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渭南下邽镇人才辈出,为唐朝名将张仁愿、大诗人白居易、宋朝名相寇准三人故里,所以后人谓此三人为“渭南三贤”。
1、张仁愿
张仁愿,本名仁擅,改仁愿,华州下邽人,曾任殿中御史大夫,幽州都督、并州都督长史、屯卫大将军兼洛州长史、朔方军总管。景龙二年(708年)春任左卫大将军同中书门下三品,拜为宰相,封韩国公。其为相秉政不阿,执法严正,用人得当,为将则“号令严明、将吏信服”,与李靖、郭元振、唐休景齐名,是整个唐代少有的文武双全的宰相。
主要事迹:屡战突厥、修筑三城(抵御突厥)、晚年拜相
2、白居易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属山西)。 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
主要事迹:唐代诗人,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
3、寇准
寇准,字平仲,宋华州下邽县人,北宋时著名的政治家累迁殿中丞、通判郓州。召试学士院,授右正言、直史馆,为三司度支推官、转盐铁判官。历同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后两度入相,一任枢密使,出为使相。因他刚直不阿,敢于向皇帝犯颜直谏,所以宋太宗就称赞到:“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征也”。
主要事迹:澶渊退敌
三贤是指孔门圣贤:卜子、闵子和冉子这三贤。“三贤”并没有特定的说法,其在不同的领域或者时代代表的情况也各有不同。
1、三贤在佛教语中指十住、十行、十回向。出自:《仁王经·菩萨教化品》:“三贤十圣忍中行,唯佛一人能尽原。”
2、又指南朝诗人:王融、谢朓与沈约。王融、谢朓、沈约是诗歌声律说的首创者和提倡者,又因为他们都是官宦人家的子弟,且从少年时代起就以好学、有文才而知名当世,这使他们的提倡得到众多的士族文士的响应,流为时尚,故称之为“三贤”。
3、又指丰干、拾得、寒山三位唐代隐士。传说他们分别是阿弥陀、文殊、普贤的化身,隐身于天台山国清寺,现在还保留有“三贤堂”,已经有1000多年的历史。其中拾得、寒山还被清雍正帝封为“和合二圣”,是“和合文化”的创始人。他们的作品被后人收集为《寒山诗集》。
4、还指屈原、李白、杜甫。此说源于委托唐朝韩愈名义撰的《题杜子美坟》提出“三贤(指屈原、李白、杜甫)同归一水”的说法。
相关说明
1、卜子
卜商(公元前507年—前?年):字子夏,中国春秋末年晋国温地(今河南温县)人,一说卫国人,“孔门十哲”之一,七十二贤之一,尊称卜子或卜子夏。性格勇武,为人“好与贤己者处”。以“文学”著称,曾为莒父宰。
孔子逝后,他到魏国西河进学,主张国君要学习《春秋》,吸取教训。以防止臣下篡权。提出过“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还主张做官要先取信于民,然后才能使其效劳。李俚、吴起都是他的弟子,魏文侯也尊以为师。
2、闵子
闵损(公元前536—前487年),尊称闵子。字子骞,以字广为人知,所以史称闵子骞。比孔子小十五岁,中国春秋末期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平邑)人,孔子弟子,七十二贤之一。在孔门中以德行和老成持重著称,而尤其以孝行超群闻名于世。
3、冉子
冉求(前522-前489年):尊称冉子。中国春秋末期鲁国陶(今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县冉堌镇)人。字子有,通称冉有。孔子弟子。以政事见称。多才多艺,尤擅长理财,曾担任季氏宰臣。前487年率左师抵抗入侵齐军,并身先士卒,以步兵执长矛的突击战术取得胜利,又趁机说服季康子迎回了在外流亡14年的孔子。帮助季氏进行田赋改革,聚敛财富,受到孔子的严厉批评。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三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