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石场遗址
采石场遗址位于吉林省集安市阳岔乡高台村,东西宽1000米,南北长约1250米,残存当时开采的花岗岩石料,将军坟、太王陵石材石质与之相同,可能出自此地。公元四五世纪高句丽贵族墓盛行方坛阶梯石室墓,是时为该采石场盛期。它是迄今确认唯一的高句丽时期采石场。
莲花山古采石场
莲花山古采石场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广东省番禺市东部的莲花山镇,是岭南地区的一处具有二千年历史的古采石场遗址。莲花山古采石场开采时间自西汉初年一直延续至清代道光年间,西汉南越王墓石料即采自莲花山。由大小40余座丘陵组成,面积30余万平方米。莲花山古采石场以切割式凿岩法开采,遗留的采石面平均高度为25米,最高处达40米,最深处在地面下13米。采石场至今仍保留着古代采石时留下的石柱、石板及大量未能运走的石料。莲花山古采石场历史悠久,规模很大,开采的石料远远至广东各地,具有很高的旅游和科研价值。
徐州汉代采石场遗址
徐州汉代采石场遗址位于江苏省徐州市南云龙山北坡。清理出汉代采石坑68处,其中已采的空坑63处,石坯坑5处。另有刻字l处,石渣坑l处,墓葬2座。整个遗址南北长200米,东西宽150米。采石场遗址有露天石坑,在开山取石的过程中,工匠们巧妙地利用山石走势、岩石裂隙及山石的纹理等自然条件开采石料。开采的石料长1.2-3米,宽0.7-1.4米。从发掘清理情况分析,采石工艺一是根据山石大小及走势,稍加修整,在周围凿出楔窝,塞以錾、楔等物,敲击取石。一是顺着岩石走向,选择石质较佳处,在长方形石料四周开凿沟槽。达到预定深度后,再从两侧或四侧向石料内对凿楔窝,填以錾、楔等,敲击撑裂取石。采石坑内有采石残留的碎石,碎石中夹杂有铁屑,多数已锈结成小圆球状。在一些石坑中还发现有采石工具,如宽錾、扁錾、凿等。此外,遗址内还发现有大量西汉时期的陶盆、壶、釜、罐、钵等器物残片及“五铢”钱币,大量的筒板瓦和瓦当等,铁器应为凿石工匠的工具,陶器中部分为凿石工匠的生活用具,如陶钵等。出土文物有明显的汉代风格。
马湾东湾仔北遗址
马湾东湾仔北遗址位于香港岛西大屿山岛东北隅马湾。1997年抢救性发掘,发现大量史前古墓葬和居住遗迹,出土多个时期的丰富的文物。二十座古墓葬中十五座墓葬保存了古代人体遗骸,包括成年、少年、婴孩等,属亚洲蒙古人种,同时呈现热带人种特征。为香港地区以至珠江三角洲种族和史前历史研究提供了珍贵资料。
台藏塔遗址
台藏塔位于新疆吐鲁番市,该塔是高昌三国时期的佛教建筑,塔身高约20米,夯土筑成,基部为正方形,边长20米,塔身为正方体。从现存部分看,呈东西方向座落,塔的南、西部破坏严重,四面有佛龛。佛龛排列整齐,东壁三排,上6中7下8,佛龛内存有佛像和佛教故事壁画。北壁上下两层,上4下5,在塔内西壁正中1米高处凿有长方形纵券顶式壁洞,穿墙而出(墙厚达13米),在壁洞内两侧又有两个深入的壁洞。台藏塔遗址占地面积为939平方米。残高约20米。塔身平面略称口字形,朝向南偏西。塔基底部外边南北长约36米,东西残长34米,塔壁基部厚8~12米。塔内中空,内边方约15米。南向正中有宽约3米的缺口。
