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剑术有多高?能达到什么水平?

八公山区2023-02-22  27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来简单回答一下。

首先,李白的确是会一点剑术的,在李白再给时任荆州长史兼襄州刺史、山南东道采访使的韩朝宗写的求职自荐书《与韩荆州书》中自我介绍:“白,陇西布衣,流落楚、汉。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

《新唐书》中也说李白这个人“喜纵横书,击剑”。

所以说从上面两个记载中可以看出李白的确会剑术,而且自己说十五岁的时候就学习剑术了。那么李白的剑术水平到底如何呢?

在李白流传下来的诗词中,我们可以看到李白对于剑是非常喜爱,有人考证李白的诗词中去除“剑阁”这样的地名外,李白诗词中带“”、“吴钩”、“干将”、“莫邪”等相关的词句出现多达103次。

脍炙人口的《侠客行》里,李白就描写了“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这样的游侠儿,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李白对于这样游侠的欣赏。

而且李白的欣赏不仅仅是写诗歌颂就完了,据说李白自己也曾经“手刃数人”,这个记录里可能能体现出李白的剑术高低。

唐代魏颢(原名魏万)为《李翰林集》所写的一篇序文《李翰林集序》里讲了李白年轻的时候当过道士,当过游侠,还杀过人。可见李白的剑术还是不低的。

曾受道箓于齐,有青绮冠帔一副。少任侠,手刃数人。——《李翰林集》

另外有人认为李白剑术高超的另一个原因就是李白曾经要跟裴将军学剑法,这个裴将军是谁呢?是唐朝号称第一高手的裴旻(mín),当时李白的诗、张旭的草书、裴旻的剑舞为“三绝”,世人称他们三人分别为“诗仙”“草圣”“剑圣”。

裴敬的《翰林学士李公墓碑》记载,李白“常心许剑舞。裴将军,予曾叔祖也。尝投书曰:‘如白愿出将军门下“。但是裴将军到底有没有收李白这个徒弟就不知道了。

《新唐书·卷二百二·列传第一百二十七》:文宗时,诏以白歌诗、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

最后,我们来看看李白的真实战绩。

李白在给朋友写的《叙旧赠江阳宰陆调》一首长诗中讲到李白年轻的时候佩剑招摇过市,结果和一帮斗鸡走狗之徒发生纠纷,结果对方邀请了一大帮“豪杰”来堵李白,李白吓坏了,还是这位朋友骑马冲开对方的包围,报警救了李白出来。不然李白估计被痛殴一顿是少不了的。

“风流少年时,京洛事游遨。腰间延陵剑,玉带明珠袍。我昔斗鸡徒,连延五陵豪。邀遮相组织,呵吓来煎熬。君开万丛人,鞍马皆辟易。告急清宪台,脱余北门厄。”

所以,综上所述,以史为鉴认为李白肯定是会剑术的,而且这剑法远比普通人要高超,但是要说李白是一位绝世高手,青莲剑侠,恐怕也是虚构成分较多了。

说起李白,相信大家都非常的熟悉了,这是唐朝时期最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同时也是咱们中华民族诗歌文化当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被后世尊称为“诗仙”。在李白的身上,你能看到融汇了儒家的积极进取建功立业的精神,同时也融汇了道家无为无情和逍遥精神,也有佛家的解脱和放下执着精神的影子。

当然,在李白的身上,主要还是儒家精神在起作用。虽然他曾经无情地讽刺儒家,说“我本楚狂人,高歌笑孔丘”他也曾经失望地说,“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直一杯水”,但他心中一直澎湃着儒家和纵横家的志向,他在《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中慨然发声,他要“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知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说白了,李白觉得不做宰相就对不起自己。除了儒家和纵横家,墨家的游侠精神,对李白影响深刻。他说“儒生不及游侠人,白首垂帷复何益”,这说明,他更喜欢做一个快意恩仇的侠客。

现在的游侠精神只存在于金庸先生的小说里,他们或“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或扶贫济困除暴安良或快意恩仇与世争锋或沧海一笑隐居南山,但在春秋战国一直到隋唐时代,游侠却是现实中的存在。司马迁在《史记》中精辟概括了游侠的精神:“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在李白的身体里,一直激荡着游侠的精神,他热情地歌颂鲁仲连、剧孟那样的侠客,他热情描绘那些重然诺轻生死的游侠们,李白的《侠客行》一诗,可以说是他崇尚侠义精神的具体体现。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

救赵挥金槌,邯郸先震惊。千秋二壮士,烜赫大梁城。

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

在诗中,李白表达了对侠客精神的理解。第一,侠客必须拥有绝世的武功。第二,侠客必须有拯救天下的壮志。第三,侠客还要有视利禄富贵为粪土的淡泊精神。其中“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可能就是李白年轻时候的写照。那么,李白会不会从小习武,或者说他就是一个一身武功的侠客呢?

