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公元1世纪以及其后几个世纪中,僧伽罗人建立了人工灌溉的粗放型水稻农业体系,人口主要集中在岛的北半部,首都在阿努拉德普勒,并兴建了第二个中心城市波隆纳鲁沃。这个地区就是所谓的没有灌溉就不可能有固定耕地农业的锡兰干燥区的一部分,它拥有肥沃的土壤,平坦的地形,而几乎不间断的强日晒高温生长期,在人工灌溉条件下,可保证作物高产。那里,大量雨水集中在季风亚洲东北部冬季的短短三个月期间内,而其余月份基本上干旱。僧伽罗王国修建了大型蓄水池来截留冬雨和溪流的水,然后通过复杂的沟渠体系输送到水稻田。在为数不多但常年不断的流经该地区的河流上建起了水闸以截水灌溉。干燥区的人口大大增加,约公元10世纪鼎盛时期的阿努拉德普勒的居民达到了10万以上,而整个锡兰的总人口可能达300万或400万。正是由于国家通过劳役掌握了如此多的人口,才得以建成和维护了大规模灌溉工程,并在阿努拉德普勒建起了众多的大宫殿和寺庙。近代以前世界任何地方,都未曾见到过如此密集、技术如此高超的灌溉工程,而这一切靠的是国家保持着对群众劳动力的支配。
阿努拉德普勒的大窣堵波(佛塔);它是在20世纪修复的,它的附近还有许多与它类似的佛塔。(R�Murphry)
锡兰是印度以外第一个接触到佛教的地区。宗教界有一个传说,说佛陀的弟子阿难陀本人在佛陀生前亲自传达教义。但在阿育王于公元前3世纪特派传教士前往锡兰和缅甸之前,佛教大概未曾传到北印度以外,而且肯定未曾传到锡兰。阿育王的使者使僧伽罗人很快接受了佛教并保持信仰至今。他们创造了漂亮的印度传统风格的佛教雕塑和建筑,包括世界最大的土堆佛塔(或窣堵波)和佛陀及其弟子们的巨大雕像。阿努拉德普勒的大佛塔比古埃及除一座外的所有金字塔都要大,它周围数英里范围内还有许多差不多大的佛塔,以及一大群漂亮的纪念性石头建筑和大浴场。所有这些华丽的建筑表明,锡兰的农业经济提供了大量稳定的剩余产品来支付建筑及艺术费用,而且还有多余劳动力投入这些活动。由佛僧编撰并保存下来的古典僧伽罗编年史主要记述了历代国王的这类虔敬行为,特别是他们修建佛塔或给寺庙资助,这些都间接反应了经济的繁荣和社会总体上的有序状况。
考虑到南印度和锡兰之间旅行的方便,它们的相互交往可能在公元前5世纪以前就开始了。到基督纪元开始前或更早,锡兰北端已有南印度达罗毗荼操泰米尔语的人定居,他们带来了他们自己的使用水井灌溉的农业,他们成了贾夫纳半岛及紧邻锡兰北部的地区的占统治地位的居民,但他们保持着与南印度的文化联系和印度教。来自南印度的移民持续了几个世纪,且与僧伽罗人有一定程度的通婚。僧伽罗人和泰米尔人这两大印度移民群体在锡兰历史的大部分时期一直共处,但他们的分歧到了1950年代终于演变成诉诸暴力的政治争端。
古锡兰的艺术:干燥区南部锡吉里耶要塞岩柱上公元5世纪画中的美丽仙女正在向地面撒花,这幅画比同一时期十分类似的大多数印度壁画保存得较为完好。(Stella Snead/Archaeological Survey of India)
以阿努拉德普勒为基地的僧伽罗王国时常对其北边的泰米尔人地区实行压制,但它又必须保护自己免受大得多的南印度泰米尔族诸王国的间歇性侵袭。当提出王权要求的敌对僧伽罗人与入侵者结成联盟,尤其是在约公元6世纪之后,这类袭击往往刺激或加剧了它们之间的内部不和。公元纪年的头几个世纪兴起于南印度的朱罗帝国,在11世纪发起对锡兰的特别猛烈的入侵,并在1017年掠夺了阿努拉德普勒。于是僧伽罗人迁都至波隆纳鲁沃,从那里凭借地方武力,到1070年终于将朱罗人驱逐出境。接下来一个世纪里,波罗迦罗摩巴忽国王(1153~1186在位)统一锡兰全境,以首都波隆纳鲁沃为基地进行统治,入侵了南印度和缅甸,修建了巨大的新灌溉工程和公共建筑,使首都几乎与阿努拉德普勒一样令人难忘。但他死后即爆发内战和来自南印度的新的毁灭性入侵,到13世纪前已经实际上放弃了干燥区,那里的高效灌溉工程再也得不到维护,从那以后,大大缩小的人口就在锡兰中部丘陵和山峦屏蔽之下,聚居在中世纪首都康提周围,后来又转移到科伦坡港市周围的低地。
