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
人生何处不离群?世路干戈惜暂分。
雪岭未归天外使,松州犹驻殿前军。
座中醉客延醒客,江上晴云杂雨云。
美酒成都堪送老,当垆仍是卓文君。
注释:
⑴杜工部:杜甫。这首诗模仿杜诗风格而以“蜀中离席”为题。张《笺》云:“细味诗意,是西川推狱时。”商隐自公元851-856年(大中五年冬至十年)在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县)柳仲郢幕。依张《笺》,此诗大约是公元852年(大中六年)春自西川推狱归东川时作。
⑵离群:《礼记·檀弓》:“吾离群而索居,亦已久矣。”
⑶雪岭:即大雪山,一名蓬婆山,主峰名贡嘎山,在今四川西部康定县境内,其支脉绵延于四川西部,称为大雪山脉。唐时为唐与吐蕃边境。杜甫《岁暮》:“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又《严公厅宴同咏蜀道画图得空字》:“剑阁星桥北,松州雪岭东。”天外使:唐朝往来吐蕃的使者。
⑷松州:唐设松州都督府,属剑南道,治下所辖地面颇广,治所在今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内。因西邻吐蕃国,是唐朝西南边塞,故长有军队驻守。殿前军:本指禁卫军,此借指戍守西南边陲的唐朝军队。宋《蔡宽夫诗话》载:王安石晚年极喜欢这两句诗,称“虽老杜无以过”。
⑸座中句:暗用《楚辞·渔父》屈原曰:“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此言自己忧国伤乱,却怀才不遇,只能哺糟啜醨,醉生梦死。此联似用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句法。
⑹美酒句:杜甫《江畔独步寻花》:“应须美酒送生涯。”此抒写饮酒消磨岁月,老大无成之感慨。
⑺《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相如与文君俱之临邛,尽卖车骑,买酒舍,酤酒,而令文君当垆。”杜甫《琴台》诗:“茂陵多病后,尚爱卓文君。酒肆人间世,琴台日暮云。”
题解:
大中五年(851)冬,李商隐在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幕府任节度判官,被派往西川推狱(协助审理案件)。次年春,事毕回梓州(今四川三台县,东川节度使驻地)。这首诗是临行前在饯别的宴席上所作,故称“蜀中离席”。前面加上“杜工部”,说明是有意模拟杜甫的风格,就好像是代杜甫作诗一样。
杜甫在七律题材上的一个重大发展,就是把时事引入传统的酬赠之作。此诗对杜诗的继承就在于李商隐恢复并发展了杜甫七律感时伤世的忧国忧民情怀。当时正值巴南蓬州、果州的贫民爆发起义,朝廷派军队镇压。连年来唐王朝和吐蕃、党项的关系也一直很紧张。这首诗借伤别的席上之感,表达自己对时局的忧虑,深得杜甫的神韵。
句解:
人生何处不离群?世路干戈惜暂分
诗歌一开头就是一个反诘句:人生哪里没有离别呢?只是在这时局动荡、战乱不止的年代,即便是短暂的分离也使人格外痛惜。因为吉凶难料,前程未卜,或许这一分别就意味着永远的分离。
上句泛言人生离别的普遍和平常,让读者在诘问中有所思考:人生有多少悲欢离合,个人的命运又是怎样身不由己?诗人虽然有着无尽的感叹,但是调子并不悲伤。细细体味,诗中还隐含着这样的意思:既然人生离别在所难免,不如以旷达处之吧!下句转到“世路干戈”的社会大背景上,最后又回到“离席”,道出离别的沉重感伤,思路跳跃奔腾,“大开大合,矫健绝伦”(纪昀语)。如此道来不仅曲折顿挫、气势雄放,而且自然地引出下文的伤时感世之情,可谓落笔不凡。
雪岭未归天外使,松州犹驻殿前军
这两句紧承上文的“世路干戈”写当前的动荡局势:朝廷派往雪岭的使臣尚未归来,松州仍驻扎着朝廷的军队。“雪岭”,指绵亘于今四川西北部的雪山,这一带是唐和吐蕃的分界线,当时的少数民族党项也聚居在这里。唐王朝和吐蕃、党项经常在此发生边境争夺战争。朝廷屡派使者处理边境事宜。“天外”,极言其僻远。“松州”,即今四川松潘县,在雪山附近,当时是唐西南边区与吐蕃的交界处,唐王朝于此置松州都督府。“殿前军”,本指神策军,即皇帝的禁卫部队,这里借指戍守西南边陲的唐朝军队。
大中五年,刚刚归降唐王朝的吐蕃宰相因要求为河渭节度使,朝廷不许,又欲兴起战乱,再度成为朝廷的边患。大中六年,刚刚被征讨的党项又扰乱边境。诗人并未将这种剑拔弩张的战争场景白描出来,而是从侧面含蓄地指出时局的纷乱:使者久久未得回归,可见矛盾一直没有得到解决,局势非常不稳定而边境屯驻大军,也足以想见局势的一触即发。这两句诗气象阔大,感慨深沉,不仅简洁醒目地勾勒出西北边境历年战乱的紧张局面,更饱含着诗人无限忧国伤时之情。