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一、勇敢尚武是唐朝士人集体审美风尚。

李白诗歌中有典型的“盛唐气象”。所谓诗歌中的“盛唐气象”,指的是盛唐时期的世人有尚武之风,有强大的自信心,这是一种积极人世的精神。盛唐知识分子普遍呈现出昂扬向上、积极进取,渴望投身边塞建功立业的审美意识。而唐诗中的尚武之风则在这些边塞诗中得到了充分体现,除了李白之外,著名的边塞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等带动了游侠之风的蔓延。唐人崇尚的是“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所以,李白从小习武是非常自然的事情。李白还说,这些侠客即使是死了,“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连比较佛系的王维都热情地歌唱,“纵死犹闻侠骨香”,可见盛唐时期的尚武风尚,是当时流行的审美思潮。

二、李白的出身和性格,让他尚武精神更为浓烈。

李白极有可能是个武功高强的侠客,不过由于他是天纵之才,在文学上的光芒,掩盖住了他的武功高强。李白的家庭有胡人血统,即使没有胡人血统,他们家族曾经在胡地居住生活,胡人的弓马射箭的传统,肯定也会对李白产生影响。

李白后来生活在四川青莲乡一带,那里民风彪悍,且唐朝的统治影响力,在这里比较弱,百姓械斗比较常见。所以李白极有可能习武。李白身上有孟尝君那样的一掷千金的豪侠精神。李白在扬州期间,带着大把的钱,与朋友豪饮疯玩,并慷慨解囊接济落魄公子,不到一年“散金三十余万”,他告诉朋友说,“黄金逐手快意尽,昨日破产今日贫”,这正是侠客的乐善好施视金钱为粪土精神的具体体现。另外,李白身上有孟子那样“说诸侯而藐之”的不畏权贵平视王侯的独立个性。传说中他可以让高力士脱靴,让杨贵妃磨墨。他天性狂放,他曾经说“府县尽为门下客,王侯皆是平交人”,所以,没有什么能让他低下高贵的头颅,因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是我不得开心颜”!

三、与李白关系密切的朋友均有记载。据《新唐书》记载,“性倜傥,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宣和书谱》记录“及长好击剑,落落不羁来”李白的门人兼朋友魏颢在《李翰林集序》中说李白年轻时候曾经杀过人,说他“少任侠,手刃数人”。崔宗之《赠李十二》中也说,“袖有匕首剑,怀中茂陵书,双眸光照人,词赋凌子虚”。看来,李白平时总是在袖子里藏着匕首,随时准备与豪强少年们血拼一番。

四、李白自己亲口所说。

李白是个极为天真浪漫的人,心里藏不住秘密,按理说杀人这件事情,应该秘而不宣的,而李白不仅把杀人的事情写进诗中而津津乐道,甚至还写进建立中夸夸其谈。李白在《赠从兄襄阳少府皓》中说,“托身白刃里,杀人红尘中,当朝揖高义,举世钦英风”,俨然一个武林豪客的形象。在《结客少年行》中说,“笑尽一杯酒,杀人都市中”,看来他还是当街杀人。在《白马行》中更是残暴:“杀人如剪草,剧孟同游遨”。李白对自己的一身武艺颇为自豪,找工作投简历,都是首先说自己的剑术高强,然后才说自己的文章天下闻名。李白曾在《与韩荆州书》中说,“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

其实,李白的意思很明白,在文人中,他的武功最强,在武士中,他又是天才的诗人。

李白就是这么强!

剑术水平应该不错。

据史料记载,李白的剑术是非常高明的。据《新唐书·文苑传》记载,李白"性倜傥,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在李白的自荐书《与韩荆州书》中,李白称自己"白陇西布衣,流落楚汉。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

李白本身就喜欢剑术,而且可能也得到了一些名家的指点,于是,李白就非常自信的,在某些场合秀了一把自己的剑术,还让自己青史留名了。魏颢《李翰林集序》中有过这样的描述,"少任侠,手刃数人"。李白在《赠从兄襄阳少府皓》中也提到自己"托身白刃里,杀人红尘中。"

据有关学者统计:

《全唐诗》李白诗中"剑"字共出现了107次,除去作为地名的"剑阁"3次,"剑壁"1次,武器之"剑"犹有103次之多。属于剑的"铗"出现了1次、"吴钩"1次、"吴鸿"1次、"湛卢"1次、"干将"1次、"莫邪"1次、"青萍"2次、"秋莲"2次、"霜雪"2次、"匕首"3次、"龙泉"4次。

总计,"剑"字共出现了118次(统计时把"吴钩霜雪明","空余湛卢剑","剑花秋莲光出匣","拙妻莫邪剑","吾家青萍剑"分别计做1次),分布在106首诗中,约占全诗总数的10%。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2988558.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