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河州(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位于甘肃南部,在这块七千九百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世代生活居住着汉、东乡、撒拉、土、回等民族。相传河州是大禹治水的极地。据《尚书.禹贡》记载,大禹治水,“导河自积石,至龙门,入于沧海。”另有《河湟赋》写道:“维雍州之西陲,壮矣哉,得地势之形胜!”生动地描写了河州壮美俊秀的山川景象。
古城河州(甘肃省临夏市西南)位于甘肃南部,在这块七千九百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世代生活居住着东乡(元朝随蒙古大军迁徙而来)、汉、回、撒拉、土等民族。
相传河州是大禹治水的极地。据《尚书·禹贡》记载,大禹治水,“导河自积石,至龙门,入于沧海。”
另有《河湟赋》写道:“维雍州之西陲,壮矣哉,得地势之形胜!”生动地描写了河州壮美俊秀的山川景象。
河州是古老的黄河文化的早期发祥地之一。以“马家窑文化”为主的各类古文化遗址相继发现。河州还是有名的“彩陶之乡”。
中国历史博物馆内珍藏的国宝“彩陶王”就是聪明智慧的河州古代劳动人民留下的宝贵遗产。
1、唐代并无河州卫这一说法。古城河州位于甘肃南部,现在属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2、唐武德元年(618),平李轨复置河州,辖枹罕县,治所枹罕。天保元年(742),改河州为安乡郡,辖枹罕县。
3、到了明朝洪武四年(1371),废县置河州卫,属西安行都卫。六年(1373)置河州府辖安乡县,市境属之,州府治今市区。七年(1374)七月,置西安行都卫置于河州,十年(1377)分河州为左、右二卫,属陕西行都志辉使司。
4、十二年(1379)七月废河州府并安乡县。并河州左卫于洮州,升右卫为河州军民指挥使司,统管军民,治今城区,仍属陕西都指挥使司。成化九年(1473)十二月,复置河州,属陕西临洮府,改河州军民指挥使司为河州卫。
河洲镇位于祁东县东部,距县城45公里,东与常宁市隔河而望,南与祁阳县隔河相邻,面积63.5平方公里,耕地24800亩,辖河洲、定山、屯丰、大子塘、三友、毛家堰、上升、金钱、四耳、左家、上月、新铺、三元、新开、莲花庵、陶金、勤家、公馆、下岭、长丰、石狮塘、三湖、草塘、海欧、银燕、德才、上丰、务胜、江桥湾、新屋岭、礼堂、新湾、樟木、银丰、落排洲、市门、黄冲、新冲38个村,2个居委会,337个组,城乡人口达3.5万人。河洲镇建国初期属祁阳县管辖,1952年分县后属祁东县归阳办事处,1 958年成立河洲人民公社,1984年改为乡级镇,1995年将原河洲镇、五家围乡和樟木乡的11个村合并组成现在的河洲镇。 湘江河水沿河洲镇东流,河岸线长达70华里,将河洲镇滋润美丽富饶,人杰地灵。美丽而神奇的落排洲,坐落于河中,宛如明月落玉盘,犹如一片世外桃源,是消署避夏的好去处。独具传奇色彩的人文景观刘三庙僧侣成群,香火鼎盛,香客绵绵,现作为名胜古迹、佛教圣地,归属县统战部管理。 河洲镇交通发达,水陆两捷,省道314线与210线贯穿东西,湘江河水绕境而过,衡枣高速公路穿境而过,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湘江大桥飞架南北,方便了河洲镇与常宁市交流,结束了两地交通不便的历史。河洲虽偏居一隅,但并不闭塞,市场交易十分活跃,是毗邻常宁、衡南和祁阳的边贸市镇,与外界的信息、交流仍十分便利。 河洲镇物产丰富,盛产稻谷、大豆、花生、鲜鱼,产量多、质量好,市场广阔。尤其是近几年来,河洲镇党委政府大胆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烤烟、西瓜、苕头、白萝卜的种植和特种名贵水产养殖已成规模,经济效益提高,农民收入增加。尤其河洲鲶鱼因色鲜、肉嫩、味美,食客喜爱,堪称河洲一绝。 城镇建设异军突起,已建成“八街一路”,形成了“三纵四横”的格局。城镇规划建设布局合理,配套基础设施完善,镇容镇貌焕然一新。 邮电通信、酒楼茶座、影视娱乐等服务,设施一应俱全,农贸市场气势恢宏,工农产品琳琅满目,商贾云集,生益兴隆。境内有志利顺等8家民营骨干企业和16个园林式单位,建有二所中学和一所中心小学,镇医院纳入国债项目正在高标准建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