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乡下人,种地之外,也有别的营生,烧窑就是常见的副业。砖瓦石灰、碗盘坛罐,都算烧窑,本文只说后者。
乡下人技艺不高,只好做粗瓷大碗补贴家用。碗者,人手必备,且易碎,是刚性需求。这类土窑,就是碗窑。
窑之所在,附近总要有像样的瓷土和柴火,所以,碗窑通常都在山区或半山区。个别规模化经营的地方,索性将小山村的名字也叫碗窑。
我知道的碗窑村,为数不少。窑址多为清代、民国遗迹,个别延续至不久以前。
景宁县油田村有个叫碗窑的地方,被水库淹没之前,我曾去过。山脚田头,时有清代窑址,瓷片如山积,产品却只有碗、盘两种,运气好了,才能捡个油灯盏。碗的口沿处多画一圈青花弦纹,即吾乡台州所谓蓝边碗;个别内底画极潦草的花卉或者“寿山福海”字样,粗俗极了。当然,朋友们谓其质朴、有生活气息,我也不反对。
随着近几年来旅游业越来越发展,每天都有大量的游客选择去到其他的城市游玩,主要的目的就是欣赏当地的自然风光和人文建筑,顺便品尝一下当地的美食,不得不说有一些建筑是极具艺术欣赏价值的,有一些也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名胜古迹,还是非常珍贵的。
随着近几年来旅游业越来越发展,每天都有大量的游客选择去到其他的城市游玩,主要的目的就是欣赏当地的自然风光和人文建筑,顺便品尝一下当地的美食,不得不说有一些建筑是极具艺术欣赏价值的,有一些也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名胜古迹,还是非常珍贵的。
他们在一些比较隐蔽地方的古村落,里面的建筑一般也集聚当地的特色,有的也拥有悠久的历史价值,比如说今天我给大家介绍的这个村落,里面的建筑所用的材料就比较的新奇,下面就来给大家简单的介绍一下。
位于福建宁德市飞鸾镇境内的——碗窑村,就是一个非常值得前去打卡的地方,这个村庄靠山临海而建,房屋错落有致,从高空俯瞰的话也别有一番风光。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村庄里面的房屋,全部都是用碗搭建的,看到这里相信很多朋友也很疑惑。
据说早在明代的时候,有一部分从闽南移民过来的居民,他们平时就依靠着造碗来获得经济来源,距今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这个村庄的名字和这也有一定的关系,在造碗的时候需要大量的碗胚,但是用了几次之后就闲置了,为了不浪费人们就想到了用碗来建造房屋。
即便是到了现代,这个村子里面的人们有的还是居住在用碗建造的房屋内,经过高温加热锻造的碗胚也是非常坚固的,并且房子冬暖夏凉,还有很好的防火功能,也是非常适合人们居住的,如果有兴趣的游客,可以前去体验一次。
目前外派工作在云南。闲暇时,喜欢在云南四处游逛,也喜欢淘点东西。都说建水豆腐好吃,但是不一定吊上木文的胃口。可是听说建水有紫陶确让木文上了心,喜欢茶具,喜欢各种小物件。于是驱车几千公里到昆明后、又驱车几百公里向建水方向行进。
导航有时候瞎导,出了一个高速口又让调头,收费员也说方向不对,于是又重新导航重新进了高速。
再次出高速后,经过通海向建水方向行进了。
一见那高大的古城门,立刻喜欢上了它的古朴和威风。即建水县东门城楼,建成于明洪武二十二年,至今已经600余年历史,比北京的天安门还要早28年。朝阳楼雄踞县城中心,是滇南重镇建水历史悠久的主要标志之一,站在楼顶可俯瞰古城风光。
向前开,是铺满青石板的林荫小路。微微颠簸的青石板路,让所有车的车速降了下来,人也安静了下来。一上一下的古城路让公交车也缓缓的行进,中间的隔离带搭建的都是古色古香的亭子,亭子里坐着的不是侯车人,而是休闲的老人们。亭子上挂的红灯笼随风摇摆,老人也洋洋洒洒的听着小曲摇头晃脑,哈哈哈,这真是相得益彰。也真是安静详和。
网上说:建水古城原汁原味,由来已久。要真是这样当然好,可是木文不觉得,哪里有那么合适的古城呢?大不了是做旧的吧。
云南建水自古属文献名邦,建水紫陶 陶器上的装饰更能表现中国画的神韵。阴刻阳填,色泽古拙多变。在古城深处闲逛,意外发现了真正的紫陶店铺。没有旅客踪影,没有刻意的故事演绎。他们一边制作、一边培训、一边在卖,也许是自己设计自己制作的缘故吧,作品有点特色。入手了两款。看看,好看吗?
建水紫陶主人杯 (白描装饰)白描是中国画技法名,指单用墨色线条勾描形象而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的画法。起先古人在绘制传统国画时都会习惯先用线条勾勒出轮廓造型,再行着色。后来这一用线条勾勒轮廓的技法被独立出来,作为一种单独的绘画表现形式一直得以传承至今。
这个店铺的小伙子,有自己的特色。关键是他很用心。更喜欢他作品的韵致。人生若只如初见, 何事秋风悲画扇? 终有弱水替沧海, 再把相思寄巫山。 渐行渐远渐无书, 水阔鱼沉何处问? 愿你此生无波澜 , 敬我余生终不欢。木文特别喜欢这种边制作边销售的紫陶店,一边和师傅聊着,一边观看精致的制作过程。
建水有专门的一条街,可以逛逛,慢慢品味它的风格味道。喜欢紫砂、瓷器,福建粗陶茶具也喜欢,手下都有存宝。紫陶的真没有,孤陋寡闻了不是?
[查资料]
据说,建水紫陶始于清末,形成的历史距今不过百年有余,源流却十分久远。1988年从建水燕子洞古人穴居遗址出土的陶饰、陶坠、陶片和1982年从建水龙岔河西汉古墓出土的陶片,都向现代人展示了距今35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和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代建水境内曾经有过的古老陶艺。
在建水古城北郊有一个窑火烧出来的村落--碗窑。碗窑村始于何年已无从考证,后人只知道这个世代以陶瓷为业的村落由制陶而生。村后的红土坡由东向西绵亘数里沉寂着一大片形迹清晰的古窑遗址和堆积如山的陶瓷残片。在1980年中央工艺美院与建水工艺美术陶厂首次对建水古陶遗址和陶瓷残片进行的叩访中,他们惊喜地发现了大量的宋代青瓷、元代青花、明代粗陶和清代紫陶的残片。从此,人们从这种极富灵性的陶瓷语言里,破译出了古人无意中传递出的历史与文明。
在建水陶瓷发展史上,曾有"宋有青瓷、元有青花、明有粗陶、清有紫陶"之说。紫陶是用碗窑村红、黄、青、紫、白五种不同颜色的泥土,泡水滤浆后成紫红色的陶泥,用以制成器皿坯胎烧制而成。
与其它陶器不同的是,建水紫陶采用无釉磨光,陶器烧成后用鹅卵石精工细磨抛光,使之质地细腻、光亮如镜,轻轻敲击有金属之声,故而有"体如铁、明如水、亮如镜、声如磬"之说。
在发展过程中,上个世纪初,有人创造了在成型的紫陶坯胎上书写绘画,或画梅兰竹菊山水人物,或写唐诗宋词行楷隶篆,以刀作笔再行雕刻,填以白泥刮扫的装饰手法,取得中国山水画般的独特的艺术效果。之后又进一步发展,再创"断简残贴"的艺术手法,使建水紫陶艺术价值和艺术效果大增。究竟现实的宝物咋样,真得现场去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