东壁有上下三层佛龛,二层龛的.南、北两端有宽约一间、高为一层的角墩遗迹,顶面平;北壁上部存有二排残龛,位置、高度、形式与东壁的二、三层龛基本相同;西壁北段不存,南段墙体在与东壁底层高度相当的位置上有一条水平状边台,未见佛龛遗迹;南壁两端外凸,中部凹入,表面未见佛龛遗迹。
塔身内外地面高差为1.7米,南面缺口处现状有坡道连通内外。塔身用夯土筑成,内外壁表面皆留有上下交错排列的纴木孔洞,内衬土坯,呈方孔状。内侧壁面基本直立,外侧壁面有大约1/8的收分。东壁内侧顶部可见上下二排水平拱角遗迹,北壁内侧也有类似遗迹。东壁北部距北壁约3米处可见土坯砌筑的内隔墙端部遗迹,上端至下层水平拱角,隔墙底部宽度约1米余,向上有收分。南壁外侧与东部内侧的相交处的上部可见土坯垒砌的帆拱遗迹。台藏塔遗迹是新疆境内一支规模较大、保存较好、建造年代较早的佛教建筑遗迹,是佛教沿丝绸之路传播及发展的一处重要遗迹,反映出高昌历史上佛教活动的兴衰以及高昌地区宗教建筑文化融汇东西的特点,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
由于吐鲁番地区文物局正在对台藏塔周围的现住居民进行搬迁,准备进行大规模的文物遗址修缮,所以,鉴于目前台藏塔尚不具备对外开放的条件,台藏塔仍是一处未对外开放的文物景点。台藏塔为2001年6月25日国务院公布的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丹丹乌里克遗址
丹丹乌里克遗址位于策勒县达玛沟乡北90 公里,系唐代遗址。房屋建筑遗迹以佛寺最多,平面呈“回”形,中央上台塑有佛像,土台四周围回廊,在回廊的墙壁上绘有壁画,有菩萨、小千佛等形象以及波罗迷文题记。从佛像和壁画反映的内容来看,当时生活在这里的居民信奉的是大乘佛教。这里出土了大量的珍贵文物,有木版画、古钱币、众多的汉文、梵文、于阗文、和婆罗谜文文书。其中有两幅闻名于世的版画,一幅为一个由光环护持的鼠头神像;另一幅为两组人物。为丝绸之路学原点的重要遗址,该遗址于1896年被瑞典地理学家、探险家斯文·赫定发现,2006年公布为重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印度文明:不属于今天的印度,主要位于巴基斯坦
一直以来,四大文明古国被认为是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和中国。在中国,大多数人都以为古印度文明是在现在的印度版图地域上。本文告诉我们一个重要的事实:“古印度文明”不属于现在的印度,而属于现在的巴基斯坦和克什米尔地区。
1.国人对于古印度文明的误解
在英国的东印度公司建立大印度殖民地以前,南亚半岛从来没有统一过。正如古代没有希腊帝国,古代也没有存在过什么印度帝国。
我曾经论证过,历史中存在过两个希腊地区、两个罗马帝国,因而造成中国无知文人的百年误会和混淆。
有趣的是历史中也存在过两个印度。一个是南亚印度半岛的印度,一个是印度大沙漠以西及以北的印度河流域的巴基斯坦印度。这两个印度在古代并不属于同一个国家,也不属于同一个种族、没有共同的语言和古代文明。
由于对地理上南、北两个印度地区发生认知混淆,无知且无脑的中国文人一直把缺乏古文明传统的南亚印度当做一个文明古国,却不知道真正的印度文明之根是在今日的巴基斯坦、阿富汗和尼泊尔以及克什米尔区域,而不在南亚半岛上的今日印度的主体地区。
