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是安邑(今山西夏县)人,公元前2071年,尧七十五年,在黄河流域治水,大约19岁。
相传,禹治理洪水有功 ,受舜禅让而继承帝位。在诸侯的拥戴下,禹王正式即位,以阳城为都城,一说以平阳为都城(或在安邑或在晋阳),国号夏。并分封丹朱于唐,分封商均于虞。
禹是夏朝的第一位天子,因此后人也称他为夏禹。
他是中国古代传说时代与伏羲、黄帝比肩的贤圣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绩,就是历来被传颂的治理滔天洪水,又划定九州、奠定夏朝。后人称他为大禹。禹死后安葬于会稽山上(今浙江绍兴),仍存禹庙、禹陵、禹祠。从夏启开始历代帝王大都来禹陵祭祀他。
扩展资料:
禹治理洪水,曾经三次到桐柏山(在河南省桐柏县西南),可是那地方总是刮大风,打大雷,石头啸叫,使治水的工程简直没法施展。
禹知道是妖物作怪,便召集天下群神,叫他们想办法除妖。桐柏山和附近各山的山神恐怕祸事连累到自己头上,都跑来跪着向禹磕头,请禹饶命。
禹疑心他们包庇妖物,便把他们当中几个特别狡猾的如鸿蒙氏、商章氏、兜卢氏、犁娄氏等拘囚起来,加以审问。果然问出实情,原来在淮水和涡水之间,的确躲藏着一个叫无支郝的水怪,禹就马上派人去把这妖怪擒拿了来。
大禹治水,由高山到平川,由秦岭到冀州,由太行山到嵩山,到处开河治水,留下许多足迹。上党大地上潞城、平顺之间有一座山就叫“禹王山”,相传是禹开通河道时,把挡住水流的一座山搬在这里。人们为了纪念大禹治水,就把这座山称为“禹王山”。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大禹治水
1、鲁山
位于博山区东南部,西起青龙山,沿区境边沿向东南延伸至破邱岭,婉蜒180公里。主峰在池上乡小峰村南十余里处,海拔1108.3米,为省内第四高山。山南面绝壁陡峭,有著名的千人洞。主峰东伸绳子岭、辘轳岭,北去破邱岭,系鲁山主脉,是博山与莱芜、沂源、临朐的界山。
2、原山
位于博山区境西部,曾名饴山、马耳山,又因主峰有禹王殿,俗称禹王山。主峰距博山城10公里,海拔798米。“禹山积雪”旧谓博山八景之一。淄河,汶河均发源在这里。山势回环,绵亘100余公里,形成博山城区附近各山岭。
3、鹿角山
位于博山区东南部,系青石山,群峰并起,峭岩直立,远看如鹿角。抗日战争时期,此处是八路军的根据地。其支系向东北伸延主要有两支:西侧一支为源泉东花果山,东侧一支的日东寨山。向东南延伸的是与鲁山脚相连的各山。
4、岳阳山
是博山区与淄川区的界山之一,长10余公里,山峰99座,素有99顶岳阳山之说。主峰在崮山村北,东伸至天津湾,海拔811米,上有望月台。据传,登此台观日出不亚于泰山观日出之胜。
5、凤凰山
位于博山城西南1.5公里,系原山支脉。山上松柏刺槐郁郁葱葱,是博山的风景胜地。山南部,依山建有山东轻工美术学校。山西部,林树间有条小路,游人沿崎岖山径,可攀绝顶,山巅古建筑有碧霞元君庙。
