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ficial pruning)
(冯林)
人为地除掉树木下部枝条的抚育措施。又称人工整枝。由树节形成的节疤(活节形成)和节孔(死节形成)是木材的严重缺陷。它破坏木材的均匀性,降低木材强度,增加加工困难,缩小可用范围,影响工艺价值。修枝的作用是:可使木材节子少,质量高;取得部分枝叶,用作燃料、肥料、饲料;改善林内环境,加强林木抗风雪的能力,减少火灾的发生等。人工修枝技术包括确定修枝对象、修枝开始年龄和间隔期、修枝高度和强度、修枝季节和切口位置等。
①为了正确确定修枝对象,应按切口愈合程度将树种分为安全、比较危险和最危险三类。第一类包括松属、落叶松属、圆柏属、侧柏属等。此类树修枝后,切口愈合快,或者有树脂浸渍,能防止病菌侵入。第二类包括杨属、柳属、榆属、刺槐属、栎属、槠属、桦木属、冷杉属、杉木属等。此类树虽然修活枝后也有一定的危险性,但切口愈合尚快,根据情况可修可不修,可强修也可弱修。第三类包括白蜡属和槭属等。此类树修枝切口难以愈合或缺乏浸渍物质,极易感染病虫害,原则上不能修活枝,只能修枯枝。确定修枝树种后,还要分别林种要求,选定需要修枝的林分或林木。用材林宜选择在立地指数高、干形优、无病虫害、有培育前途的幼、中龄林进行。
②修枝开始年龄和间隔期亦因林种而异。对于培育优良材种的用材林,修枝越早,培育无节良材的比例越大,常以树冠下部出现枯枝为其开始修枝年龄的标志,枯枝再度出现的时间为修枝间隔期。
③修枝强度则是修枝成败的决定因素。仅修去枯枝的强度最弱,既不会影响生长,又不致引起腐朽,但却无助于减少活节。若将活树枝去掉过多,则会影响树木生长。修枝强度通常用保留树冠的长度与树高之比来表示。强度修枝冠高比为1∶3,对于大多数树种,一般以不采用为宜。中度修枝的冠高比为1∶2,弱度修枝的冠高比为2∶3,前者宜用于阳性速生树种,后者适用于耐荫树种。修枝强度还因树龄和立地条件有所不同,树龄大或立地条件好,修枝强度可适当增大。
④修枝季节亦要分别树种确定。萌芽力强的树种,如杨、柳、榆、刺槐、臭椿、楸、杉木等在非生长季修枝,容易从切口附近产生萌生枝,影响干形和主干生长,故宜在生长季修枝。其他树种则以早春或晚秋修枝为宜。但枫杨、核桃等冬春修枝,伤流严重,也可在生长旺盛、伤流很快中断的季节进行。
⑤切口位置影响切口愈合和残桩包入树干的速度。紧贴树干平切,虽能清除节桩,切口愈合快,但作业时容易损伤树皮,集约经营时可采用。斜切,切口朝上时容易积水感染病原菌。离开树干与树干平行的切口最为理想,特别对不留枝桩不能形成保护组织的树种,如云杉、桦、椴、杨、柳等更属必要。但枝桩不宜留的过长,一般1~3厘米。切口平滑亦十分重要。
摘芽是修枝的简易形式。正确摘芽同样能增加树干圆满度和缩短无节材培育期。松树可在造林3~5年后开始摘除当年全部侧芽,连续摘4~5年,即培育出6~7米长的无节材种。阔叶树种在造林后第二年开始,按要求材种长度和树高生长速度确定摘芽年限。后者大多数为具合轴分枝和假二叉分枝特性,主梢生长力弱的树种。
凡是在植物生长期内,人为地控制其生长发育,对植株进行修饰整理的各种技术称为整枝修剪。整枝是通过人工修剪来控制幼树生长,合理配置和培养骨干枝条,以便形成良好的树体结构与冠幅;而修剪则是在土、肥、水管理的基础上,根据各地自然条件,树种的生长习性和生产要求,对树体内养分分配及枝条的生长势进行合理调整的一种管理措施。通过整枝修剪可以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加强同化作用,增加植物抵抗力,减少病虫危害;同时能合理调节养分和水分的运转,减少养分的无益消耗,增强树体各部分的生理活性,恢复老龄树的生活力,从而使植物按照人类所需要的方向发展,不断提高产品的质量和产量。药用植物的修剪包括修枝与修根。修枝主要用于木本药材,但有的草本植物也要进行修枝,如瓜蒌主蔓开花结果迟,侧蔓开花结果早,故要摘除主蔓留侧蔓。不同的药用植物及同一种药用植物的不同年龄,对修枝的要求也各有不同。
一般对以树皮入药的木本植物如肉桂、杜仲、厚朴等,应培养直立粗壮的主干,剪除下部过早的分枝与残弱枝,以果实种子入药的木本植物,可适当控制树体高度,增加分枝数量,并注意调整各级主侧枝的从属关系,以利促进开花结实。对幼龄树一般宜轻剪以培育一定的株形,如圆锥形、杯形、塔形、伞形等,促进早成形、早丰产。但对于有些灌木类如枸杞、玫瑰等幼树则宜重剪。对于成年树的修剪多用疏删并结合短截,以维持树势健壮和各部分之间的相对均衡,促使每年都能抽生强壮充实的营养枝和结果枝提高结实能力。对于衰老的植株,应着重于枝条的更新,以恢复树体生长和结果。修枝时间一般在冬、夏两季。冬季修剪,主要修剪主、侧枝,剪除病虫枝、枯枝、纤弱枝等;夏季修剪,主要除赘芽、摘梢和摘心等。修根只在少数药用植物中进行,如乌头(附子)修去过多的侧生块根,使留下的块根生长肥大,以利加工;芍药修除去侧根,保证主根肥大生长,促进增产。