印度与印度河流域在地球上的位置
图中绿色为南亚半岛,即通常所说的印度,顶部的浅绿色为印度河流域。
印度河,乃南亚之大河。此河发源于中国青藏高原,流经喜马拉雅山与喀喇昆仑山两山脉之间,流向西南而贯穿喜马拉雅山,右岸交会喀布尔河,左岸汇流旁遮普(梵语五河之意)地方之四大支流,经巴基斯坦而入阿拉伯海。
2.克什米尔离原古国,和巴基斯坦五河平原,是早期佛教的圣地
围绕着印度河流域的古文明区域,依托于一个高山——喜马拉雅山和一座高原——克什米尔高原。
克什米尔高原,全称查谟和克什米尔,在中古佛经中称作迦湿弥罗( Kamira)。
克什米尔高原面积约17万平方千米。克什米尔高原位于南亚西北部,东面与中国的青藏高原交界,与尼泊尔相邻,西面是印度河流域的巴基斯坦(古印度),东南面是恒河平原以及位于南亚半岛中部和南部的今日印度,北面与阿富汗接壤。地形主要是高原和山地,与中国青藏高原交界的山脉最高峰为乔戈里峰海拔8611米,是世界第二高峰。
克什米尔高原古国以及巴基斯坦的五河之地,乃是古印度文化之起源地;也是早期佛教特别是大乘佛教的起源地和兴盛之地。
中国现在很少有人知道真正的印度古文明并不在印度半岛上,而在克什米尔高原以及巴基斯坦、阿富汗地区的印度河——五河流域。
印度河——五河流域
克什米尔高原,在佛经中称作迦湿弥罗(梵 Kamira),又作羯湿弭罗、迦叶弥罗国、个失蜜国。位于西北印度犍陀罗地方的东北高原、是喜马拉雅山山麓的古国。据佛经说,阿育王曾经派遣末阐提到此地布教,感化当地的蛮龙族,使其解脱罪业;夜叉盘荼鬼的妻子及五百弟子相继皈依佛法。当时国中奉持佛法的比丘有八万人,僧侣有十万人。
公元2世纪时,贵霜帝国的迦腻色迦王曾在此地召集五百位高僧编纂《大毘婆沙论》,并镂镌经论于铜牒之上,封存于石函中,建塔藏纳。相传,当时药叉神保卫迦湿弥罗,不让外道窃取该塔所藏的经论,如果有人想要学习,就必须在塔中受业。
秦汉时期,来自西域诸国的月氏、安息、康居等地的高僧陆续来华译经传教。事实上中国的佛教不是来自南亚半岛的印度,而是来自中亚细亚、西域以及克什米尔和古代巴基斯坦。
据佛经及史籍记载,晋代高僧佛图澄在东来中土以前,曾经前去克什米尔——迦湿弥罗修学佛法;鸠摩罗什也曾经到迦湿弥罗参学,师事盘头达多,研习小乘经典。后来罗什回到龟兹,宣扬大乘教法,远近驰名。盘头达多得知后,还以高龄之躯,不辞长途跋涉之苦,前往龟兹去会晤罗什,听闻大乘妙趣,因而回小向大。
南北朝时,自迦湿弥罗来华从事译经的高僧有僧伽提婆、僧伽跋澄、佛陀耶舍、求那跋摩、佛陀多罗等。我国赴迦湿弥罗求法的有智猛、法勇、智严等数十人,或寻访圣迹,或修学禅法,或求取经典。
3.古代克什米尔地区文化历史源远流长
克什米尔地区的古代文明历史极为悠久,这里与印度河流域都曾经是古印度文明与思想(与今日南亚那个印度关系不大)的起源地和交汇场所。
佛教和古代的印度教也都在印度河与克什米尔这个地域起源。
13世纪时克什米尔——拉达克的管辖权属于元朝。明代的拉达克是朝贡藩属。据西藏藏文历史记载,从1683年开始,拉达克也年年向西藏地方政府进贡。清朝以后,拉达克行政直接隶属满清驻藏大臣管辖。