大禹像-大禹像 大禹像位于河南省禹州市禹王大道与画圣路交汇处。任何人经过禹州,很自然地都会看到一座高大的石雕像,伟岸地立于一个巨大的花坛中央,手拿石耜,整个一战天斗地的雄姿,这便是大禹像。 这座大禹像,是如今禹州的标志性雕像。 这样的雕像其实也与禹州之名相符,禹即大禹也。4000多年前,大禹正是在这里指挥着千军万马,治理好了华夏土地上的水患。 也正因为大禹,才有了如今的禹州。 夏朝建都于禹州,大禹封国于禹州,夏启即位于禹州。据专家考证、历史记载及禹州历代遗址遗存,譬如用夏禹等名字命名的禹王山,禹王村、当地风物民俗和禹州群众对大禹之过家门而不入故事达到知晓程度等,可以得出结论,禹州是夏朝的建都之地,大禹是夏代第一位开国君主,是华夏文明的肇始人。大禹是禹州之根,禹州因大禹而得名,禹州与大禹和夏朝有着水乳交融的关系,沉积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形成了无与伦比的夏禹文化。 据《竹书纪年》记载:“元岁癸亥,帝(启)即位于夏邑,大飨诸侯于钧台,诸侯从。”《汉书·地理志》也有记载:“颍川郡阳翟县谓夏禹国。”《禹州市志》的记载同样告诉我们,“自夏朝至战国,禹境曾先后数为夏、韩都城。夏禹在城北八里营建的夏禹故都,是我国第一个国都。少康复国后,在城西北建少康城(今禹州市顺店镇康城村),布局严整,规模宏大。该城北部为内城(紫禁城),内城左右有两耳城,现尚存部分遗址,可窥当时一斑。” 实际上,让禹州人坚信大禹建都于禹州的最直接证据是钧台。 钧台又名夏台。《竹书纪年》载:“夏启元年帝即位于夏邑,大飨诸侯于钧台。”钧台原在禹州西南的三峰山,后建在城内。 夏启是大禹的儿子,从夏启开始,与此前历史不同,中国开始了自己的文明史,也由此,钧台之飨成为中国一次重要的朝会,标志着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的正式建立。夏朝末年,桀暴虐无道,把商汤囚禁在夏台。此地后建汤王庙。明嘉靖十年(1531年),知州刘魁将汤王庙建在城内西北隅。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知州于国璧在汤王庙前建古钧台,也就是现在的钧台遗址。 钧台坐北朝南,为砖石结构,下洞上阁式,但台上的楼阁,在民国年间被毁了。台基略呈方形,高4.4米,宽7.4米,进深6.16米。正中有洞门,宽2.46米,高2.87米。拱券上额有于国璧题“古钧台”三个字,落款为“光绪甲午夏,南海黄 重修”。两侧楹联为:“得名始于夏,怀古几登台。”山门两扇,虎钉兽环。台上阁楼为宫殿式建筑,透花门窗,周围24根明柱支撑二重檐,上覆赭黄琉璃瓦。四边石栏20块,上刻历史掌故、风景文物图画20幅。 古钧台后面,建有禹王庙,它最初创建于夏代,根据《有夏志传》记载,少康“整威仪东南行,求阳翟夏王之故都。命宁、艾、靡、抒修葺五庙,扫视诸侯,赠立先王之庙。葺宫室,修钧台,视九鼎,告天下诸侯”。“乃以明年壬午为元年元月,即夏王位,五庙,王诸陵,郊天祈地,祭九鼎,坐钧台而朝诸侯。遂为中兴首君。”古钧台后的禹王庙是明代遗存下来的,正殿台基甚高,铺石阶9级,殿高24米,重檐歇山顶,气势雄伟。殿内供大禹立像,像前楹柱上书写有一副对联:“江淮河汉思明德,精一危微见道心。” 正殿两厢有廊庑,廊庑南端有圆门,穿过圆门可进入东西跨院,东院有三贤祠,西院有水德祠。 正殿之后有“禹池”,也称“龙池”。 禹王锁蛟井一个英雄神话时代的烙印 让禹州人口传千百年、念念不忘的,是禹王锁蛟的故事,虽然故事在现代人看来显得离奇,这是没办法的事儿,站在2000年的高度上,去回望公元前2000年的历史基点,隔着4000多年的距离,总也难免云雾迷蒙,眼光自然也难以与4000多年前对等,但又有谁能说,现在的人就肯定比公元前2000年时代的人看得更准。 