、娃娃调则从属于西皮。二簧旋律平稳,节奏舒缓,唱腔浑厚凝重;西皮旋律起伏较大,节奏紧凑,唱腔明快流畅。京剧伴奏分文场和武场两大类,文场使用胡琴(京胡)、京二胡、月琴、弦子、笛子、唢呐等,而以胡琴为主奏乐器;武场以鼓板为主,小锣、大锣次之。京剧的脚色分为生、旦、净、丑、杂、武、流等行当,后三行现已不再立专行。各行当内部还有更细的划分,如旦行就有青衣、花旦、刀马旦、武旦、老旦之分。其划分依据除人物的自然属性外,更主要的是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创作者对人物的褒贬态度。各行当都有一套表演程式,唱念做打的技艺各具特色。
京剧以历史故事为主要演出内容,传统剧目约有一千三百多个,常演的在三四百个以上,其中《宇宙锋》、《玉堂春》、《长坂坡》、《群英会》、《打渔杀家》、《空城计》、《贵妃醉酒》、《三岔口》、《野猪林》、《二进宫》、《拾玉镯》、《挑华车》、《四进士》、《搜孤救孤》、《霸王别姬》、《四郎探母》等剧家喻户晓,为广大观众所熟知。新中国成立后,京剧改编、移植、创作了一些新的历史剧和现代题材作品,重要的有《将相和》、《穆桂英挂帅》、《杨门女将》、《海瑞罢官》、《曹操与杨修》、《沙家浜》、《红灯记》、《智取威虎山》、《黛诺》、《骆驼祥子》等。
京剧有“京派”和“海派”之分,不同时期出现过许多优秀的演员,如清末的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梅巧玲、谭鑫培、孙菊仙、汪桂芬、刘鸿声、田桂凤、余紫云、陈德霖、王瑶卿等,民国年间的余叔岩、言菊朋、高庆奎、马连良、杨宝森、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周信芳、金少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