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都在哪里?

泰山日出2023-03-08  72

宁都县位于江西省东南部,赣州市东北部,地处东径115°40′~116°17′,北纬26°05′~27°08′之间,东邻石城、广昌县,南接瑞金市、于都县,西连兴国、永丰县,北毗乐安、宜黄、南丰县。面积4053平方公里,居赣州市第一,江西省第三, 其中山地占70.78%,耕地占11.16%,水域占3.93%,概称“七山半水分半田,一分道路和庄园”。现辖24乡,2个国营垦殖场,行政村348个。总人口70万,居赣州市第三,其中农业人口60万,城镇人口约10万。有畲、壮、土等9个少数民族计2087人,汉族占总人口的99%以上。

宁都风景绮丽,境内青山秀水,是旅游观光休闲的好去处。以翠微峰风景区最为著名,属国家级森林公园,距县城2.5公里,区内怪石奇峰,湖光山色,被道家列为七十二福地中第三十五福地。 还有峰回路转的佛教名山莲花山,颇有名气的李村温泉,以及凌云山自然保护区等各具特色。

宁都物华天宝,区位条件和自然条件优越,资源富足。有67万亩耕地,粮食总产29.5万吨,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素有“赣南粮仓”之美誉。林地面积29.3万公顷,活立木蓄积量784.8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65.9%。宁都属亚热带季风湿润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多年平均气温为18.3℃,历年极端最高温度为39.3℃,历年最低气温-7.5℃。年平均降水量1760毫米,无霜期长(达280天),适宜于亚热带作物生长。全县平均高程海拔300—500米。

农业特色明显,果茶、黄鸡、席草、白莲四大产业产值达3.7亿元。其中宁都脐橙、小布岩茶、珍穗米粉等一批全国名优农副产品叫响海内外。 工业支柱突出,工业以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和劳动密集型轻纺工业为主攻方向,树立了食品工业、轻纺工业、外向型工业的支柱地位。民营经济发展迅速,民营工业占居工业主导地位。2001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达10.35亿元,工业增加值实现4.36亿元。

宁都县在于江西省赣南 ~城伴 梅江 政府在梅江镇

著名的风景区有以建于西晋的青莲古刹闻名的佛教胜地莲花山;以“植物宝库”闻名的凌华山自然保护区;以湛田李村温泉为代表的旅游度假村;以孙誗墓、水口塔、邱氏家庙、田埠东龙村等为典型的客家文化遗迹,以及众多的革命旧址。最著名的自然风光数翠微峰风景区,该景区集儒、佛、道和革命历史于一体,由五寒十二峰组成,全部为丹霞地貌,以峰险、崖奇、泉美、水秀著称,是省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其中金精洞景点被道家列为七十二福地中的第三十五福地。

主要旅游 翠微峰 古名精金山. 精金山 因险要 红军斗土豪劣绅 地主结集武装占山为王 和红军展开可立了有名的 斗革战役.

1949年中国解放后 国民军残留部队依然以险要的精金山为根基地 解放军以智取成功突破解放.....

宁都有名饮食 大块鱼 肉丸 等 ..

【气候特征】 宁都县地处北纬26°05'18〃至27°08'13〃,东经115°40'20〃至116°17'15〃之间。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冬无严寒,无霜期长,适宜于亚热带作物的正常生长。

【人口民族】2004年末,全县总人口为714533人,其中非农业人员123375人,占总人口的12.27%。总人口中,男性372445人,女性342088人,性别比为108.87。全年县出生人口为 9152人,出生率为12.8‰;死亡人口4131人,死亡率为5.78‰;全年净增人口231人。其中县城人口约15万人

宁都共有450个姓氏,其中130多个属客家,而全县约4500多个村庄,其中由“老客”始建和扩建的村庄就有3700多个,占全县总村数的85%.

【历史沿革】考古资料证明,在原始社会晚期,宁都已有人类居住。春秋属吴国,战国初属越。后楚灭越,全境属楚。

秦统一后,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宁都属九江郡。

西汉属豫章郡。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始置雩都县。宁都为雩都县地,属庐陵郡。

三国属吴。孙权嘉禾五年(公元236年)分庐陵郡立南部都尉于雩都,析雩都县东北陂阳乡白鹿营(今黄石镇营底村)置阳都县。此为宁都建县之始。

西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改阳都为宁都(因境内有太平里,以安宁之意而名为宁都)。此为“宁都”县名之始。迁县治于阳田营(今石上镇王田营村)。