印度洋海上。斯里兰卡,全称斯里兰卡民主社会主义共和国,旧称锡兰,是个热带岛国英联邦成员国之一。中国古代曾经称其为狮子国、师子国、僧伽罗。斯里兰卡的经济以农业为主,而该国最重要的出口产品是锡兰红茶。该国亦为世界三大产茶国之一,因此国内经济深受产茶情况的影响。在自由化进程中,增长速度持续加快。斯里兰卡最大优势在于矿业和地理位置,它是一个宝石富集的岛屿,世界前五名的宝石生产大国,被誉为“宝石岛”。所以在经济初期阶段,矿业让它有不少初期发展优势,每年宝石出口可以达5亿美元的出口值,红宝石、蓝宝石及猫眼最出名。 斯里兰卡图自然环境:1、区域位置:斯里兰卡是印度洋上的岛国,位于北纬5度55分至9度50分,东经79度42分至81度53分之间,在南亚次大陆南端,西北隔保克海峡与印度半岛相望。南北长432公里,东西宽224公里,国土面积为65610平方公里。2、地形地貌:斯里兰卡岛大致呈梨形。斯里兰卡中南部是高原,其中的皮杜鲁塔拉格勒山海拔2524米,为全国最高点。北部和沿海地区为平原,其中北部沿海平原宽阔,南部和西部沿海平原相对狭窄,海拔均在150m。3、水系分布:斯里兰卡河流众多,主要河流有16条,大都发源于中部山区,流域短且流势湍急,但水流量却很丰富。最长的河流是马哈韦利河,全长335公里,在亭可马里港附近流入印度洋。东部较低注的平原地区,有着星罗棋布的湖泊,其中以巴提卡洛湖最大,面积为120平方公里。[3]4、自然资源:斯里兰卡主要矿藏有石墨、宝石、钛铁、锆石、云母等。石墨、宝石、云母等已开采。渔业、林业和水力资源丰富。斯里兰卡(Sri Lanka)旧称锡兰,是个热带岛国,如同印度半岛的一滴眼泪,镶嵌在广阔的印度洋海面上。“斯里兰卡”在僧伽罗语中意为“乐土”或“光明富庶的土地”,有“宝石王国”、“印度洋上的明珠”的美称,被马可波罗认为是最美丽的岛屿,因为没有一个度假胜地能有与其媲美的海滨,无穷秘密的古城,丰富的自然遗产,以及独特迷人的文化。人口
1988万(2006年)。僧伽罗族占74%,泰米尔族18%,摩尔族7%,其他1%。僧伽罗语、泰米尔语同为官方语言和全国语言,上层社会通用英语。居民69%信奉佛教,15%信奉印度教,8%信奉基督教,7%信奉伊斯兰教。
首都
科伦坡 colombo 素有“东方十字路口”之称,从中世纪起,这里就是世界上重要的商港之一,在世界上享有盛誉的兰卡宝石,便是从这里源源不断地输往海外。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28℃。有人口223.4万(2001年)。
国家政要
总统马欣达·拉贾帕克萨 Mahinda Rajapaksa,2005年11月就职。同年11月21日,拉贾帕克萨总统任命拉特纳西里·维克拉马纳亚克 Ratnasiri Wickramanayaka为政府总理。
简况
南亚次大陆南端印度洋上的岛国,西北隔保克海峡与印度半岛相望。接近赤道,终年如夏,年平均气温28℃。各地年平均降水量1283-3321毫米不等。风景秀丽,素有“印度洋上的珍珠”之称。
2500年前,来自北印度的雅利安人移民至锡兰岛建立了僧伽罗王朝。公元前247年,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派其子来岛弘扬佛教,受到当地国王的欢迎,从此僧伽罗人摈弃婆罗门教而改信佛教。公元前2世纪前后,南印度的泰米尔 斯里兰卡科伦坡战争纪念碑人也开始迁徙并定居锡兰岛。从公元5世纪至16世纪,岛内僧伽罗王国和泰米尔王国之间征战不断。16世纪起先后被葡萄牙(1505—1658)和荷兰(1658—1796)统治。18世纪末成为英国殖民地,并在二战中成为盟军在南亚对抗日军入侵的海军基地。当时的锡兰总督兼三军总司令是以善于调和种族关系而著称的郝德杰(任锡兰总督时间为1937.10.16—1944.9.19)。1943年5月24日,英军上校约翰·戴维斯和5名中国军官乘潜艇从斯里兰卡秘密登陆马来半岛,重新与那里的抗日游击队“马来人民抗日军”取得联系。1948年2月4日获得独立,定国名锡兰。1972年5月22日改称斯里兰卡共和国。1978年8月16日改国名为斯里兰卡民主社会主义共和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