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前期奉天省的蹦蹦艺人,留下姓名者很少。如今能查到的蹦蹦名家,多为清代中后期艺人。
高凌霄(1851—1920)艺名高小云,海城县人。从小随父高清云学艺,唱过秧歌、蹦蹦、喇叭戏。以扮演《王婆骂鸡》《茨儿山》中的农村老太太而成名。传子高德震。
王宝珍(1859—1928)艺名王四猴,黑山县人。拜沈万才(艺名沈粗脖子)为师,唱丑角。常演《浔阳楼》等光棍曲子。民国后他编过二人转《民国律》,说口《郭军反奉》等曲目。
王廷元(1871—1953)艺名王二乐,海城县人。拜陆朋阁为师,唱旦角。会唱的曲目多,调门也多。曾与多人搭档演出,同行中有“要合作,找二乐”之说。
二人转手玉子舞
陈荣(约1868—1925)艺名陈小扁,新民府(今新民市)人。青年时代在奉天(沈阳)小河沿某艺班坐科三年,后到各地献艺,收有弟子多人。
王荣(约1875—1945)艺名王大脑袋,宁远州(今兴城市)人,一代名丑。光绪年间两次进关(山海关),在冀东、天津献艺。在天津留下一句歇后语:“王大脑袋进关——蹦蹦来了。”肇庆连(1878—1936)艺名肇傻子,满族,沈阳市东郊满堂乡人。少年时读过私塾,拜艺人胡大饼子为师,唱丑角。会唱一百多个曲目。
杨志国(1878—1939)艺名一汪水,海城县人,唱丑角。嗓子好,扮相美,舞蹈稳中浪。当地有“看了一汪水,一辈子不后悔”之说。
梁子文(1881—1932)绰号梁大个子,辽中县人。清末秀才,后拜陈荣为师,下海从艺,会唱一百四十多个曲目。他根据唱本改编过许多二人转。
庞奉(1882—1934)艺名庞傻子,黑山县人。拜王宝珍为师,唱丑角。曾组织艺班,在各地献艺。当时有“地皮硬,请庞奉”“庞奉上场,巴掌准响”之说。
吴尊爵(1884—?)艺名吴二混子,广宁县(今北镇市)人。拜孟宪奎(艺名双红)为师,先唱旦角,后改丑角。1925年后北上吉林、黑龙江献艺,最后在五常县定居。
今吉林省的松花江东,在清末就有蹦蹦,同行中把他们称为“江东艺人”。早期艺人多来自奉天省。如“江东第一丑”刘福贵,绰号刘大头,奉天省黑山县人,绰号大玻璃棒子的张相巨,黑山县人。杜国珍(1890—?)铁岭县人。走遍东北各地。据说,他听说江东名家多,唱饭不好吃,但是他不听邪,偏要上江东会会高手,说:
“我不光上江东,还要压江东!”他苦练二年后,才去江东献艺。在吉林、舒兰、蛟河、敦化等地会过许多名家。因为他唱说做舞四功俱全,得了一个“压江东”的美号。
此外,黑龙江、热河、内蒙古艺人中也有不少来自奉天省的。
进入20世纪后,沈阳及周边各县的二人转艺人艺术水平高超,演出的剧目也相当丰富。其中代表人物有:
程喜发(1889—1977)辽宁辽中人。十五岁时拜杨德山为师,“包头”时艺名程凤喜,后“唱丑”时艺名程傻子。他会曲较多,如《王二姐思夫》《灞桥挑袍》《浔阳楼》《武松大闹董家庙》《杨七郎打擂》《杨闹红要表》《包公铡侄》《白娘子》及小曲《鸳鸯嫁老雕》等。能演唱近百种曲调,“十三咳”最精。改唱丑后,口相俱佳。解放初在抚顺、沈阳献艺。1951年在长春东北师范大学音乐系任民间艺术顾问,有艺术回忆录《六十年的二人转》传世。
二人转舞扇子
史连元(1900—1982)号春山。沈阳于洪区人。唱“上装”时,艺名宝凤,改唱“下装”后,艺名大绞杆。先后拜周贵君(周大头)、胡大饼子为师。他嗓门亮,舞功好。会唱一百八十多个曲目,常演《双锁山》《包公断后》《回杯记》《小天台》《锔大缸》等曲目。1928年组织起史家班,走遍了东北三省。解放后参加沈阳群众地方戏剧团。其妻杨玉舫,艺名金不换。有弟子百余人。