座中醉客延醒客,江上晴云杂雨云
这两句从时事转入眼前:宴席上,醉客不断地向醒客敬酒远处的江面上,晴云夹杂着雨云,也不知道天气会如何。看着人们只顾互相劝酒,诗人不免感慨万端,一语双关。“醒客”,是诗人自指。“醉客”,指饯行席上的醉者,暗喻其为浑浑噩噩、不关心国事的庸碌之辈。“延”,指请客人饮酒。诗人化用《楚辞·渔父》屈原的诗句:“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
松潘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北部,地理坐标介于北纬32°06′—33°09′,东经102°38′—104°15′之间。东接平武县,南依茂县,东南与北川县相邻,西及西南紧靠红原县、黑水县,北与九寨沟县、若尔盖县接壤。县境东西长180公里,南北宽112.5公里,全县幅员面积8608.37平方公里。县城进安镇,海拔2849.5米,距省会成都335公里,距州府马尔康431公里,“九环线”西线沿岷江纵贯全县,九寨黄龙机场距县城仅17公里。
(二)人 口
1990年,全县总人口64641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0228人,占15.7%,农业人口 54413人,占84.1%,人口出生率19.33‰,自然增长率11.5‰。
(三)民 族
县主要由藏、羌、回、汉 4种民族构成。藏族 24038人,占总人口的37.19%;羌族4543人,占总人口的 7.03%;回族8398人,占总人口的12.99%;汉族27633人,占总人口的42. 75%;蒙古、满、壮、彝等民族29人,占总人口的0.04%。
(四)历史沿革
松潘历史悠久,是我国古代地处边陲的军事重镇,是内地与西羌吐蕃茶马互市的集散地,有“高原古城”之称。公元前316年秦灭蜀后在今川主寺镇建立湔氐县,为松潘地区县级建置之始,至今已有2300多年历史。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置松州,明朝洪武十二年(1379年),置松州、潘州二卫,寻并为松潘卫,“松潘”之名自滋始。清置松潘厅和松潘直隶厅,民国2年(1913年)改松潘直隶厅为松潘县,县级建置沿用至今。
(五)气候条件
松潘地处岷山山脉中段,属青藏高原东缘。地貌东西差异明显,以高山为主;地形起伏显著,相对高差比较大,最低处白羊乡梭子口海拔为1082米,最高处岷山主峰雪宝顶海拔5588米,相对高差4506米。
山川、河流 松潘山势陡峭雄伟,主要有雪宝顶、弓杠岭、哲波卡、桦子岭、金蓬山、垮石岩、红星岩、辣子山等山体。境内有岷江河、涪江河、热务曲、毛尔盖河、白草河及大小支流200余条,大小河流最终汇成了年平均径流总量为40.2亿立方米的岷江和涪江两大水系。
气候、降水 由于地形复杂,海拔悬殊,导致松潘的气候具有按流域呈明显变化的特点,小气候多样且灾害性天气活动频繁。涪江流域湿润多雨、四季分明;岷江流域少部分地区干旱少雨,大部地区则寒冷潮湿,冬长无夏、春秋相连、四季不明。各地降水分布不均,但干雨季分明,雨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72%以上,多年平均气温5.7°C,年极端最低气温为零下21.1°C,多年平均降水量720毫米。
松潘位于青藏高原东缘,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北部,地理坐标介于北纬32°06′-33°09′,东经102°38′-104°15′之间。东接平武县,南依茂县,东南与北川县相邻,西及西南紧靠红原县、黑水县,北与九寨沟县、若尔盖县接壤,县城海拔2850米。全县幅员面积8339平方公里。县城南距成都335公里。[1]松潘历史悠久,公元前316年秦灭蜀后设立县级建置湔氐县,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置松州,明朝洪武时期先后设“松州卫”、“潘州卫”并“松潘卫”,松潘由此而得名。清置松潘厅和松潘直隶厅,民国2年(1913年)改松潘直隶厅为松潘县,县级建置沿用至今。[1]
松潘交通发达便利,位于四川西部旅游黄金路线的中心位置,“九环线”西线沿岷江纵贯全县。 九黄机场距县城仅25公里,成兰高铁松潘站也正在加快建设中。[1]
松潘自然景观复杂多样、门类齐全、数量众多、品位极高。拥有黄龙、牟尼沟、松潘古城等闻名全国的风景名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