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川桥在金刚川岩里渡口上。
电影《金刚川》的背景,要从抗美援朝1953年夏季的金城战役说起,战役的起因是韩国总统李承晚拒绝在朝鲜停战协议中签字,
并拒绝释放约2万7千名中朝联军的俘虏, 使得本来可以停止的战争重燃战火。
而在金城战役中,中国人民志愿军工兵第3团3营9连连长张振智顶住了敌机2500枚炮弹的猛烈攻击,指挥战士在金刚川岩里渡口上架起了一座“生命之桥”。
扩展资料
金刚川上,千枚炮弹都炸不毁的桥
历史上参与金刚川修桥作战的英雄叫张振智,他是江苏省东海县人。1922年,张振智出生,到1946年,24岁的张振智参加了革命。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他是志愿军工兵第3团3营9连连长。
当时,金城前线那条叫金刚川的河爆发了一次惨烈的大战,河上本来有一座大桥和一座人行桥,敌军为了阻止志愿军过河,出动飞机将两座桥炸断。金城战役打响后,志愿军部队后勤物资必须经过这里运抵前线,没有了桥,就等于切断了前线部队的生命线。
张振智受命在金刚川岩里渡口架一座载重桥,保证它畅通无阻,上级给他的期限是8天。金刚川河面宽60米,水流湍急,这么短的时间,在这么宽的河上架载重桥,简直比登天还难!但是,张振智没有向组织提任何困难,当即表示:完不成任务,提头来见!
张振智曾回忆,在这场战役中,美方出动了24架黑寡妇P-61战斗机。两个小时内,美机向金刚川大桥投下了700多枚炸弹。七孔桥被炸得只剩下两孔。参战志愿军部队的弹药很快就要消耗光了,军用物资再不送上去,会影响整个战役的走向。
于是,炸了修,修了炸,敌人的轰炸愈发猛烈,炮弹在张振智身旁爆炸,尽管头部、肩部等多处受伤,但张振智仍坚持继续指挥架桥。
连续七次修复了37米长的桥,他们冒死用自己的生命撑起了桥梁,保障了金刚川上的水路通道。据统计,为了炸毁这桥,敌军总共投放炸弹1000枚左右,炮弹超过2500枚。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历史比电影《金刚川》更惨烈,2500枚炸弹都没炸毁“生命之桥”丨百年百篇
岩浆是地壳深处一种高温、成分复杂的硅酸盐熔融体。这种熔融体的物理性质很特别,它既像坚硬的固体,又像柔软的液体。它如同烧红了的玻璃那样,既可流动弯曲,却又十分坚硬致密。因此,在希腊文中,岩浆的原意是指可以揉搓的“面团”。在这种“面团”里,包含着种类众多的金属、非金属以及其他气体成分等。地球上所有的化学元素,在岩浆里几乎都能找到。
这种高温熔融状态的岩浆,主要集中在离地表几百公里以下的上地幔层内活动。它原是一种活力很强的物质,只是由于受到沉重的上覆岩层的压力,才使它处于一种强烈的压缩状态之中,不能像液体那样自由自在地流动。尽管如此,由于地壳内部压力的差异,岩浆仍像人体内的血液那样,在地球内部上下流动着,只是它的流动速度非常缓慢而已。一旦地壳出现裂缝,岩浆会沿着外压力较弱的裂缝和地层浅薄处猛烈地喷发出来,这就是火山喷发。
溢出地表的岩浆,就像刚刚出炉的钢水,火红而炽热。据测定,岩浆的温度一般在900~1200℃之间,最高可达1300℃。它流经之处便是一片火海。冷却凝固后就形成各种火山熔岩,如玄武岩、安山岩、流纹岩等。另一种形式是猛烈爆发,形成火山碎屑岩。有时岩浆未能冲出地表,就会在地壳的不同深度冷却凝固,形成各种侵入岩,如花岗岩、橄榄岩、闪长岩等。
那些原来熔化并分散在岩浆岩的矿物质,随着岩浆的冷凝而按次序逐步结晶分离,重的沉到底部,轻的浮在上面,较活泼的含矿汁挥发成分还可穿进外围岩石的缝隙中形成矿脉。
不同种类的侵入岩,往往控制着特定的内生矿床。如镍矿、铬矿、铂族元素矿、钒钛磁铁矿等只有超基性岩中才有;钨、锡、钼、铋矿和水晶、金绿宝石等要到花岗岩体及其近旁去找。玛瑙和有些铁矿、金银矿以及好多非金属矿,往往产生在火山岩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