单出头耍手绢
蔡兴舟(1902—1978)沈阳东陵区人,艺名大瞎耙子。二十一岁拜刘泽为师,又得到蹇宝生、黄殿奎等人指教。唱做俱佳,说口也棒。1938年前后,组班到过辽西与热河。1949年组班到抚顺,次年回沈阳,曾任沈阳市地方戏剧团副团长。为人忠厚、德高望重,有弟子高永印(小瞎耙子)、赵诚安(赵小楼)等。
夏小满(1903—1941)原名夏正满,沈阳市新城子前毯屯人。十六岁向本村刘全学唱,小有名气。后拜肇连庆为义父学艺,唱旦角,唱说做舞四功俱佳。结婚后改唱丑角。1919年某报曾报道过:“在沈阳城北道义屯活动的蹦蹦艺人有旦角田老姐、小满、刘二浪,丑角刘傻子、朱傻子等人。”文中的小满当指夏小满。
文庆善(1903—1966)艺名大蜡台,满族,新民县人,唱丑角。受艺人孙矬子影响,自学成才,二十五岁下海从艺。多年在新民、辽中、沈阳等地演出。善耍丑棒。晚上表演头顶蜡台,可做各种翻身动作。拿手曲目有《小天台》《大观灯》等。解放后,在新民培养了许多青年演员。
徐小楼(1906—1969)原名徐庆方,满族,沈阳城北新南村人。十二岁拜蹇宝生为师学二人转,工旦角,取艺名双红。常演《小天台》《刘金定观灯》等曲目。他与赵文山、张振忠、黄彩霞合称沈阳的“城南四将”。二十八岁在本溪改唱评戏,取艺名徐小楼。新中国成立后,导演过二人转《拣棉花》《西厢》《九红出嫁》等曲目。著有《艺海唱传》一书。
赵文山(1908—1949)艺名赵彩云。祖籍吉林洮安县,生于沈阳市城南吴家屯。从小唱秧歌,后学二人转,结识了艺友“十四红”,一起搭班献艺,被称为“城南四将”之首。红遍了辽吉二省,他声音圆润,吐字清晰,扮相俊俏,舞姿优美,常演出《王二姐思夫》《蓝桥会》《大西厢》《女开店》等曲目。他与弟弟赵文明(艺名赵彩凤),人称“城南二彩”。
张振忠(1909—1953)艺名十四红。沈阳苏家屯区浦草洼人。
十四岁拜白文奎为师,学唱二人转。二十六岁时改唱评戏,改艺名张云霞,工旦角,嗓音甜脆,身段优美,善用眼神,唱舞俱佳。常演二人转曲目有《西厢》《蓝桥》;拉场戏、评戏有《三贤》《摔子劝夫》《马前泼水》《秦家花园》等。
黄彩霞(1911—1946)沈阳苏家屯红菱堡人。原姓赵,十七岁嫁给二人转艺人黄殿奎,按艺人习俗改为黄姓。在艺术上受名艺人蹇宝生的指教,常演出《蓝桥》《女开店》《阴魂阵》《马前泼水》等曲目。走遍东北三省,1946年在通化市病故。
郎艳舫(1912—1965)原名郎庆恒,满族,法库县人。十九岁拜侯振国为师,唱旦角,在辽宁与黑龙江各地行艺。1951年进沈阳,与于淑娟结婚后改唱丑角,夫妻俩一副架,次年加入沈阳群众地方戏剧团。1957年他演出的单出头《摔镜架》受到京剧名家马连良的称赞。后转入沈阳曲艺团、皇姑区曲艺团。晚年从事二人转教学工作。
栾继承(1923—1996)艺名攸兰芝,沈阳东陵区人。十七岁拜林玉善为师。他嗓音稍哑,但唱功过硬,丹田力气足,板调稳定,口齿利索,身段优美。以抒情段见长,一直唱旦角。1943年首次进沈阳演出一年之久,人称蹦蹦皇后。解放后在抚顺献艺,1950年二次进沈阳。1952年调到辽源市,参加过辽东省民间艺术汇演。常演《王姣鸾》《玉堂春》等曲目。有口述本《蓝桥》发表。