[附注:公元8世纪,拉达克东部的吐蕃扩张,拉达克北部以及中亚地区被中国唐朝控制。唐蕃冲突时代,拉达克宗主权在唐帝国和吐蕃之间几经易手。842年吐蕃王室成员尼马唝(Nyima-Gon)由于王室内乱,逃往吐蕃西部,脱离吐蕃王国,控制拉达克,建立了独立的拉达克王朝。这个时期拉达克涌入了大量藏人,完全藏化。拉达克王朝信仰藏传佛教。]
4.英属印度侵吞克什米尔
14世纪伊斯兰教传播至印度河流域以及克什米尔部分地区。
1339年旁遮普王黑兹尔汗在印度河流域包括克什米尔地区南部建立赛义德王朝,居民改信伊斯兰教。
19世纪印度河流域和克什米尔南部一度在锡克帝国的统治之下。锡克帝国的统治区域大致覆盖今日的巴基斯坦全部地区、北印度部分地区以及克什米尔地区。
19世纪初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印度次大陆扩张。英国人在殖民地扩张过程中,对克什米尔——拉达克地区高度关注,因为该地区扼住了英国通往西藏和亚洲腹地之路。
1834年,得到英国支持的锡克国查谟土邦总督、道格拉族人(藏文文献中一般称作“森巴人”)古拉伯·辛格,派遣克什瓦尔(今查谟东北)地方长官瓦齐尔佐尔阿弗尔·辛格(藏文史料记载为“倭色尔”),率兵侵入拉达克。
拉达克土司派人至拉萨向清朝驻藏大臣求援,但是驻藏大臣拒绝派兵支援。1835年,道格拉军击溃拉达克军主力,攻抵拉达克首府,拉达克被迫签订城下之盟,此后沦为查谟的附属国。
1840年,古拉伯·辛格派兵侵占了拉达克西北的巴尔蒂斯坦(在今巴基斯坦控制的克什米尔地区内),此前这里也是中国西藏的一部分。
4.梵语不是古印度语
梵语不是古印度语言。梵语与拉丁语一样是一种死语言,现在只有佛经中的书面语存留着。其它一些所谓的梵语文件,例如什么《奥义书》都是19世纪以后才汇编出现的,来源不明,来历不明。
梵语和吠陀可能起源于印度河——五河流域。但是历史上这个地区小国和城邦林立,基没有形成过统一的政治王朝或者帝国,所以也并没有统一的语言和文字。
事实上,没有什么古代印度(南亚印度)文明 ,只有印度河流域以及克什米尔的北方印度古文明。
历史上没有发生过亚历山大率领希腊军对印度的远征,也没有什么“希腊化运动”。印度河流域这个地区的古文明是自生的,原生的,在该地区被伊斯兰化以前,也基本是一脉相承、自成体系的。
早期佛教(约公元200一70。年)和早期印度教(公元700一1300年)起源于尼泊尔、克什米尔地区及印度河流域。
早期的克什米尔建筑主要是佛塔和僧寺。很早的古代时期的克什米尔即兴建了许多石结构佛教庙宇。它们以结构宏伟、装饰华丽为特点。一度曾闻名遐迩的帕里哈萨普拉寺就是这种风格的代表。遗憾的是,如今只剩下一堆瓦砾和雕石了。
5.巴基斯坦的佛国圣地遗址——呾叉始罗
呾叉始罗 City Sites of Taxila,即塔克西拉;在今巴基斯坦旁遮普省北境,距首都伊斯兰堡约50公里,距拉瓦尔品第西北约35公里。
这是一座有着2500年历史的著名古城,其佛教遗迹有2000多年的历史,覆盖了2500平方公里,是举世闻名的犍陀罗艺术的中心,也是南亚最丰富的考古遗址之一。中国高僧法显、玄奘等都到过这里。这里的古城遗址是世界最著名的考古遗址之一,曾是原始佛教的中心圣地。198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呾叉始罗——塔克西拉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目录》。此地曾被英国《卫报》评选为巴基斯坦排名第一的旅行目的地。但是多数中国人包括佛教徒,却至今几乎对之完全无知。