太康三年(公元282年)改南部都尉为南康郡(治雩都)。

东晋永和五年(公元349年),南康郡移治赣县(今赣州)。宁都隶之。

南朝·宋永初元年(公元420年)改南康郡为南康国。宁都隶之。大明五年(公元461年),析宁都虔化屯(今东山坝镇大布村)置虔化县(旧志载:县西五里有石状如虎,传由虎化为石。虎为凶物,改为虔,故名虔化,县以此得村名),并属南康国。

南朝·齐永明元年(公元483年)南康国复为南康郡。宁都、虔化均属南康郡。

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灭陈,改南康郡为虔州。虔化并入宁都,隶虔州。开皇十三年,陂阳县(今石城县西)并入宁都县。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改宁都为虔化县,隶属如前。迁县治于雪竹坪(今梅江镇)。

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虔化属洪州总管府虔州。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分天下为十道。虔化属江南道虔州。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分江南为东西道。虔化属江南西道虔州。元和六年(公元811年),升虔州为上州,虔化为上县。咸通七年(公元866年),升虔州为节镇,号百胜军。虔化隶之。

五代十国时,南唐保大十一年(公元953年),析虔化之石城场置石城县。

宋至道三年(公元997年),分天下为十五路。虔化属江南路虔州。天禧四年(1020年),分江南路为东、西路。虔化属江南西路虔州。

宋大观元年(1107年),升虔州为望郡,虔化为上县。

宋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改虔州为赣州,虔化为宁都。

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置江西行中书省,改赣州为路。宁都属赣州路。

元元贞元年(1295年)十一月,升宁都县为州,辖石城县,属赣州路。

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赣州路为府,改宁都州为宁都县。洪武九年(1376年),宁都县属江西布政使司赣州府。

清初沿明制。乾隆十九年(1754年),升宁都县为直隶州,辖瑞金、石城二县。

民国二年(1913年),宁都复改为县。

民国三年,全国行政区划设省、道、县三级。江西设四道,宁都县属赣南道。

民国十五年,废道,宁都县直属江西省政府。

1929年,宁都为中央苏区属县。

1931年9月,宁都县分为宁都、彭湃两县。1932年2月,宁都、彭湃两县复并为宁都县。

1933年1月8日,赵博生在南城金溪黄狮渡战役牺牲。同月13日,为纪念赵博生,宁都县改为博生县。

1933年7月,根据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人民委员会《关于重新划分行政区划的决定》,宁都分为博生、洛口、长胜三县。隶属如前。

民国二十三年十月,红军长征北上抗日,仍为宁都县,属江西省第十二行政区,并为专署驻地。

民国二十四年四月,江西省政府将全省改划为八个行政区,宁都属第八行政区,仍为专署驻地。

1949年8月2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宁都县城。29日成立宁都县人民政府。同年9月,省人民政府决定设瑞金分区,后未成立,改为宁都分区(1951年6月改称宁都专区)。宁都县隶之,并为专署驻地。

1952年8月29日,撤销宁都专区,并入赣州专区。宁都县属赣州专区。

1954年6月,改赣州专区为赣南行政区。宁都县隶之。

1964年5月,改赣南行政区为赣州专区,1971年2月改称赣州地区。宁都县隶之。

1984年,设立员布乡(赣府厅字[1984]251号)。

1987年4月5日,青塘乡、长胜乡、黄陂乡改设青塘镇、长胜镇、黄陂镇(赣府厅字[1987]165号批复)。

1988年12月10日,撤销刘坑乡,其行政区域划归梅江镇管辖(赣民函[1988]138号批复)。

1995年9月29日,撤销固村乡、赖村乡,设立固村镇、赖村镇(赣民字[1995]185号批复)。

1997年1月14日,撤销石上乡、东山坝乡,设立石上镇、东山坝镇(赣民字[1997]12号批复)。

1998年4月7日,梅江镇析置刘坑乡,乡政府驻刘坑村(赣民字[1998]50号批复)。

1998年8月5日,撤销洛口乡,设立洛口镇(赣民字[1998]126号批复)。

1999年7月1日,改赣州地区为赣州市,宁都县隶之。

2000年6月27日,撤销小布乡,设立小布镇(赣民字[2000]145号批复)。

2001年10月20日,撤销员布乡,划归洛口镇;撤销刘坑乡,划归梅江镇;撤销黄石乡、田头乡,设立黄石镇、田头镇.

宁都县位于江西省东南部,赣州市北部,面积4053平方公里,人口76万,现辖12乡12镇,县政府驻地梅江镇。宁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全县通用客家话(宁龙片),客家文化浓厚,素有“文乡诗国”之美誉。宁都是著名的红色故土。宁都是资源大县,生态环境优美,风景秀丽,以翠微峰风景区最为著名。宁都是农业大县,有“赣南粮仓”之称。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018549.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