王玉兰(1928—1977)河北宝坻县人。从小学唱。八岁时随义父王顺(河北梆子弦师)下关东,在沈阳撂地。十三岁拜孙兆才学唱二人转,十六岁登台,她唱功好,“三节板”最为动听。十六岁在梨树县与于兴亚结婚后回到沈阳。夫妻俩一副架,到过辽西、辽北与内蒙古等地。1950年回沈阳定居。后为沈阳市群众地方戏剧团主演,再拜徐小楼为师。1961年调入大东区曲艺团。有弟子高春艳、吴秋艳等。
张桂兰也得其指教。
王桂荣(1929—1988)沈阳人,其父王春是唢呐艺人,号称“奉天王”。王桂荣从小拜王连舫为师学评剧,后改唱二人转,得到史连元真传。十四岁正式登台,她音色美,扮相好,唱舞俱佳。常演《蓝桥》《西厢》《回杯记》等曲目。解放后是抚顺民声剧团、沈阳市群众地方戏剧团主演。沈阳市辽沈实验剧团、铁西区曲艺团地方戏队艺术指导。有弟子王桂芬等人。
水南为阴,水北为阳!故我国城市多名“阳城”。举例来说:河南省的洛阳市处在洛水之北,因此得名洛阳;辽宁的省会沈阳处在沈水(浑河)之北,所以元朝时期把原来的沈州改名为沈阳,此为沈阳得名之始。
但有人说沈阳是沈州和辽阳名字的合称,我完全不敢苟同,因为元朝时辽阳是辽阳行省的首府(整个东北地区最大的城市),朝廷是不可能把小城市沈州的名字和首府辽阳合称的;而且合称的新城市一般都是包括原来的两个地方的,比如之前的旅大市,但直到现在沈阳也不包含辽阳。
虽然 历史 上辽东地区的首府长期是隔壁的辽阳,直到清太祖努尔哈赤在沈阳定都,这里才开始逐步成为辽东地区的中心城市,城市规模和人口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但后来经济势力又长期被同省的大连超过,这也导致沈阳一直以来在国内的知名度都不是很高。(国内最类似的城市就是山东省会济南)
但其实现在东北地区最大的城市不是GDP最高的大连,也不是人口最多的哈尔滨,而是辽宁省会沈阳,看的是综合实力!下面我们就通过沈阳的发家史来了解一下现在的沈阳人基本都是来自哪里的。
(一)盛京时代的移民
公元1625年,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出于战略考虑将后金都城自辽阳迁至沈阳,并开始修建的沈阳故宫和改造沈阳城墙,毕竟之前这里只是明朝的一个中卫城。皇太极时期,清太宗皇太极尊沈阳为“天眷盛京”,故称“盛京”。并且进行大规模扩建沈阳城,在沈阳修建盛京八门。城内改建的井字大街,井字的八个尖端,为直通四面的八个城门,“井”字的第一横画的中心是故宫所在地,第二横画的中心辟为商业区,命名四平街,取四季平安之意,也就是现在著名的中街。
这一时期的沈阳移民主要分为三部分:分别是努尔哈赤时期的满洲八旗,满编大概有6万人;到了皇太极当政时期,为了拉拢蒙古族和汉族,扩充了蒙古和汉军八旗共8万人,三部分合计14万人上下。再加上很多军队还要分开驻防各地,所以沈阳当时的人口加上普通老百姓最多也就10万左右。
虽然当时沈阳是明朝的是一座中卫城,有一定汉人居住,但在被努尔哈赤占领前基本都已经迁回关内了。所以沈阳刚开始发家时候,主要还是努尔哈赤从老家赫图阿拉带来的6万八旗子弟;到皇太极崇德元年(公元1636年)蒙古归降,满蒙一家亲,开始有很多蒙古族从草原上移民到沈阳,像康熙皇帝的奶奶孝庄太后就是来自大草原的蒙古族,现在沈阳大概有蒙古族至少10万人以上,主要聚居在新民市、法库县和康平县。
