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葬在上海的万国公墓,葬礼当天,有五千多人自发来到现场吊唁,数万人在长街上为先生送行。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字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民主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早年与厉绥之和钱均夫同赴日本公费留学,于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肄业。“鲁迅”是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最为广泛的笔名。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葬于虹桥万国公墓,后移葬虹口公园。
1936年10月19日 (丙子年九月初五),鲁迅先生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民众上万名自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4]。在他的灵柩上覆盖着一面旗帜,上面写着“民族魂”三个字。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
宋庆龄陵园是鲁迅原葬地。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逝世于大陆新村9号寓所,当日移灵万国殡仪馆供人瞻仰,次日下午在万国公墓(现宋庆龄陵园)落葬。上世纪40年代,墓碑遭战火破坏。1947年,许广平等重新修建墓碑。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在邻近其故居的虹口公园建造新墓。1956年1月,国务院决定在鲁迅逝世20周年之际迁墓。同月中旬,上海成立由市长陈毅任主任委员的鲁迅先生坟墓迁建委员会。6月初,中央批准由设计专家陈植先生主持的设计,同年7月19日开工,10月9日竣工。
1956年10月14日上午,鲁迅灵柩移葬到新墓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