按现代人的说法,公元前2000年前的人们,因为对事物的认识有限,所以产生了很多神话,那是一个英雄神话的时代。 大禹就是那个时代的产物。 公元前2000年的帝尧时代,大地上水很泛滥,治水成了举国头等大事,无奈,由于认识上的局限,治水难以奏效,这时大禹出现了,他采用的疏浚治水方法,产生了与以往堵、挡、屯治水的不同效果,水被治住了。因为治住了水,引起了一个时代的变革,因而人们尊大禹为神,认为他是上天派下来治水的。 据说,大禹治水使陆地得到安宁,生性爱弄水的蛟龙担心危及龙宫,便率九仔以及水蛇、龟鳖之类,引潮逞凶,阻止大禹治水。大禹利用母蛟喜欢引水上涌之性,令臣民立于山巅,等待蛟龙涌上,以滚木滑石击之,蛟龙则退。双方相继战斗于伊洛、河朔、陈蔡,最后将母蛟围困于颍河。蛟龙败阵,子孙四散。禹命勇夫数人,跃入水中,用绳子将母蛟龙拴住。挖一深井,立一桩柱,把母蛟龙锁于井中,使其永不得出,只留下鱼鳖虾蟹生存于江河湖泽中,与人类为友。这便是大禹锁蛟的故事。 实际上,在禹州,大禹锁蛟的故事最典型的是另外一个版本:相传禹州城北颍河岸边住着一对老夫妇,膝下无子,收留了一个被水冲来的孤儿做干儿子。这孩子聪明伶俐,老两口视如掌上明珠。但他一不学文,二不习武,整天泡在颍河里戏耍,老两口怎样劝阻都无济于事。 寒冬腊月,大禹治水从颍河经过,见河里有一顽童在戏水,浑身冒着热气。大禹定睛一看,发现顽童为蛟龙所变,立即派人盯住这小孩儿,暗地察看他的家在哪里。 原来这蛟龙知道大禹的厉害,生怕被大禹捉住,因而变化为孩童藏身于民间。 第二天,大禹乔装打扮后来到小孩儿的家里探查。 老汉把收养这个小孩子的事向大禹诉说了一遍,大禹一切全明白了,中午就餐时分,那孩子从河里回来,看见大禹转身就跑,说时迟,那时快,大禹顺手从碗中捏起一根面条,叫声“变”,面条立刻变成一根又粗又长的铁索,只听“哗啦”一声,套在那小孩儿的脖子上。大禹喝道:“畜生,还不快现原形。”话音未落,那顽童变成一条几丈长、口如血盆、眼像灯笼、张牙舞爪的蛟龙。 大禹立刻把被锁住的蛟龙压在一口八角井内,那蛟龙苦苦哀求道:“啥时候能放我出来?”大禹说:“除非石头开花那天。” 据传,此井与海相连,深不可测。 多少年以后,有个新上任的州官来到禹王锁蛟井边,他想看看井里被锁的蛟龙到底啥样子,但又怕头上的纱帽掉进井里,所以摘掉纱帽,戴在井旁的石柱子上。井内蛟龙以为是石头开了花,便挣扎着想出来,转眼间,井里呼呼作响,井水一个劲往上涨,那州官吓得魂不附体,掉头就跑。衙役取下纱帽赶紧给州官送去,蛟龙看不见柱上的花,才又老老实实躺在了井里。 直到现在,在禹州城内古钧台南街中段东侧一个单位的院子里,还有一个禹王锁蛟井,它是为纪念大禹治水成功而建造的。早年的建筑毁于清末,井已填没。现在的锁蛟井,是禹县(今禹州市)人民政府1984年于原址稍东处重建的。井上建有一仿古亭阁,歇山抹角,上覆琉璃瓦,前面四根明柱,八扇透雕门窗,门额上刻有“禹王锁蛟井”五个大字。殿内正中靠后塑有禹王立像一尊,右手摁住蛟头,左手握铁链,一副威武气概。禹王像前有一口井,以巨石掩盖。石上穿有锁链一条,以示井内缚有蛟龙。移开井盖,则见井内有水,水中有一石雕蛟龙,仰面朝天,呈蹦出之状。 大禹是禹州之根,禹州因大禹而得名。禹州南关的大禹像,是如今禹州的标志性雕像,它表明了禹州与大禹与夏朝密切相连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