另外就是汉军八旗,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清朝的包衣,他们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投降的明朝军队,另一部分是之前就世代居住在沈阳附近的汉人。像《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先祖曹俊就是明朝洪武年间就开始在沈阳中卫任职,一直到五世祖五曹锡远沦为后金的包衣都生活在沈阳。
盛京城为清代第一都城,满洲入关前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直到后来也是清朝的陪都,地位仅次于北京。这也是现在沈阳满族人口有40多万,居全国大城市之首的原因。(沈阳满族满大部分居住在东陵、于洪两个郊区和新民、辽中两个县,并且有专门满堂满族乡。)
(二)奉天时代的移民
公元1644年明朝灭亡,清世祖顺治(福林)迁都北京,盛京(今沈阳)成为为陪都。 顺治十四年,以“奉天承运”之意在盛京城设奉天府,所以沈阳又名“奉天”。中国清朝时期,全国只有在北京城设顺天府,盛京城奉天府跟其并称,可见规格之高。在1671年至1829年的150年间,康熙、乾隆、嘉庆、道光四朝皇帝曾先后10次东巡,拜谒祖先陵墓。但其实这段时间沈阳城内居民并不多,只剩下部分留守人员约5500人。
自咸丰年间,清政府为了应对沙俄蚕食东北地区,开始全面解禁龙兴之地,此后一直到奉系军阀在沈阳主政东北时期,大量的北方各省移民开始进入东北地区,也就是著名的闯关东。沈阳是当时东东北最发达的地方,自然是最先开始吸收来自关内的移民;光绪年间,就连盛京皇家围场都已重新丈量,划分给无地农户,可见当时的沈阳移民之多。
当时的移民主要通过陆路的山海关和海路的渤海海峡进入东北,再辗转来到沈阳。他们当中大部分来自河北的唐山、承德、秦皇岛以及山东的登州府、莱州府、德州府等地,其中以山东登莱二州移民最多。闯关东的人口占到了沈阳总人口的80%左右,可以说是他们闯出了一个新沈阳。
(三)其他少数民族
朝鲜族早在1882年,就有先人在沈阳活动,大多数是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从邻国朝鲜经过吉林和辽宁的其它市、县陆续迁至沈阳。目前总人在10万左右,主要居住在苏家屯、东陵、于洪三个郊区及和平、皇姑两个市区。
回族早在元朝,就有先人在沈阳活动,明末清初由关内陆续迁居而来,形成了小集聚区,以后大部分是从内蒙古、阜新、朝阳等市迁入沈阳。总人口在八万人左右,主要居住在在沈河区。
整体来说,现在沈阳是一个多民族居住的城市,少数民族人口占比较高,达到10%左右,排在前三位的是满族、朝鲜族和蒙古族。汉族人口除了少部分之前的汉军八旗土著之外大部分都是关内移民,主要来自山东、河北两省,其中山东移民比例最高。
高花堡村西约三百米处。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高花古城历史悠久,是于洪区十座古城之一,迄今已有一千零六十年的历史,城址位于沈阳西部高花乡高花堡村西约三百米处。于洪区,辽宁省沈阳市辖区,位于沈阳市西部,东临铁西区、皇姑区,东南与和平区接壤,南与苏家屯区隔浑河相望,西南与铁西区为邻,西与新民市接壤,北与沈北新区接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