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孩子前程似锦,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是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但现实是大多数家长每天对孩子恨铁不成钢。贾政面对儿子贾宝玉的时候,大概就是这样的心情。
从贾政的角度来说,他看不上贾宝玉。虽然是自己的儿子,但是这个儿子太让人失望了,让他很失望。
贾政对宝玉的厌恶始于宝玉一岁的时候。贾政想试试自己以后的志向,于是把世间无数的东西都摆出来,跟自己抢。但他什么也没拿,就伸手抓了几个粉钗环。于是,贾政大怒,说贾宝玉“将来是个酒色之徒!”从那以后,我就不怎么开心了。
一岁的时候,宝玉会想到父亲贾政对他抽签的评论会彻底影响后来的父子关系。
从贾宝玉的立场来看,好像也没犯什么大错。小孩子不喜欢看严肃的书是很正常的。
由于祖母的溺爱,他在女儿们中间长大,渐渐养成了调脂制粉的习惯,甚至养成了吃红的习惯,这对于深受儒家传统影响的贾政来说,自然是无法接受的。
你不喜欢读书,但也不能整天游手好闲。不努力进取,老老实实做事,走正道,将来怎么继承这么大的家业?不要说把荣国府交给他,只说贾政这房交到他手里,连郑老爷都不放心。
贾政不喜欢宝玉,不仅仅是因为宝玉鬼混,更重要的是因为宝玉不读正经书。我们知道,贾政从小爱读书,他深受爷爷的喜爱。如果不是皇帝赏他一个官职,他早就参加科研了,成绩也不会太差。
贾政把未了的期望寄托在贾宝玉身上。他希望这个儿子将来走上仕途,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家族争光,而不是躺在祖上的功绩上灯红酒绿等死。
更有甚者,像贾雨村这样一个后起之秀,在仕途上混得还不错,经常去贾府拜访,和贾政谈心,想再见到贾宝玉。相比之下,贾政怎么能不生宝玉的气呢?
但面对宝玉,作为父亲的贾政往往感到无能为力,因为他无法全面约束和管教宝玉。受、王夫人等人的溺爱和保护,贾政逐渐放弃了对宝玉的管教。
宝玉被打了一次,是父子矛盾的高潮,也是贾政长期以来对儿子疏于工作积蓄的一次集中爆发。你以为贾政打宝玉只是因为他“四处游荡,私物奉送,在家荒废学业,辱骂母亲和仆人”吗?
这只是导火索,真正的原因是贾宝玉不务正业,不愿步入仕途。是因为他一次又一次让父亲贾政失望,甚至是因为他日复一日在女儿们中间流连忘返,进一步加重了父亲对他从前“放荡”的评价。
我们知道,宝玉被打时已经13岁了。这个年龄在古代。如果他勤奋好学,早就入学了,也就是早就考过了,有资格参加以后的科考。
贾宝玉的哥哥竺稼,14岁开始上学。这个时候贾宝玉在做什么?整天就是吃喝玩乐,在女儿堆里磨蹭,时不时在家里闯祸。例如,他与蒋玉菡的关系导致了长期历史学家王宓的批评,他从未与贾府有过任何联系。
贾政为什么不为家里这么不争气的脚后跟生气?他怎么会喜欢这个儿子?所以宝玉被打了一次,贾政被打死了。对于他这个读了半辈子书的读书人来说,不争气,不如掐死儿子。以免将来杀父弑君,让家族蒙羞。
贾政欣赏才华横溢,有修齐讲和之志的文人,所以才会看重才华横溢却又满腹经纶的贾雨村,贾宝玉也有自己的坚持。他觉得大部分读书人都很臭,宁愿被杀也不要入所谓的正道。
在贾政的骨子里,有着浓厚的儒家养气治和的传统。但是,贾宝玉不喜欢斗个你死我活的想法,更不用说政治经济知识了。可以说,父子之间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鸿沟和不可调和的矛盾。
但是,对于贾宝玉来说,贾政毕竟是他的父亲,不能违抗和顶撞他。他爸要打骂他,他也没话说。但即使被打死,他也没有改变主意。为了贾政这个儿子,他后来放弃了治疗。他终于说服自己,不再执着于要求他按照自己规划好的路线走。
或者说,后来的政治大师,已经渐渐释然了。对仕途的渴望,对贾宝玉的期待,都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最终被岁月消磨殆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