呾叉始罗古城是原始佛教的圣地,释迦摩尼佛最初曾在此地布法。阿育王为太子时,曾为此国首领。据说在前6世纪时,此城是佛教十六列国之一的犍陀罗国的都城。
在佛经中,呾叉始罗和原始佛教紧密联系在一起。传说佛陀释迦牟尼早年曾经求学于呾叉始罗。大乘佛教形成于这里。护法阿育王登基之前,曾是呾叉始罗城的总督。从此,在这片与佛结缘的土地上,数不清的僧尼筑起数不清的寺院弘道传法,数不清的信众刻下数不清的佛像顶礼膜拜。
在呾叉始罗博物馆里可以看到各个时期的佛教造像。其中最美的是一尊佛像,世尊双目微垂,嘴角若抬,好像在冥思,又好像在微笑。
佛经说,阿育王皈依后,大兴佛法,广筑堵波(佛塔)八万四千座,供奉世尊舍利八万四千枚,其中一座著名的宝塔就在呾叉始罗。因是供奉世尊的,所以称为“法王塔”(Dharmarajika)。
在呾叉始罗众多佛教遗址当中,法王塔是相对保存最完好的。周围残留的数处屋脚,和虬劲的古木几株,映衬着塔身,在旁遮普宝石蓝般的天空下显得高大宏武,令人心生敬畏。
中国高僧法显和玄奘都曾到过此地。法显在《佛国记》中提到有关呾叉始罗词源的传说谓:“竺刹尸罗,汉言截头也。佛为菩萨时,于此处以头施人,故以为名。”
唐初玄奘到此时,古城已荒废。百年前的英国殖民地时代,英国考古学家约翰·马歇尔爵士根据《大唐西域记》,在呾叉始罗进行了一系列考古探查,发现了众多古代艺术品和寺庙遗迹,震惊世界。于是这座古城遗址于19世纪乃被重新发现。
1912~1934年和1944~1945年,J.H.马歇尔和M.惠勒在此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发掘。
6.佛教健陀罗艺术起源于巴基斯坦地区
据《大唐西域记》卷三记载,呾叉始罗是北印度地区的古佛国(大正51·884b):“呾叉始罗国,周二千余里,国大都城周十余里。酋豪力竞,王族绝嗣,往者役属迦毕试国,近又附庸迦湿弥罗国。地称沃壤,稼穑殷盛,泉流多,花果茂。气序和畅,风俗轻勇,崇敬三宝。伽蓝虽多,荒芜已甚,僧徒寡少,并学大乘。”
《大唐西域记》云大城西北七十余里存有医罗钵呾罗龙王池,池之东南三十余里有无忧王所建之窣堵波。城北十二、三里处有月光王舍头之胜地及经部拘摩罗逻多撰诸论之僧伽蓝。城外南山也有无忧王子拘那罗抉目之故地等历史名胜。
我曾经考证指出,所谓马其顿亚历山大东征印度只是近代西方编造的伪历史神话。因此根本没有什么希腊化的运动。我们在巴基斯坦的原始佛教雕像上发现的独特造型艺术风格——即所谓健陀罗艺术风格,绝非来自蛮荒希腊和欧陆,是原创于印度河流域以及克什米尔地区的佛教古文明艺术,后来逐渐西传向君士坦丁堡,文艺复兴时代这种造型风格传布到达欧洲。另一个传播方向则是中国的西域和北魏以及隋唐。也就是说,所谓希腊风格的健陀罗佛教艺术风格,实际原创起源于巴基斯坦和克什米尔地区的古佛国。
可惜的是此地出土的大量的原始佛教艺术珍品多数已经被英国人掠走。但是此地建有呾叉始罗博物馆,陈列出土的一些珍贵文物,使我们仍然得以管窥这个古代伟大的佛教国度的遗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